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的工業設計創新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1.01W

【內容摘要】對比國外的工業設計教學,我國的國情教情需要相關高校充分利用批判性思維的教學雙向增進模式改善設計創新教育模式。文章通過開展題爲“中國傳統藝術科技下的展覽及周邊產品開發”的系列設計實踐課題,利用系列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層級化銜接,完成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科技文化基礎上的創新設計研究,實現基於批判性思維的設計創新教育的有效改革。

批判性思維的工業設計創新教育論文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創新教育;創客教育

批判性思維是創新踐行者的基本能力,批判性思維教學是工業設計教育的必要、有效環節。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在本質上要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設計創新教育正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創造發展和引領決策的能力。這與工業設計創新教育思路不謀而合。批判性思維是創造性和創新思維的前提,作爲素質教育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應該貫穿學校教育始終。由此,本文的中心思想更加具有現實可行性。批判性思維是提高設計教學參與度與興趣、推動持續性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文的研究主題是基於批判性思維的“創客教育”教學模式,主要運用在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專業本科教學中。這一模式以培養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爲基礎,以基礎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爲技能,以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方法爲導向,力求形成啓發式、參與式、創新式、踐行式的教學體系,使學生成爲新型社會機制下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主力軍,使批判性思維成爲科技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教育紐帶。

一、批判性思維在工業設計創新教育中的應用模型建立

(一)創客教育模式研究

創客教育與工業設計教育的改革模式具有極高的匹配度。創客教育的課程設置主要有以下要素:動手做、開放和分享、大膽嘗試、迭代設計、注重美學、強調個性化學習、強調技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等。這些要素與基於解決問題、實現產業轉化爲目的的工業設計不謀而合。綜合類高校對於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理應更接地氣,從設計基礎課程開始,讓學生認清自己的專業屬性,“我們是學什麼的”“學這些是爲什麼”“如何開拓學習思維”“如何動手實現學習效果”等,從一開始設立培養目標與方式起,就要考慮將來的就業出口方向和能力素質需求。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生源屬於藝術類,在大衆眼中,其科學、工程、數學、技術的知識架構和學術基礎相對較弱,這也屬於學科事實。作爲施教者,不可能完全顛覆該類別學生羣體本身的特質,因而更應該因材施教、取長補短。因此,以創造爲核心,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綜合不同學科知識的“借力打力”的創客教育的模式,纔是該專業學生專業知識能力提升的有效架構。

(二)教育思維的應用模型建立

在本研究中,筆者更加強調以教學方法和實踐的`逆向思維來推動教學接受,即通過有意義的創新課題激發學生參與熱情,以開放接納的思維允許學生利用一切資源,以動手製作的成果來反向推導基礎知識點的成立,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建立來助推創新教育的發展,以有效的社會評價來成就學生能力提升的存在感。現代教育常常把“傳承與發展”作爲口號,但是教育的現實往往是一味地提發展和創新,卻忽略了傳承這個前提。不做好優勢傳承,何以談創新發展呢?本研究結合設計學科的知識傳承,力求以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科技文化爲契機,用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方法,開展題爲“中國傳統藝術科技下的展覽及周邊產品開發”的系列設計實踐課題,將其持續性地應用於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專業的設計基礎、設計初步、設計科學基礎和展示設計等專業課程。

二、以工業設計基礎課程羣爲切入點的課程實踐案例

課題研究的具體實踐內容爲:用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方法,在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專業創新實驗班試點開展題爲“中國傳統藝術科技下的展覽及周邊產品開發”的系列設計實踐課題,力求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科技文化。

