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職音樂欣賞教學的誤區及有效策略

學識都 人氣:7.72K

摘要:目前在各類型的中高職院校中,音樂欣賞早已成了實施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中高職院校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中高職音樂欣賞教學的誤區及有效策略

關鍵詞:中高職 問題 策略 音樂欣賞教學

音樂欣賞首先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爲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它作爲中高職院校的一門必、選修課,作爲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對學生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塑造,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於大環境的不太重視、音樂教師對欣賞教學的片面理解,對新《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不夠準確,導致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失去了音樂欣賞應有的審美教育功能。筆者就近年的音樂欣賞教學實施與經驗思路梳理,現做如下分析:

一、中高職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

(一)純粹的知識灌輸型

依據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精神,提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爲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爲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爲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忽略了聆聽的重要性,普遍存在着有悖於新課標教育理念的教學現象。

衆所周知,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時間的藝術。一些教師習慣於運用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不斷進行解說。不否認這類型的教師本身具有良好的綜合音樂素質,不錯的文學功底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授課時,把音樂欣賞課變成了音樂理論、文學、美術、歷史等知識的綜合。講解極大地佔用了課堂有限的時間,留給學生的是不同於音樂的文字記憶。人們常說“語言之末,音樂之始”,就是說的音樂的非語義性,因爲音樂不是用確定性的文字語言可以表達的。誠然,這種授課模式已偏離了音樂欣賞的要求,侷限了學生的音樂想象思維,背離了以音樂爲審美的核心,欣賞課儼然成了爲他人做嫁衣的狀態。

(二)單一的音樂聽賞型

新《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而單一的聽賞型,主要是指教師對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依據教材進行簡單的介紹,隨後播放讓學生來聽,既不講解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師生之間又無絲毫互動,幾乎整堂課都在聆聽中度過。作爲中高職的學生,這個年齡段自我認知在不斷提高,有較強的參與藝術實踐的能力和慾望。教師如果不能適時的引導學生走進音樂作品,學生自然無法從音樂當中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很多學生聽着聽着就睡着了。結果音樂欣賞課上得毫無趣味,死氣沉沉,失去了讓學生親自參與音樂的基礎,就失去了感性體驗,也就失去了讓學生進入音樂審美的最佳途徑。

(三)硬件投入的資金不足

音樂課在歐美等國家和其他課程一樣是平等的,一樣得到重視。但在我們國家,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屬於邊緣化的學科,處於邊緣地位。如今,這一現象雖然在逐步改觀,但還沒有引起全面的重視。就如許多中高職學院雖然開設了這門課,資金投入卻很少,在硬件的配置上不夠完善。像基本的設施配備,比如多媒體幻燈、高檔的音響設施都沒有,導致教師想使用的輔助教學手段無法得以實施,直接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而且面對音樂幾乎零基礎的學生,要想上好音樂欣賞課,對手無寸鐵的音樂教師也具有不小的難度。

二、音樂欣賞有效教學策略

(一)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欣賞活動

音樂是一門參與性很強的綜合藝術活動。像我國少數民族的民間歌舞,印度歌舞等等,即興性是它們得以生輝的奧妙所在。這些民族都會自如、自然地像運用語言一樣運用音樂,在舞動中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著名三大教育體系之一的奧爾夫音樂教育,它強調“親自參與,訴諸感性,迴歸人本”與“爲全體學生所用”。這完全與音樂的審美形式不謀而合。當教師讓學生親自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爲音樂審美的主體時,學生的感受能力便會在音樂中得到沐浴和勃發。唯有此,才能真正起到陶冶情操、提高大學生羣體音樂素質的作用。

(二)教師要善於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音樂欣賞活動

以學生爲主體,實施音樂欣賞的有效途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聆聽加吟唱型。通過聆聽來欣賞一些經典的中外名曲。這類型的音樂主題,其旋律一般都很動聽且容易上口,易於學生們掌握,並且能夠激發起學生欣賞的興趣。例如在欣賞中國民族管絃樂《花好月圓》時,可要求學生在聆聽之後哼唱出音樂的主題。帶着要求進行欣賞,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在剛剛聆聽完整個作品之後,大部分同學都能哼唱出幾小節的旋律,教師再加以引導,在反覆的吟唱中加深對這首民樂作品的印象,學生則通過吟唱,感受到了作品歡快的情緒體驗,自然而然的記住這個作品,有些學生甚至能一生不忘。

2、聆聽加律動型。美國作曲家科普蘭說過:如果說音樂有個起源,那就起源於節奏的敲擊。音樂作品的欣賞,不光是要用耳朵聽、嘴巴唱,更要讓身體動起來。學生們不單單要會演唱音樂作品的主題音樂,還可以通過節奏律動來表現音樂所釋放的情感,比如:拍手、跺腳、拍腿、或者擊打自己身體的部位等。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表現慾望,創造慾望。還活躍了課堂氛圍。比如,在欣賞西班牙舞曲《弗拉門戈》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聆聽來掌握探戈舞曲的典型節奏型,並運用典型的節奏型爲這首舞曲進行擊掌伴奏。還可以把教學要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繼續學習探戈的基本舞步,隨着音樂的節奏,學生很快地投入到熱情洋溢的舞曲氛圍之中。

(三)教師應注重多元音樂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

世界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世界音樂的'多樣性。長期以來,音樂的歐洲中心主義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各個國家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事實上,各個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音樂文化,都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財富,它同歐洲音樂文化一道,創造了整個世界的音樂文明。因此,教師在選擇音樂作品欣賞的同時,應該注重把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納入到欣賞中,讓學生能夠接觸到來自全世界的優秀音樂文化;但是更應該保留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使之與世界多遠音樂文化相結合,培養學生具有各種文化中音樂聽覺的耳朵。這是21世紀音樂審美教育、音樂欣賞教學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教師要合理藉助多媒體教學豐富音樂欣賞內容

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能突破傳統教學法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對再現當時形象生動的音樂情境、幫助學生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獲得最充分的感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雖然是聽覺的藝術,但是藉助於影視、影像等綜合藝術的表現,易於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比如通過播放芭蕾舞劇《天鵝湖》,促使學生對舞劇音樂的瞭解;比如對於欣賞中國民歌來說,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風俗、建築、語言、服裝、舞蹈等等,許多文化都滲透於音樂中。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僅僅只用語言來解說,那是遠遠不夠的。但教師把所需的資料製成課件,學生在瞭解這個民族的特點的同時,更加深了對其音樂作品的深刻感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以,多媒體教學在促進學生的審美體驗方面、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五)構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引導”的新型師生關係

作爲學校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再受到學生的歡迎。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引導”的新型教育理念,這纔是音樂欣賞課得以有效進行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成了音樂欣賞的主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以激發,教學效果顯著。

在素質教育日益得到重視的21世紀,各級院校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給音樂教師及學生創造一個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和條件。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悉心去聆聽;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傾心去感受;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專心去體驗;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用心去實踐。讓我們一起走入音樂的殿堂,開創音樂的人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楊立梅,李妲娜.走向未來的音樂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