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驗課程的創新思考論文

學識都 人氣:2.47W

摘 要: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門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專業,學生要在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專業實驗類課程來練習並掌握專業技能,因此以該專業實驗中心爲平臺的實驗課的開設就顯得尤爲重要。學院實驗中心的發展應當在抓好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軟件建設,注重課程內容從新知識的補充到技術應用的完善與同步。本文闡述了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驗類課程《音頻製作》的課改建議與方案。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驗課程的創新思考論文

關鍵詞:播音與主持藝術;音頻製作;實驗類課程

一、緒 論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高度的專業實踐性,要求該專業學生必須在專業理論學習之外,掌握一定的技術軟件、專業設備的操作方法,並鑑賞和分析大量的有聲語言作品,這樣理論聯繫實際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在當前開設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高校中,大多數設立的專業實踐類課程裏都涉及到數字音頻製作,而在這類課程裏學生通過系統學習音頻節目的數字化製作方法與流程,掌握軟件(如Adobe Audition)來實現錄製、編輯和輸出數字音頻節目。

此類實驗課程一般都被作爲專業方向或選修課,相較於普通理論課而言,實驗課的理論較爲抽象,且必須有動手操作的環節才能完成,這就對高校的實驗教學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與建立專業化實驗室已成爲必要條件。

二、播音與主持藝術院校實驗課程的開設現狀

當前播音與主持藝術相關專業課程以外的實驗課程主要包括《電視攝像》《音頻製作》《錄音工程》《非線性編輯》《演播室導播》等。這類課程需要在多媒體實驗室中進行,一般都採用學生上機操作相關軟件或使用設備按要求操作來完成,所以課堂一般採用的是“教師講授+學生實驗”或“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上課方式。[1]這就首先從硬件上要求學校或學院建立專業化實驗室,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單純地教師示範性教學或少量設備讓學生輪流操作使用等,都會使教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專業實驗室的利用程度不高。播音專業的教學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實踐性教學內容,需要學生錄音、錄像等進行練習並製作完成成品。但就當前高校的播音專業實驗室而言,實驗中心的開放程度不夠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設施設備雖然到位但是實用率不高。

此外,就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類實驗課程《音頻製作》而言,上課地點在實驗室的專業機房內,實驗教師在課程時間內講解介紹一款或多款音頻處理和運用的專業軟件,並以學生熟練操作和應用爲主要課程目標。此類課程一般分爲理論性課程與上機操作課程兩部分內容,純理論性概念的輸出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效果差,而上機操作的部分學生往往對軟件操作不感興趣,或跟不上老師要求的練習節奏而難以完成全部的課堂練習,收效不大。因此,此類實驗課程需要在教學內容中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和突破口,並加強課堂互動。

三、數字音頻課程教學的創新思考

(一)播音專業理論學習與軟件操作運用相結合

《音頻製作》課程作爲播音系學生專業課的重要補充課程,學習時應着重強調訓練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動手製作節目的能力,因此從學習軟件,動手熟練操作軟件對示例音頻進行剪輯操作;學習錄音、對錄製完音頻添加其餘素材(如配樂等)進行編輯、合成節目成品。這樣的過程要反覆練習才能實現熟練操作。

除過軟件操作的部分,如何在正確的情感支配下用語氣、語調完成高質量的錄音,這屬於播音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因此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提出在錄音練習的課時內請專業課教師參與現場指導,或教授實驗課的教師也是播音系的專業課教師之一,這樣就更容易補充實驗課與專業課之間的差異,相當於專業課內容更添加了實驗課學生動手的部分,更容易與學生之間形成配合,創造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實驗課應加強學生對作品鑑賞能力的培養

1.增加教師的示範性操作內容

理論部分縮減或者直接與實踐操作課相結合,教師課堂示範操作佔教學課程的比例不少於三分之一,且理論教學部分要求學生一定先聽先看教師示範性操作然後再自己動手上機操作,在示範過程中及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通過問問題、請學生上臺嘗試操作或大家根據不同問題討論回答等,都比直接上手更有助於學生快速掌握。

2.加入對不同類型音樂、音響或有聲作品的鑑賞訓練

音頻是多媒體應用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增強多媒體信息呈現效果的作用。有時,一段音樂或效果聲,遠勝似一大段文本的含義。音樂給人的想象和思維空間非常豐富,因此深受多媒體制作人員的喜愛。一個好的多媒體應用軟件,在音頻製作與處理方面總是很講究的。[2]

聽、看、動手操作掌握實驗技術部分的同時,需要培養學生對於音樂、人聲處理、音響效果的鑑賞能力,如何在大量的素材中快速找到符合作品主題的關鍵性有聲元素,這一項需要大量的聽、看和內心感受。比如電視詩歌散文、紀錄片、詩歌朗誦該如何依據作品風格和主題選取配樂、音效等,都是需要反覆對比、仔細斟酌的。

(三)建立實驗課程共享素材庫

《音頻製作》課程應有自己的素材庫,這其中包括上課講解軟件操作時用到的示例音樂,也應該包括其他大量的有聲素材。

1.聲音效果。街頭音效、天氣音效、日常生活、交通工具音效等,源於生活的各種背景聲在音頻製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營造現場感,使作品更加具體生動。