(一)設計基礎實踐

課題研究以設計基礎和設計初步課程爲課程源,展開以“中國節日慶典”爲主題的思維發散訓練,完成基礎創新設計。以下爲具體內容。1.設計基礎課程結合本研究主題的實踐內容爲:每兩位學生爲一組,選擇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一項,諸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挖掘傳統節日來源與表徵元素,利用課程上三大構成的理論知識,通過情感化輔助和基礎設計原理,完成富有生命力和創新特質的產品立體形態。實踐要求學生以紙塑或者用身邊易得的可回收材料,做一個具有美感的動態結構(構思——製作——演示),如元宵花燈。學生可利用傳統剪紙文化、摺紙燈籠等結合燈光投射和機電原理,製作有傳統造型要素的現代創意動感花燈。課程實踐意義在於力求解決現代設計教育中的初原問題,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衍生出創意思維。比如,爲什麼現代國內年輕人都崇尚過洋節?中國節日就沒有文化和溯源嗎?爲什麼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作爲中國設計類學生,是否可以顛覆現狀,以自身的專業知識來塑造人人稱羨的節日氛圍和周邊產品呢?2.設計初步課程結合本研究主題的實踐內容爲:每兩位學生爲一組,選擇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一項,以課程前期實地測量的教學教室爲展廳空間,進行傳統節日臨展的展示設計,要求依據展廳的功能需要進行合理的空間佈局。爲了保證方案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展廳須滿足以下要求:展廳的佈置應充分滿足展品放置、交流會客、貯藏及交通等基本功能需求。展品要充分考慮平面作品與模型作品的結合擺放,用現代化展示手段結合傳統節日的表徵元素,強調展示氛圍。課程實踐的意義爲在強調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重視空間設計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熟悉從接到任務、分析選題、做市場調查、構思、草圖、效果圖或實物模型,直到最後的介紹文本,一整套的設計流程;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衍生出創意思維,並應用到主題展覽中,實現繼承傳統、弘揚文化、推廣創新的社會教育價值。

(二)設計拓展實踐

1.設計科學基礎課程結合本研究主題的實踐內容爲:通過探討科學與設計的關係,讓學生了解什麼是科學的精神,以“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衍生產品設計”爲題,探尋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創新傳統科技的應用範圍,比如設計表達傳統科技方式的玩具產品。課程實踐意義在於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使學生在做中學,體會傳統科技的力量和傳統文化的魅力,掌握設計中必要的數、聲、光、電、磁等知識以及科學思維方法,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訓練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於設計創新實踐。2.展示設計課程結合本研究主題的實踐內容爲:兩位學生一組,完成題爲“中國古代榫卯結構技術展示設計”的展示課題,力求從這個小主題進行深挖掘,將歷史科技意義通過展覽設計的方式呈現出來。展覽通過若干個展品展項,連成一個讓觀衆能讀懂、能體驗、能認知、能回味的流動展覽,讓受衆在參觀和遊戲中感知榫卯的世界,體驗中國古代科技之美和現代昇華,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受衆的需求。課程實踐意義在於讓公衆認識和了解榫卯結構,體驗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實現這種以中國傳統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爲契機的小展覽“從無到有、從小到深”的研究和探索;以臨展、巡展的流動展示方式,讓更多的公衆樹立起對古建築、文物的保護意識,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能一直傳承。中國傳統科技主題展覽本身是一個實現科學思維與技術傳承的課題,本巡迴展覽根據觀衆的分級,期望實現更有力的教育和引導。

(三)教學展示與反饋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採用師生互動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方法的導入,使學生學習的思維形成環節能夠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幫助,有利於教師真正瞭解學生的需求,構建新型的師生協同互動和評價模式。課程每個階段性成果都會形成研究報告以及展示圖冊,並且開展成果彙報展覽,邀請業內專家共同參與評價,以形成教學反饋和良性循環。

三、課程實踐效果及總結

課程實踐的效果一是改變過去設計教育的單一教授模式,提高教學參與度與學生興趣,推動持續性教育。本研究通過上述課程羣進行教學研究與實踐,範圍上涵蓋了產品設計專業重點的基礎專業課程,旨在促進工業設計系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應用動手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成就感,摸索在工業設計教學實踐中的新型教學方法和持續推廣模式。二是與科技創新接軌,充分利用科學實踐來引導設計創新,提高創新創造可行性。本研究主旨是打破學科領域邊界,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素質,其中科學教育和創新實踐是重難點,也是以往以純藝術學習爲基礎模式的現代設計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缺陷。在大學的設計基礎教學中,融入科學爲引導的項目參與模式,將大大改善這一問題。再者,運用綜合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校企聯合,推動設計教育與設計企業與生產銷售企業的對接,可以推動教育轉換可行性,有力改善設計專業就業狀況,讓學生不再是拿着一堆獲獎證書,卻無法爲產業實體解決問題。三是培養學生尊重傳統科技和文化、重視學科交叉與協同創新的能力。古人云“以史爲鑑”,在提倡科技創新的同時,更應該向學生傳輸學習歷史、腳踏實地的精神,學會傳承中國歷史上優秀科技成果的知識架構和實踐過程。重視學科交叉,充分利用各方資源,通過課程學習和項目式實踐,建立專業自信,提高社會評價,並創建分享平臺,實現課程成果的展示與價值轉化,實現協同創新、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李晶晶,潘蘇東,廖元錫.國外批判性思維研究的啓示——教師準備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7(9):81.

[2]李金露.核心素養視域下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10):14.

[3]陳波.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