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周敦頤的教育倫理思想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78W

論文關鍵詞:周軟頤;教育思想;倫理思想

淺析論周敦頤的教育倫理思想的論文

論文摘要:我國古代教育家大多數人是以倫理爲基礎來論述其他們的教育思想的.理學莫基人周孰頤,雖然沒有直接從事過教育工作,但他的教育倫理思想卻十分豐富.因此.很有必要從教師職業倫理、教育目的倫理、道德教育倫理,教學倫理等方面對周孰頤的教育倫理思想進行概括和總結.這些思想中儘管夾雜着一些封建糟粕,但總體上是瑕不掩玉.,此外,關於周教頤的教育倫理思想的研究對於我們當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周教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名敦頤。他於宋真宗天喜元年生於道州(今湖南道縣)的營樂裏波溪保,又名波溪。

周敦頤長期仕事主簿、縣令、參軍,州通判、提點刑獄等工作,每到一地都力主建學校,“個人亦收授生徒,講論學術,培養人才,是一個官吏兼教育家。”周敦頤一生著述頗豐,留存至今的有《太極圖》、《太極圖說》、《通書》以及少量的文、詩、賦、書集、題名等,皆收入《周敦頤集》中。

周敦頤改道教《無極圖》爲論證宇宙本體及其發展的《太極圖》,建立了一個以孔孟正統思想爲主的哲學理論體系,開創了理學的先聲。周敦頤的教育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哲學理論體系中。筆者認爲,周敦頤的教育倫理思想主要包括教師職業倫理、教育目的倫理、德育倫理和教學倫理等方面。

一、教師職業倫理思想

周敦頤十分重視教師在培養人方面的作用。他指出,天下最尊貴的是道德,最難得的是人才。人最難的是道德有於身。使道德有於身,沒有師友是得不到的。他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己!”至尊至貴者,無過道德,有道有德,全靠師友。可見,強調教師職業道德是周敦頤教育倫理學的基本內容。周教頤的教師兀處業道德思想主要有:

1、教師的職貴是教人爲善的,首先必須樹立教師道德形象。

周敦頤指出,教師的職責是教天下人爲善的,教師必須首先樹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先覺覺後覺,簡者求於明”。教師樹立起了道德形象,培養出來的賢德人才多,天下就大治。他說:“或問曰:‘易爲天下善?’曰:‘師。’……故先覺覺後覺,陰者求於明”,而師立矣。師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聖人立教,稗人自易其惡。”

2、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道德修養上要有高度的自覺性

周敦頤要求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以正確的道理教育學生.使他們堅持正確的方向。他說:“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同時,周敦頤主張教師在道德修養上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個人在優良環境條件下,就要主動先受教育,向善學習。如果所處環境不盡如人意,就要潔身自好,掙化環境,養成如落那樣的“出淤泥而不染,潘清漣而不妖”的純淨品格。他在《愛蓮說》中指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攫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襲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3、教師要善於用歷史名人的品德故事啓發學生的道德思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

《論語·述而》載: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肪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雍也》載:孑公子說:“賢哉,回也衛一草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解其樂。賢哉,回也!”周敦頤在南安教授程顫程頤兄弟時,率先示範,曾令二程:“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啓發了二程思考探討這一問題的積極性。宋仁宗嘉裕元年,程頤在國子監讀書時,國子監直講胡璦(胡璦(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人。自幼學習刻苦,以“聖賢相期許”,十三歲通《五經》,青年時代曾隱居泰山攻讀多年,於儒家經典及百家之說無不悉心窮究,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學成歸來,從教四十餘年,1935年,范仲淹聘請他爲蘇州君學首當師席。至此,開始他的富於改革精神的教育實踐.)以《顏子所好何學論》試諸生,程頤在試卷中發揮了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通書》中的理論精神,論述了顏子所好之學爲“學以至聖人之道”。“胡緩見程之論文“大驚,即延見,處以學職”。周程頤的論文之所以寫得如此成功,這是在十年前周敦頤對他在這方面的啓發提問分不開的。

