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範文--基於戰略轉換的企業CEO更替時機模型

學識都 人氣:1.11W

摘 要:CEO更替是企業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其與戰略轉換存在密切關係。在分析兩者關係的基礎上,運用佔線理論,建立了動態的CEO更替時機模型,並對佔線模型的競爭比進行了證明和分析,提出了最優競爭策略,並認爲,最優更替時機的選擇關鍵在於戰略轉換成本的大小,如果該成本大於不更替所帶來的損失,那麼就不要進行CEO更替,反之就更替。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範文--基於戰略轉換的企業CEO更替時機模型

關鍵詞:戰略轉換;CEO更替;模型

Abstract: CEO turnover is one of the most strategic 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cl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EO turnover and stragetic d 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this paper uses the Online theory,and establishes a dynamic model about the chance of CEO r proving and analyzing on the competitive ratio,it proposes the optimal competitive paper holds that the choice of optimal competitive strategy depends on the costs of stragetic the costs are greater than the losses of not changing,not to turnover is the better;to turnover is the better on the contrary.

Key words: strategic turnaround; CEO turnover; model
  
  引言
  
  戰略轉換是當今時代企業戰略管理的新思想,是對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下企業運行規律的重要探索,它從企業整體的層面提出了應對環境變化的戰略性對策。
  有研究顯示,CEO的人選關係到戰略轉換的成敗。比如,Brenneman認爲,如果現任CEO 的決策能力具有缺陷,他們本身並不能改變自己所制定的戰略,即使他們認識到企業具有戰略轉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可能也不具備產生正確的戰略所需要的能力,因此選擇那些具備當前情境所需要能力的CEO 是戰略轉換成功的前提之一;Clapham等在研究中發現, 由於要減輕被企業內外關鍵相關利益者指責的壓力,推卸自己對衰退結果的責任,現任CEO通常不會客觀的評價衰退原因和情境,將導致制定出遠離企業真實衰退原因和情境的轉換戰略,從而不但不能扭轉企業績效,反而可能導致企業進入繼續衰退或破產等的厄運之中;Zimmerman&Zeitz認爲,企業績效的衰退導致關鍵的相關利益者對現任CEO 的信任度下降,因此只有更替現任CEO,才能顯示企業變革的決心與行動,從而激勵關鍵相關利益者爲企業提供戰略轉換所必需的資源。
  在現有的關於企業CEO的更替研究中,往往只是通過評價系統靜態的測評CEO,以得出是否進行更替的結論;另一類比較多的`是通過實證分析,研究企業CEO更替的原因及產生的影響。綜合以上研究,基本表現爲對動態的更替機制考慮的較少,由於未來信息存在這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動態進行CEO更替時,如果沒有輔助性決策方法和手段,企業決策會有較大的盲目性。佔線理論可以解決動態最優更替時機問題。El-Yaniv首先提出並研究了連續時間的佔線替換管理問題,該模型假設決策人滿足某項任務需求的同時會存在一個未知費用支出流(有界範圍內變化的連續函數),目標函數尋找較優的任務轉化策略以降低成本。Bearde通過試驗模擬方法得到如下的結論:模擬選擇時機比理論上的最優選擇時機提前。Babaioff考慮了一種佔線機制下的祕書問題,通過擬陣(matriods)設計了競爭比爲O(log k)——競爭策略。
  
  一、戰略轉換與CEO更替
  
  大量相關實證研究證明,處於危機中的企業,這兩種戰略都可能促使企業轉換成功。但是,相對於運營性扭轉而言,改變現有戰略的戰略性轉換需支付更多的成本,並且風險也比較大。而當企業處於危機中時,資源尤其稀缺,時間也異常緊迫,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企業的運營性轉換行動。因此,一旦企業CEO 決定使用極其稀缺的資源進行戰略性轉換行動時,必須具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自己以及其他相關利益者。
  而採取的轉換戰略要與危機原因相匹配。當企業遭遇危機時,轉換戰略對現有戰略的改變程度,是由企業危機發生的程度所決定的。現任CEO通常堅持在不改變現有戰略基礎上的運營性轉換行動;而新任CEO則會從根本上改變現有戰略。那麼,在不需要改變現有戰略或改變較小的時候,也就沒有必要更替現任CEO;反之,則應該進行CEO更替。
  如果CEO更替不需要付出代價,那麼更替與否對於企業或許並不成爲問題,但實際上,CEO更替不僅不是免費的,而且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與風險。一方面,企業爲了解聘現任CEO可能要支付鉅額的違約金(如,2005年惠普前總裁卡莉獲得的離職金高達2 140萬美元);另一方面,新任CEO帶來的新的戰略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承受巨大的企業風險(可能要遠遠超過給付現任CEO的違約金)。但如果不進行CEO的更替,現任CEO所執行的現有戰略又不足以化解企業危機,企業同樣要面臨巨大的損失。因此,在企業具體作出是否CEO更替的決策時,不僅僅是定性地看是否需要通過CEO更替來轉換戰略,進而化解企業危機,而且要定量地把握更替的時機,即通過比較何時進行更替能給企業帶來更小的損失。
  由以上分析,可以建立企業危機、CEO更替與戰略轉換之間的關係,見下圖所示。
  