2.純音樂。可以按照音樂風格來進行分類,古風曲(適合古典詩詞朗誦配樂的)、舒緩鋼琴(適合散文、情感類廣播節目的)、大提琴(低沉、壓抑等文學作品的)等等,多爲音頻節目片頭或背景音樂的使用。

3.人物的配音。心跳聲、抽泣聲、歡呼聲、吹口哨聲、笑聲等,這類音樂用於配合創造節目即時效果,在生活類廣播節目中較爲常見。

建立一個不斷完備的音樂素材庫可以設立爲專業共享資源,所有作品可以在實驗室音頻工作站內設立,方便學生隨時進行資源查找或補充資源。此外,學生們完成的成品音頻也可以設置爲不同風格的歸類,實現互聽、互享,也可以爲播音系學生的專業課堂提供素材,並可以由專業課教師進行作品點評等。endprint

(四)按階段分層次進行課程內容設計

《音頻製作》課程涉及到軟件操作的各個細節,是一件需要細心和耐心的事情,所以從實驗課堂一開始就應該向學生強調實驗課的整體要求。

另外,課程設計應有階段性循序漸進的內容,難度可以逐漸加大。例如一個學期的實驗課程是18周,每週2學時,那麼理論部分除外的實驗課程設計可以圍繞廣播節目片頭的錄製與製作、配樂詩歌的錄音與製作、廣告配音與製作、電視紀錄片配音的錄音與製作、兒童廣播劇的成品創作等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某一類節目專業性訓練,一方面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製作的`環節與步驟,另一方面在實踐時要求學生們分組合作完成,比如兩個人作爲主播搭檔來錄製節目或分角色對作品進行配音,形成成品。

(五)實驗課程需創新考覈辦法

《音頻製作》的課程打分辦法可以與其餘課程有別。實驗課程可以由學生自由組合爲不同的節目製作小組,按照課程前提出的節目要求來進行現場操作,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例如廣播文藝節目片頭的錄音製作。

“微風穿越山林,玻璃窗掛着雨滴,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想和你,一起感受這個世界。”以這句文字爲節目片頭文稿,要求男女主持配合完成錄音,並搭配合適的背景音樂合成片頭音頻,這樣的課堂練習除文字部分和節目風格固定外,其他都可以自由發揮。這也就實現了讓學生認真體驗和感受選材、策劃、錄音、剪輯合成等每一個步驟。做成的成品可以拿來展示播放,讓不同小組進行互評和打分,並由大家提出建議和改進。這樣的訓練辦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按想法自由發揮,並在課堂上完成互助協作。

(六)考試形式與內容突出實驗課特色

實驗課程由於一直被列爲方向課,所以在學時短、紀律性不強、考試方式較爲簡單等方面相較於專業課更容易被學生們“忽視”。但是從傳媒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上來講,學生有沒有動手操作能力、對軟件的熟悉程度、有無個人滿意的專業作品等都已成爲能否順利“過關”的參考指標,所以應在教學大綱總體規劃上強調並重視此類課程,也可以在成績打分等環節進行重新設計,引起學生們對實驗課的重視。

以陝西師範大學爲例,《音頻製作》課程作爲專業考察課,一學期有36個學時,期末成績計算方法是由平時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和理論成績三部分構成。期末考試分爲兩場:第一場爲現場抽題,按題目要求完成軟件操作,教師根據學生現場操作進行打分;第二場爲開放性理論內容考試,由教師提前公佈試題內容讓學生課後作答,教師根據學生的試卷答題情況進行打分。平時成績30%、理論30%、現場上機操作成績40%綜合以後的分數才能被算作是學生的期末總成績。

雖然考試和打分步驟繁瑣,但從收穫的課程效果來看,學生重視課程的程度和對軟件的掌握程度都相較於從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因此,實驗課程可以在實踐中改進教學方法、內容並不斷創新上課形式,也可以設定學期末的學生作品展映,邀請多個教師集中打分,體現實驗課的特點特色。

四、結 語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課程設計一定要從內容上強調專業的實踐性和學生的動手能力,從形式上運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來測試分析、編輯製作大量的錄音、錄像作品,而較高的專業實踐技能也只能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實現。[3]此外,學院師生開設《錄音工程》《電視攝像》《音頻編輯與製作》《拉片實驗》《新聞攝影》等課程都需要在專業實驗室內進行,因此加快實驗中心的建設步伐、加大實驗中心的開放力度、做好實驗室的資源共享等也成爲了滿足實驗教學、使實驗教學更好地輔助專業理論教學的重要步驟。

實驗課程的訓練不單以滿足課程需要爲目標,而應在教學中強調互動、引發學生興趣,設計階梯式逐漸加大難度的課程內容,注重學生作品完成情況的後期討論與改進,爲課程建立網絡展示平臺,更好地推廣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程銳.數字音頻製作課改研究[J].學週刊,2013(5).

[2]戴一平.多媒體音頻製作與處理技術[J].電聲技術,1998(12).

[3]何豔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驗中心建設及開放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