二、教育目的倫理思想

教育目的倫理是教育倫理學主要內容。周敦頤十分注重教育目的倫理。他認爲,教育目的是要培養聖人、賢人。他在《通書·志學》中說:“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周敦頤竭力主張聖人在位,由聖人作一國的領導人。聖人的標準是什麼呢?他說:“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凡一國的領導人都要修聖德,純其心。周敦頤指出:“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純心要矣,用賢急焉。”在周敦頤看來,心純能得到賢才的輔佐,有了賢才的軸佐就能平天下,因此,要特別重視純心和用賢。他還把孔子視爲標準聖人。他說:“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那麼,賢人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周敦頤指出,賢人的標準是能發聖人之蘊,明聖人之道,能夠致君爲堯舜,使萬民得其所安,教萬世無窮。他說:“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爲堯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顏淵‘不遷怒,不二過,’‘三月不違仁’”。“聖人(即孔子)之蘊,微顏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顏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周敦頤要求學者“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能夠做到了就是大賢,超過了就是聖人,不能完全做到的也不失爲“令名”的士。他說:“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補不失於令名。”“由此可見,周敦頤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聖人、賢人和立志作賢人之士的。

三、德育倫理思想

德育倫理是教育倫理學的核心內容。周敦頤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倫理,認爲道德是天地間至尊至貴的。他的德育倫理思想十分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德育的重要意義.周孰頤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周敦顧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特別強調要樹立以具有道爲富貴的人生觀。他認爲人們有了這樣的人生觀,纔會“鋒視軒冕,塵視金玉”。他說:“君子以道充爲貴,身安爲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鋒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周敦頤視孔子的弟子顏淵就是這樣的模範。因爲顏子樂於道,所以能安貧。顏子志學聖道,休道成德,其樂無窮。心聞廣大,對於社會地位和生活的貧賤則泰然處之,不以爲憂。他說:“顏子‘一革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於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2.強調要以“仁、義、中、正、禮、智、信、誠、公”等作爲德育內容。周敦頤提出德育的內容包括仁、義、中、正、禮、智、信、誠、公、孝、銻等。周敦頤認爲,做到仁、義、中、正這是達到聖人的途徑。仁是周敦頤道德思想的核心,仁和義是其思蔥的中心,中,正是真正做到仁義。周敦頤認爲,信守它們就尊貴,實行它們就有利,擴展它們就可以配天地。聖人把中、正、仁、義確定爲做人的最高準則。他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聖人之逍,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大地。”

(1)仁。周敦頤繼承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加以發展,把仁的範圍擴寬到萬物。他說:“愛日仁。”“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他把自然生長萬物看作仁,他要求人以仁愛之心對待民衆和萬物。後來,張載把周敦頤的`仁愛思想進一步加以發揮,把一切人看作是我的同胞?,把一切物看作我的同伴。他說:“民吾同胞,物善與也。”

(2)義。周敦頤認爲,地長成萬物就是義,義就是適宜、適當、合理。他說:“宜日義。”這同《中庸》把義解釋爲“義者宜也”是一致的。周敦頤要求以“義”端“正萬民”,使萬民的行爲表現出生生不息之意,符合補會的正確規範。仁以律內,義以律外。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仁義構成周敦頤德育內容的中心。

(3)中。周敦頤認爲,中就是和,中節。聖人立教就是使人自易其惡,達到中的境界,即發而皆中節,無過或不及。這與《尚書》中所說的“允執厥中”相一致。周敦頤說:“推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稗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至矣:”朱熹註解說:“中,即禮。”就是說,思慮言行都符合禮便是“中節”。

(4)正。周敦頤認爲,正是端正、不偏、中正無邪。他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日德。匪仁、匪義、韭禮、匪智、匪信,悉邪矣。”朱熹註解說:“所謂道者,五常而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周敦頤強調正,便是要求人們的思想言行真正符合仁義禮智信。

(5)禮。周敦頤認爲,禮就是理,是社會禮制及其與之相合的禮貌。他說:“禮曰理。”他把禮說成是自然條理,人們必須遵守。這爲當時封建制度和禮教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周敦頤要求人們抑制己私,誠心誠意依禮而行,一旦做到這樣,便是一個有仁德的人。他說:“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6)智。周敦頤認爲,智就是通。他說:“通曰智,”“通”是人們對於“天之道(陰與陽)”、“地之道(柔與剛)”、“人之道(仁與義)”,都能透徹理解,{故到融會貫通。亦即能“明與達”便是掃。