  二、CEO更替時機模型構建
  
  (一)問題描述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企業處於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也面臨着來自方方面面的危機。其中包括與企業CEO直接相關的危機,例如決策能力的缺陷使得企業業績下降,管理能力難以處理企業困境,或是某些事件使得關鍵相關利益者對原CEO的信任的下降,等等。在處理這些危機的時候,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是一般性結束(如現任CEO進行有效的措施化解了危機,或是企業倒閉);二是進行CEO更替促使其結束。此時,企業面臨着兩難的選擇問題。即,如果進行更替,會產生一定的更替成本;如果不進行更替,當前的危機可能會加劇,使企業蒙受更大的損失。假設危機的持續時間爲k,若k是已知的,則此問題是一個離線問題。問題的求解較爲容易,當危機造成的損失大於進行CEO更替所產生的成本時,則及時進行CEO更替;反之,則不更替。然而,現實中的k往往是不能事先知道的,此時的決策並非是簡單的計算和大小的比較。標準的佔線問題所描述的是在k不能事先知道的情形下,設計一種策略,使得企業能夠把握進行CEO更替的時機選擇。
  (二)模型的假設
  更替前,企業已對備選人員進行了評價,做好了更替CEO的方案;一旦替換,公司一切恢復正常。
  危機會使企業蒙受一定的損失,假設在單位時間內對企業所造成的損失是確定的,設爲p。
 3.危機的持續時間爲k。
  危機的結束只有通過兩種方式,一是一般性結束(假設危機到最終總是能一般性結束),二是進行CEO更替促使其結束(假設危機結束後企業不需要額外成本來恢復到正常狀態,即恢復成本不影響到問題的討論)。
  5.進行CEO更替需要成本,設爲c,且c>p(如果c≤p,則應在CEO危機剛發生時就進行更替)。
  (三)離線的最優解
  危機的持續時間爲k已知時,離線的最優解是
  CORP= minkp,c
  (四)佔線策略的更替函數
  當企業對於危機持續的時間無法知道時,就變成了一個複雜的佔線求解問題。設佔線更替的一般策略爲:危機持續到時刻後企業決定進行CEO的更替,則佔線更替的成本爲
   CON = kpk≤ttp + c k>t
  若危機實際持續的時間k≤t,企業就會等待危機自然結束,此時成本爲kp;若危機實際持續的時間k>t,企業在t時刻之前等待危機自然結束,t之後進行了CEO的更替,此時成本爲tp+c。
  (五)佔線策略的競爭比
  根據佔線理論,如果對於任意危機持續時間k,存在一個常數?藿,使得佔線策略的成本滿足CON≤?藿·CORP,則說佔線策略具有競爭比?藿,競爭比?藿反映了佔線策略與離線策略的接近程度。
  
  
  三、競爭策略與競爭比分析
  
  根據上述成本函數,設計一個未來信息爲未知的佔線策略,使佔線策略比較離線策略總是小於等於常數?藿,可以得到以下定理。
  
  結論
  
  本文在對已有文獻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戰略轉換與CEO更替之間的關係,認爲CEO更替以否要從戰略轉換的角度來思考,關鍵在於時機的把握,並將佔線理論應用到企業CEO的更替時機的選擇上,建立了佔線策略的更替模型,並對競爭比進行了分析和證明,提出了CEO更替的最優佔線策略。在此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企業管理中CEO的更替狀況,認爲CEO的更替關鍵取決於戰略轉換成本與不更替所造成損失之間的比較。
  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既有大量CEO更替成功化解企業危機的案例,也有CEO的更替不當導致更進一步危機的實例。總之,CEO更替是企業戰略發展的重大問題。本文旨在對相關問題提供借鑑。
  
  參考文獻:
  [1] 簡兆權,李垣.戰略轉換研究框架及其思維方式的探討[J].廣州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3):1-6.
  [2] Brenneman t Away and All at Once:How We Saved Continental[J]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5):162-179.
  [3] Clapham S E,Schwenk C R,Caldwell Perceptions and Corporate Turnaround[J]nal of Change Management,2005,(4):407
   -428.
  [4] Zimmerman M A,Zeitz G 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 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3):414-431.
  [5] 楊選留,張朋柱.基於神經網絡的人才選拔和班子配備[J].經濟管理,2005,(13):94-96.
  [6] 劉冰.基於權力博弈的企業領導人更替機制分析[J].財貿研究,2007,(1):103-110.
  [7] 劉冰,高闖.高新技術企業的權變治理、管理者更替與企業永續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04,(12):75-82.
  [8] 龔玉池.公司績效與高層更換[J].經濟研究,2001,(10):75-82.
  [9] 張兵,徐金髮,章清繼任模式及其與企業績效的關係[J].科研管理,2005,(1):53-59.
  [10] 李秀鳳,井潤田.從ST小鴨看高層管理團隊頻繁更替對企業的負面影響[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2):141-145.
  [11] El-Yaniv R,Karp R ly optimal competitive online replacement policies[J]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7,22,(4):
  814-839.
  [12] Bearden J N,Rapoport A,Murphy R ential Observation and Selection withRank-Dependent Payoffs:An Experimental Study
  [J]gement Science,2006,(9):1437-1449.
  [13] Babaioff M,Immorlica N,Kleinberg R,etary Problems and Online Mechanisms[C]eedings of the eighteenth annual
  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2007:434-443.
  [14] Schendel D,Patton G R,Riggs orate Turnaround Strategies:A Study of Profit Decline and Recovery[J]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1976,(3):3-11.
  [15] 項保華,冉敏.衰退困境中企業CEO變革的機理[J].技術經濟,2007,(11):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