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信息技術課

學識都 人氣:2.34W

我心中的信息技術課                 
    信息技術知識更新換代快,信息技術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儘早形成在最新知識基礎上的信息社會所必需的信息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滿足當前學生個體對計算機技術知識的不同興趣和要求。
    在我從事信息技術課教學工作中,對信息技術學科與其它傳統學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作了一番比較,得出信息技術學科與傳統學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的自身特點,那就是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有異步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點;學習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協作的特點和教學內容及教學結果評價的開放性等特點。
 一、教學設計多元化。
 傳統學科教學已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在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要求和統一教學內容方面具有高度的"同步化"。由於知識體系的嚴謹和龐大,學生只能按部就班,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的進行學習;而以計算機技術爲基礎的信息技術就不同了,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發展迅速,各種技術指標體系很難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裏穩定下來,很難形成穩定統一的技術規範和知識體系。從而導致了信息技術課不大可能出現傳統學科的那種高度統一的局面,直接決定了信息技術課在教學內容和進度方面的可變性和可選擇性;另一方面,由於信息技術本身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可自學性,學生的學習進度往往在多個方面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比如一個學生不可能在還沒有學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個人卻有可能在不懂任何計算機語言的情況下熟練利用電腦進行圖像處理,甚至達到很高的水平。隨着學生的個人興趣、家庭條件、生活環境影響的不同,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水平也不盡相同,不少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老師。在這樣的一種教學對象的羣體中,只有因材施教,實行比較徹底的“異步教學”。讓一個高中的學生和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同在一起學習數學,在傳統課堂上是基本不可能的;而讓一個經常用電腦進行寫作的學生與基本不會打字的學生同時學習文字編輯,在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卻屢屢出現。這些都決定了信息技術課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要求上具有較爲徹底的“異步”特徵。
 二、打造一個“互動課堂”
 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是在教師、學生、課本、教學環境幾者之間進行,學生學習信息的傳遞方式比較單一和遲緩。例如,學生要印證自己的一個設想,只有等待教師能夠接受提問時才能提出,等到教師有足夠的時間時才能得到答覆。一般一名教師要面對幾十名學生,教師用在答覆提問的時間分配上的工作量很大。因此在傳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主動講解,學生基本不問的單方面“灌輸”;而以計算機網絡環境爲基礎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活動,因在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手段和目標等多方面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具有衆多的不同,從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上看,具有十分鮮明的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式”特點。在整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是處於與計算機和網絡的“人機對話”的狀態,學生把從老師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導性語言,變成自己對計算機的一種操作,計算機立即給予驗證和響應,反饋迅速及時。學生的某種設計和構想,通過對計算機的操作,立即成爲成果作品顯現出來。這個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課必須以網絡計算機教室爲學習環境,以學生的主動建構爲學習動機,以學生的任務實現爲整個課堂教學的主線。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堂信息技術課能否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關鍵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立足於“交互”的學習活動的合理性和效率如何。
 三、合作學習 倡導 “人人進步”
 學生在傳統學科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由於學習內容非常系統而且是循序漸近的,無法進行很好的協作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向基礎較好的學生請教,這種關係是單方面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只能犧牲自己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去幫助和指導基礎較差的的`同學,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幾乎不能以同樣的方式來給基礎較好的同學以幫助。雖然有經驗的教師也經常要求學生互相幫助,強調同學之間要協作學習,但實際上是以犧牲優等生的學習時間爲代價,換取了差生的進步和優等生互助精神的提高,其總體的教學效率並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學生的這種學習活動必須在教師不斷要求下才能得以維持;而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由於計算機操作有嚴格的順序性,每個學生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操作上的順序不正確或錯誤,此時常常需要其他同學對其進行“一點通”式的及時幫助。學生之間必須經常、及時地開展互助性學習。由於網絡環境的支持,他們可以在臨近座位的同學之間展開,也可以在網絡上的便於聯繫的同學和教師之間進行。同學之間,沒有固定的孰強孰弱,幫助是互相的。學生中甚至常常有學科成績和計算機能力倒掛的現象。因此,可以認爲,這裏的“協作”是必需的,這裏“協作”是自發的,這裏的“協作”也是穩固的和高效的。協作式的學習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教學質量,減輕教師工作量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法。指導學生搞好協作式的學習,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學會關心別人、學會生活”,更是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效率的有力措施。                   
     四、構建良好的評價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教師教哪些內容、教到什麼程度,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怎樣進行評價等,都有着十分嚴格的評定標準,雖然高考的指揮棒每年都有一些新意和變化,但“船大難掉頭”,關係到數百萬學子前程的大事,誰也不敢掉以輕心;但信息技術課就不同了,由於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導致了教學體系的不穩定和教學內容的高淘汰性,使得教學活動必須緊跟技術的進步這個時代的脈搏。試想現在誰還能要求學生去花很多時間學習dos操作系統?在這個形勢下,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儘早形成在最新技術基礎上的信息社會所必需的信息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滿足當前學生個體對計算機技術的不同興趣和要求。要做到這些,首先必須在教學內容上採取開放的態度,結合總體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定多層次、多取向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工作,例如在進行高中信息技術第二冊第三章(電子郵件)和第四章(WWW)的教學中可以考慮讓一部分基礎很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免修”當堂內容,而自學編程或網頁製作等有一定難度的內容。還可有意識的介紹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爲學科學習服務的方法和技術,甚至可以花一定的時間,帶領學生走訪學校附近的信息技術應用比較集中的單位,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另外還要通過選修課、活動課、興趣小組等多種形式針對不同學生的基礎和要求開展多層次的輔助性教學活動。
 在教學評價上,更要採取開放的方式方法。以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爲評價標準,注重操作過程,我們要“多一點賞識,少一點苛求;多一點表揚,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肯定,少一點否定;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懷疑。”
 一節好的課能反映一種教學思想。隨着教育的改革,教師將面對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資源、模式、過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師不僅要自覺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斷調適,而且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其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的能力。我們相信,隨着信息技術在中小學生中的普及和發展,未來的教學內容一定會得到不斷的充實,爲此還需要繼續不斷地探索這門學課的教學設計與方法,儘量多的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機會,營造良好的探究學習氛圍,爲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作出我們應有貢獻。

我心中的信息技術課
TAGS: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