(7〕信。周敦頤說:“守曰信。”“守”是對中、正、仁、義的信守。也指人們對於自己諾言的信守。

周敦頤對先儒“五常”說予以新的系統解釋。他認爲,德是仁、義、禮、智、信,即爲愛、宜、理、通、守。他說:“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日禮,通曰智,守曰信。”周敦頤還把“道”的內容定爲仁義中正。他說:“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信是遵守仁義禮智。朱熹解釋說,“中,即禮。正,即智。”“道之得於心者,謂之德。”由此可見,周敦頤所主張的德育內容可概括爲仁義中正,即仁義禮智,或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其中心是信守仁義禮智。

⑧誠。周敦頤認爲,誠是真實無妄。誠來自在天逆變化中人察受了性命之正,是做聖人的根本,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百行(孝梯忠信)的根源。人誠,靜時便至正,動時便明達,便能從容中道。人不誠,便無法做到“五常,和“百行”.他說:“聖,誠而巳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誠是一種美德,是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周敦頤認爲.能自然保持誠的人是聖,要通過思慮來符合誠的人是賢。他說:“性焉、安焉之謂聖。復焉、執焉之謂賢。”學聖賢的“聖功”在於“心誠”,端正自身,不使有不善之動,從而養成“至誠。”他說:“端本,誠心而巴矣。……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巳矣。不善不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人們的思想修養達到“至誠”的境界,便要動,按道而動,動而爲善,便可促進萬物和人的“順化”。他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日: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人類可以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行動促進萬物和人類的順化。

⑨公。公即公正。周敦頤認爲,天地是最公正的,聖人之道是最公正的,因聖人能與天地合其德。他要求人們對待人和事要做到“公”。他說:“聖人之道,聖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公與私是對立的,只有不自私,以公對己的人才能以公對人對事,從而做到真正的公。他說:“公於己者在於人,未有不在於己而公於人也。”

周敦頤非常重視儒家的五倫之教,教人孝梯忠信,這是達到天下和理想社會所必須的。他說:“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

上述德育內容,在周敦頤看來,不僅適用於青少年,也適用於成年和老年,不僅適用於學校教育,也適用於校外教育。按照“知、情、意、行到這一現代教育的德育四要素,上述德育內容通過一定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和習慣。周敦頤說:“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爲德行.行之爲事業。彼此文辭而巳者,陋矣!”這就是說,要把聖人之道(仁義中正等〕使叉教育者“入乎耳”,類似現代教育所說的提高道德認識;“存乎心”,類似現代教育所說的培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蘊之爲德行”,類似現代教育所說的養成道德行爲和習慣。周敦頤說的“行之爲事業”,是指把聖人之道實行於治國平天下的各項事業中去建功立業。他的德育思想與前人相比,有獨到之處。

3.強調務實的德育原則和方法。周敦頤的德育基本原則是務實。在德業與名聲的關係上,他主張實勝於名,實勝是善,名勝是恥。他主張人們要有孜孜不倦的進德修業精種,始終保持實勝於名。他說:“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孽孽不息,務實勝也。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僞而己!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在道德修養方法上,周敦頤特別強調“懲忿窒欲”和“遷喜改過”。他說:“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喜改過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①懲忿窒欲。懲忿是把自身修養成心平氣和,窒息是杜塞私慾直至無。周敦頤認爲,人是可以經過學習而成爲聖人的,而學習的要領就是“無慾”,無慾是入聖之門。他說:“‘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寧’請聞焉?’曰:‘一爲要。一者無慾也,無慾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出則博。明通公溥,庶矣乎!”,孟子提出“養心莫愁寡慾。”周敦頤提出養心之善要無慾,無慾“則誠立、明通,而成爲聖賢。程朱則進一步上張“存天理,滅人慾氣”。

