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墨子的認識論思想

學識都 人氣:5.28K

引言:墨子所提出的理論必然與其出身及成長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以下就是小編對墨子的認識論思想的淺析,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淺析墨子的認識論思想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將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歷史記載。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即史稱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封建制度的逐步建立,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同時農業、商業、手工業及科學技術等也順應時代的進步而得到了長足發展的機會,複雜而尖銳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都在這一時期集中的體現了出來,這些因素都作爲一種推動力,促進了中國哲學的成熟和進一步發展。

一、墨子思想的時代背景

春秋時期,是中國新舊社會更替的時代,由於奴隸制及封建制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的衝擊,以及當時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哲學得到了一次空前的發展,爲後期的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和成長的養份。在這一時期,墨子作爲哲學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兼愛”、“非命”等十大主張,以“辯”的形式糾正了以孔子爲代表的傳統哲學思想即儒家思想。作爲小生產者的代表者,提出了這一階級的`利益和願望。

墨子名翟,魯國人,約生於公元前475年死於公元前395年,曾是一個個體勞動生產者,作爲工匠,有比較高明的技術造詣,後來上升爲“士”,併成爲墨家的創始人。他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作爲衡量一切思想和行爲的價值的標準,同時提出了“兼愛”、“非命”、“非攻”、“尚同”、“節葬”、“非樂”等哲學思想,這在當時都是較爲先進的思想。墨子所提出的思想,符合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訴求,客觀上主要是對當時的封建統治有利,同時其思沒有脫離以天命爲中心的宗教思想,肯定了君權神授的理論,麻痹勞動人民的鬥志,有利於貴族的剝削和統治者的專制壓迫,因此其思想還有很大的侷限性。但由當時的歷史條件及發展而言,墨子所提出的“兼愛”、“非命”、“非攻”、“尚同”、“節葬”、“非樂”等哲學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對墨子思想的學習和研究,同時進一步通過墨子的“辯”,從而學習其認識論,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國春秋時期的哲學發展,以及哲學發展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所產生的作用,對於學習以墨子思想爲基礎發展起來的比較系統的邏輯學說具有更重要的價值。

二、三表法

墨子在其著作中根據“辯乎言談”的要求,提出了衡量一種學說的是非的標準,即墨子所謂的“三表”。“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發以爲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2]

墨子認爲這三表就是衡量一種言論的真僞是非的三個標準。墨子所說的三個標準,是要以關於古代聖王的歷史記載、老百姓的親身體驗和實際運用是否符合國家人民的利益爲標準。墨子所提出的三個標準是統一的。在這三個標準中,第二個標準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老百姓的親身體驗就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理論化。古代聖王的歷史記載也是以直接的生活經驗爲基礎的。而實際運用看其效果,也是通過人們的日常經驗反饋,可以說是第二個標準的具體化。墨子認爲直接的感性經驗知識是最基本最可靠的,任何抽象的概念和認識都需要通過感性經驗的檢驗。

墨子的“三表”,是中國古代的經驗論的認識論,對中國本土的邏輯學說的創立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墨子運用他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對孔子爲代表的一部分儒家思想進行了批判,從而進一步的證明了墨子對其提出的“三表思想”的運用。墨子批評孔子的“生而知之”論,認爲聖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肯定一切知識來自“耳目之實”的聞見,認爲聖人存在並有其作用,但是,聖人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而獲得,同時強調了後天環境的影響對人的賢良聖智會起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墨子在其著作《所染》裏所提到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3]。墨子還運用唯物主義經驗論,批判了孔子的“以命爲有”的命定論。孔子認爲富貴貧賤都是生來如此、上天確定的,但是同時又提倡後天的學習,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墨子針對這一矛盾的說法進行了批判,正如其在《公孟》中所說的那樣,“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其冠也。”[4]

三、墨子認識論的價值

墨子以感性認識作爲其認識的來源以及真理的標準,可以算作是一種樸素的經驗論,這在春秋時期是比較先進的思想。雖然墨子對感性認識的分析有些地方比較模糊,對抽象思維的分析也比較零碎,但這並不妨礙墨子作爲一名思想家對中國古代哲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時至今日,其思想仍有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鑑之處。

墨子作爲一名個體勞動生產者,其時間較長,同時其技藝也較爲精深,但是隨着墨子成爲一名“士”,這一身份的變化雖然導致了其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變化,但也可以從中看出,墨子所提出的理論必然與其出身及成長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他所希望和祈求的是沒有戰爭、人人兼相愛、天下和睦的太平日子。他主張由智者賢者統治賤者愚者,維護等級制度,因此在客觀上主要是對當時的封建統治有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墨子時,也應考慮到當時的歷史情況,包括統治階級、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哲學的發展水平等因素。從而從更深層次的理解墨子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所提出的經驗論的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