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33W

第一篇:《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反思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主體,而不以學生爲主體。

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爲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

1、“野”在課文中指什麼意思?

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

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

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爲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爲本,爲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爲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

第二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既是學生在積累字詞後知識的實踐步驟,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但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着諸多的問題和困惑,筆者認爲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教學的難題,需從對學生閱讀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入手。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 能力

閱讀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成績提高的瓶頸,許多老師對此感到非常頭疼,主要問題是無法將字詞知識的教學和閱讀教學很好的結合起來,有些老師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但經常是顧此失彼。筆者借鑑許多老師的教學經驗,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從全面把握、具體深入、教給方法、培養能力等這幾方面入手。

一、全面把握閱讀內容

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看得那麼仔細,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就因爲他“身在此山中”,不能客觀地看,所以儘管認真求索,仍然不識全局。由此聯想到閱讀教學,我們應該學習杜甫的方法:“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閱讀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登上“山嶽”之頂全面把握閱讀的內容、主旨,居高臨下,把握全局整體之後,再引導學生“下山”細細觀賞,尋異探勝。

1. 把閱讀安排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2. 閱讀形式的多樣化,分角色讀、男女分讀、默讀、誦讀、瀏覽等等,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要讓目光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以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當然這樣的反覆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3. 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那麼一堂閱讀課應該提出怎樣的要求呢?這一步完成淺層次要求:

①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準確把握字詞的基本意;

②根據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夠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③基本理清文章結構。

在這一環節中,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簡單化,即老師讀一遍學生讀一遍就了事;二是形式化,老師提出要求然後學生去閱讀,指名學生回答,老師更正公佈答案。教師只是充當“提出問題 ”和“明確答案”這個環節的“中間人”的角色。這種閱讀學生是沒有興趣的,正確的應是學生圍繞問題充分閱讀課文,圍繞問題在小組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這樣的閱讀才能落到實處。

二、具體深入

在全面把握整體以後,“下山”細賞這一過程,不能跑馬觀花,還得具體深入。閱讀教學中的深入,好比挖井,不能淺嘗輒止,而要先選好地形,深挖一口井,見到井水。閱讀教學中,要選準突破口,深入探究。俗語說得好:“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這就是少而精的教學法,每學期的基本篇目,教師要儘量給學生講透,精讀,引導學生讀出味道來,讀出收穫來。對於其它課文,當然不是不管,而是要求學生運用從精讀中所學的要領方法,自己去學習體會。解讀環節是閱讀課的核心,在老師的指導組織下,把學生組織到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去,從而對文本進行解讀,那麼解讀環節應該怎樣做呢?首先應該引入問題,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必須以問題爲中心。我認爲老師所提問題應該是帶全局性的整體性的,也就是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應該是能讓學生結合教材談出生活體驗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啓迪學生靈性、誘發學生悟性、激發學生創造性;創設的環境應該尊重學生個性,這個環境應該理解關心信任學生的。也就是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必須體現人文性。

三、教給方法

就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我們許多語文教師備課時,在自己的教本上注了種種符號,寫上各種批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圈點批註,它是教師自己讀懂、讀熟、讀通課文的好方法,把這種方法教給學生。在讀書方法上,要學生領悟“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向學生講清這個道理,並不斷誘導幫助,在閱讀過程中要勤於動筆,圈注什麼,教師也要向學生講明白

首先要對準文章的要點重點,即體現文章的主題、中心、論點的內容。另外還有圈注的方法,如劃要點、編提綱、摘警句、作批註、寫心得等等。

四、指導閱讀方法。

要讓學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須教給他適當的方法。我主要讓學生學會整體閱讀的方法,整體閱讀就是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話的完整閱讀,做到從內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準確把握的一種閱讀方法。在具體問題與整體關係上,整體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大家知道,寫文章前是先整體構思,而寫文章時總是語素組成詞,詞連成句,句綴成段,段聯成篇的。而理解文章的順序則是:篇----段----句----詞。因此,所有具體問題都與整體息息相關。所以,整體閱讀就顯得十分必要。整體閱讀的方法如下:

1.拿到文字材料後,應從頭至尾把所有文字符號都讀完。

2.對有關的字、詞、句、段作出標記,特別是對不會認的字,不懂的詞,讀不斷的句,以及朗讀的語調、感情等作出標記,出現的問題要依靠同學自己在小組內解決。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老師可作一些抽查。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交給老師。

3.注意相關背景、有關資料、註釋條款。

4.把握內容:看標題、抓主旨,用複述的方法。這一步非常重要,關係到第一個環節的成敗。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是檢驗閱讀效果的最好形式。

5.理清思路,從內容和結構上考慮。這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初讀課文所必須達到的。

五、培養能力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泰維克說:“學問不在於知識的多少,而在於充分理解和熟練地運用你所知道的一切。”縱觀歷史,有的人雖然“學富五車”,但終生寫不出“半部論語”自然界、科學界也不乏“學者‘,可是多數人從未有所發現或沒有一件發明創造。相反,有的人讀書不多,學的也有限,卻能見解獨到,著書立說,有所創造。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能力的高低所致。我們的學生中,眼睛盯在“學”上而手不釋卷的,也不乏其人,但遇到實際問題,卻無從下手,教師沒有講到的地方,更是一籌莫展,這就是“死讀書”。相反,能力強的學生,一經教師指點,便能領會,抓住要點。

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於一個問題,應引導學生多方位設疑,抓住較爲典型的問題,多側面、多方位提出疑問。培養學生方位設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推動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和求索,可以這樣說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從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閱讀教學的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一學期下來,學生面對一篇新的文章不會讀,面對一張試卷不會做,又特別是新課標下的課堂閱讀教學更是一片茫然。我們期待新的發現。

【參考文獻】

[1]吳興梅.《基於建構主義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語文藝術教育研究.2007

[2]尹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三部曲》.河北教育.2007

[3]施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策略的研究》.小學教學參考.2006

[4]田玉.《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小學教學參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