高中生詩歌興趣的培養初探

學識都 人氣:1.14W
高中生詩歌興趣的培養初探
        高一新生首先接觸到的高中語文便是較高層次文學鑑賞要求的詩詞。爲什麼從詩歌開始呢?因爲詩歌是文學之母,詩歌鑑賞是文學鑑賞的最高形式,詩歌是培養學生文學趣味和文學素養的最佳媒介之一。
        沒有戲劇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沒有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沒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詩歌以其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等特點決定了它自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如果學生還只是單純地追求矛盾衝突、情節人物,還不會透過字面去體味揣摩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還沒有對詩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覺,那詩歌對他而言是味同嚼蠟了;如果老師還是那樣把一首首優美的、空靈的、清新的詩歌肢解成字、詞、句、篇的語言知識點堆積,還不會帶領學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歐陽修說《楓橋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鐘之時”這種牽強附會、機械理解的錯誤,那我們就不要指望語文課能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純正趣味、提高文學綜合素養了。
        在詩歌教學中有一些想法,拋磚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營造情境美讀法——以讀帶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這個東西靠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所以我們才收穫了兩千多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當然現在不可能這樣去做。可是,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爲什麼不多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味、去揣摩呢?學詩歌尤其要重視讀,營造情境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所謂營造情境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用營造情境美讀法可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音樂美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古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爲什麼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動情處放聲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讀書聲中,來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淒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讀書聲中,來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二、歸納總結專題法——以點帶面
        學小說分析人物時,要抓人物的四種描寫方法,同樣,學詩歌有沒有獨有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段可言?當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徵,比如意境。對於高二學生來說,應該系統地瞭解這方面的知識,掌握了這些知識,就可以用來自學了。教師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務,更應該教會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可以適當地歸納總結,開一些專題講座,來集中講授這些知識,讓學生“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可以給學生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學生讀完後,思考:全詩給你什麼感覺?有的語感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回答:全詩籠罩着一種衰敗、淒涼、孤寂的氛圍。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樹”、“鴉”在現實中分屬植物和動物,本身並沒有感情色彩,但是它們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輯”(組合在一起)後,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觀事物了,而是帶有強烈主觀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謂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有着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
        三、實踐活動體驗法——以練帶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發動學生自己創作詩歌,開展詩歌朗誦比賽等,這些都是學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嚐清泉的做法。甚至我們可以更大膽一些,把寫詩和朗誦比賽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爲考試成績的有機組成部分。
        要想寫好古典詩詞,必須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韻、對仗等基本知識,這樣就逼得學生自己去學、去掌握,無疑比老師單純的灌輸效果來得強。寫出來,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強弱等評獎,優秀作品搞展覽或者出成專輯,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前我搞過一年一次的詩歌朗誦比賽,朗誦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誦形式靈活多樣,可配樂,可配舞蹈,可幾人同時朗誦等等。學生選定好內容後,絞盡腦汁想與衆不同,有的跑到很遠的地方買恰當的音像資料,有的不辭辛苦去借道具……整個過程中,同學們表現出來的高漲熱情、創新精神,讓老師們大跌眼鏡。這本身表明: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寶礦,有多少潛能等着我們去挖掘啊。這不正是素質教育下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的生動體現嗎?
        我們主張“在教師指導下自學爲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創造精神,使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素質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這應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階段進行文學鑑賞要把握這個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