②遷善改過。周敦頤認爲,你如果發現他人有善的地方而自己沒有就要學習他人的善;如果發現他人有不善的地方,就要指出其不善,規勸其改正;如果發現他人有一處善,二處不善,就要學習他善的一處,規勸其改正不善的二處。要充分相信他人能夠遷善改過。保持這樣一種態度,善無不學,便會悉有衆善,惡無不勸,尊敬和愛護也就無所不施於人。他說:“‘有善不及?’日:’不及.則學焉。’問日:’有不善?’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爲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悲也。’則日:‘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改,則爲君子矣。不改爲惡,惡則天惡之.彼豈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生故君子悉有衆善,無弗愛民敬焉。’”

③知過必改。周敦頤認爲,一個人有了過錯,自己沒發現,別人給指出來,這是幸事。人要知過必改,要以知過必改爲榮,以知過不改爲恥。能聞過而改,有可能成爲賢人。他說:“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址。故有恥,則可教;阿過,則可賢。”他讚揚孔子的弟子顏淵“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仲由閱過則喜。周敦頤斥責那些自己有了過錯又不喜歡別人規勸的人,就如同護疾忌醫一樣,是自己毀滅自己。他說,“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由此可見,周敦頤十分注重德育的務實原則。這種務實原則是值得重視的。

四、教學倫理思想

教學倫理是教育倫理學的重要內容。周敦頤於所到之處,興學校,教授生徒,官學的教學內容是孺家《六經》和孔孟學說,在其私學中還講授他自己的學術觀點,在教授生徒中反映出他的教學倫理思想。

1.重視禮和樂的教育作用.周敦頤把當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封建倫理道德看成是自然之理,把統治者關於社會制度、倫常、節儀的條文規定的《禮》視爲“理”。他主張聖王治國首先要制定“禮法,”並進行禮法教育,使人們遵守它,以求社會秩序穩定,社會各項生產順利進行.然後作樂,以陶冶人們的情感。形成人們優美的品性,百姓和樂。他說:“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胡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鹹若。乃作樂以宜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周敦頤植長音律。他主張樂聲要“談”而“和,,並且“淡而不傷。和而不淫。”聽這樣的音樂。可陶冶人心淡且和,達到私慾消退。心平氣和。他說:“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側周敦頤反對“妖淫愁怨”的樂聲。因爲這種聲樂“導欲增悲,”有誘惑人“賊君棄父,輕生敗倫”的壞作用。

周敦頤主張樂聲和樂辭要緊密結合,樂聲要談,樂辭要善。這樣的音樂可以使人的情感和品德同時得到陶冶,從而起到移風易俗的良好作用。反之。如果讓妖聲豔辭的音樂氾濫,就會腐蝕人的感情和品格,導致傷風敗俗。他說:“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妖聲豔辭之化也。亦然。”

2.重視文辭的德育作用.周敦頤在不忽視文才培養的同時,注重聖道的傳授,他肯定“文以載道”說,而道是最根本的。他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丈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爲教。故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爲能者,藝焉而己。噫!弊也久矣!”這就是說,僅有美好文辭,而不具有道德內容的文章,就如同裝飾得很好而不載物的車子,沒給人帶來有用的東西,這是不必去讀去寫的。“他認爲,文辭是藝術的形成,道德是實際內容。有了好的實際內容。由善於文辭的人把它寫出來,文辭優美,人們愛看,於是傳得遠。所以也要學會善於文辭。因此,教學中文與道必須並重。”周敦頤迫切要求改變當時有些人不知在道德上下功夫,只去追求以文辭華麗爲能事的偏向。

3.重視“恩’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教學原則和方法上、周敦頤注重啓發學生思維。他例舉《洪範》的話說:“‘思日睿,睿日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波,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爲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在他看來。“一般人都必須通過‘思’才能瞭解事物精微之理。瞭解到各種事物精微之理。才能融會貫通地體驗出天地之人道、而達到聖人的水平。聖人也是下學而上達。其智亦料是由思而來,最後達到無思而無不通,即有感於事物.稍思即通.所以‘思,爲聖的基木功。”周敦頤還引用孔子的話說:“不憤不啓,不徘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既是強調教學要啓發學生思維。同時,也是強調教學要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他着重指出施教要即時。他說:“慎哉!其惟‘時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