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教學談語文課堂的真面目

學識都 人氣:1.96W
從閱讀教學談語文課堂的真面目
語文姓“語”名“文”,“學語”、“習文”是語文教學首當其衝的任務。小學語文是學習語文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質,還有基礎性的特徵。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歷來備受關注,閱讀課在小學語文課時中所佔比例最大,平時老師們上公開課、聽課、評課也多鍾情於它。閱讀教學是幹什麼的?憑藉文本的語言,着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在這方面,當前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爲了力求出新,而把閱讀教學上成思品課、故事課、文學課、常識課,失去了語文課堂的真面目。本來一讀即懂的大白語卻偏要拐彎抹角串講套問;本來情韻雅緻的文章卻偏要繁瑣分析;本來充滿生命靈性的課文卻偏要肢解得血肉模糊……圍繞內容理解而設套子、兜圈子、捉迷藏、猜謎語。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本人現從閱讀教學方面談談如何還原語文課堂真面目。 導致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一、 教學目標中的年段語言學習目標不明確 。二、 教學內容取捨不當,重內容,輕形式。三、 教學實施中非語文活動多,衝擊了語文訓練。且說一些閱讀教學公開課爲了尋求亮點,不在文本的解讀上下功夫,淺嘗輒止,而是急於看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裏找相關資料,找到之後愛不釋手,這就導致了上課撇開文本,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總之,工具性萎縮,忽視語言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瞭解文章寫法,是造成閱讀教學“失真”的重要原因。我們期望,憑藉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如何評價現時的語文課堂教學?1.課程理念要先進。教學要能體現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2. 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恰當,“三維”目標整合,年段語言訓練目標突出,並且能將目標落實到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3. 語文訓練要紮實。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精心預設,注重生成。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閱讀、感悟、質疑、運用貫穿始終,聽、說、讀、寫訓練紮實。
4. 教學過程要樸實。教學環節合理、簡化,教學手段簡便、實用。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注重並且努力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語言,就內容分析內容或就人文內涵進行開掘的課明顯減少。大多數課做到憑藉語言文字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有些還注重體會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了語言,同時進行了人文薰陶。如《搭石》一課,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情境,必然體會到景的美,人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體味到語言的美。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無需貼標籤,道德的力量積蓄在學生心中,語言的魅力縈繞在學生腦際。
二、 教學應顯露語文學科的本色讀。要把一個個文字符號瞬間變成有一定的情感狀態、有聲或無聲的語言。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是感悟,又是薰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既有語感的培養,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規範的書面語言的內化過程,又是學生心靈淨化、習性養成過程。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讀是學習語言的根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讀也是學生語言能力、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書讀得好的學生往往寫得好,說得好,反之不然。讀能促寫,讀能帶說,可謂牽“讀”一法而“動全身”(帶動其他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