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對外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教材建設

學識都 人氣:2.37W

一、“現代漢語”在學科中的定位

試論對外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教材建設

“對外漢語專業”是專門爲培養對外漢語教學者、科研人才而設置的一個全新的專業。第一個專業點於1981年在北京語言學院設立,在設立之初屬於國家控制專業。到2000年,由於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需求的急劇增加,國家放寬了對此專業的限制。據統計,至2004年全國已有63所院校設置了這一專業,而且,數量還在逐年增加——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港澳臺地區。

在對外漢語專業設置之初,“現代漢語”就被明確地定位爲該專業的必修、基礎、應用課,但長期以來卻沒有專門的教師、教材,一直依賴於漢語言文學專業。事實上,就現代漢語的課程任務和目標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對它的要求卻有實質性的差別。請看教學大綱對此所作的規定:(下劃線爲筆者所加)

漢語言文學專業:“……系統講授現代漢語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現代漢語的能力,爲他們將來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和現代漢語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礎。”

對外漢語專業:“掌握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從事語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培養具有較紮實的漢語基礎……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漢語言文學專業對現代漢語的要求是讓學生打好基礎,同時加強三種能力(理解、分析和運用)的培養;而對外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卻更加突出了實踐性,同時提出了對學生語言研究能力的培養。由教學大綱的對比可看出,對外漢語專業對現代漢語課程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現代漢語”教材建設的緊迫性

(一)從教材使用情況談起

在全國的上千所高校中,除少數的單科院校外,絕大多數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都開設現代漢語課程,而且這一科目在全國也有很多較爲典範的教材可供使用。如邵敬x主編的《現代漢語教程》,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張斌主編的《新編現代漢語》,北大現代漢語教研室編寫的《現代漢語》及分科教材……相比之下,對外漢語專業儘管至2004年在全國已設立60多個專業點,但學科及教材建設卻不能盡如人意。拿現代漢語來說,除北京語言大學等少數高校採用自編的“現代漢語”教材外,絕大多數院校的對外漢語專業根本沒有自己的教材,還依然依附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用漢語言的教師、採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爲對外漢語專業學生講授現代漢語課程。

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如專業設置時間較短、師資力量薄弱、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但歸結起來只有一點——學科意識淡薄。在這裏,學科意識淡薄突出表現爲:缺乏對學科的認同意識、缺乏對學科的鑽研意識、缺乏傳授具有本學科特色知識的意識以及缺乏培養特殊學科人才的意識等。其中學科認同意識的缺乏是最根本的癥結,認同問題解決不了,學科的其它建設問題也就都無從談起了。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學科認同意識的缺乏有其產生、存在的特殊社會背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受到“是個中國人就能教漢語”“會說普通話的就能教漢語”“能教中小學語文的就能教外國人漢語”等論調的影響,加之近些年來大量出現的隨意拉幾個不相干的人辦起的外國人短期漢語學習班(據統計,這樣的學習班僅浙江義烏一個地區就多達幾十所)等不負責任的做法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假相:

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對外漢語教學教師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或中小學語文教師=對外漢語教學教師

持此觀點且依此行事的不僅僅只有社會上的一些矇昧無知者,在學界乃至對外漢語專業內部也不乏其人。但是,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意識淡薄、學科認同感較低,存在社會的負面影響,這只是外因;學界及學科內部的貶低或自我貶低纔是內部因素,是主要原因,專業教材的缺乏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二)目前所採用的現代漢語教材無法實現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

1.現行的“現代漢語”主要是爲培養從事語文教學及漢語研究的人才而編寫的,這樣的教材儘管版本多,卻沒有一套是專門爲對外漢語專業“量身定做”的,缺乏針對性。在此,我們必須清楚地將對外漢語教學和國內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區分開來。儘管同樣是語言類教學,但它們的性質截然不同:對外漢語教學所面對的是對漢語及漢文化一無所知的外國留學生,而他們對於語言學習的要求是學一種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一套知識;相比之下,國內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則是在學生已經或基本掌握了漢語這一工具的前提下進行的漢語學習,因此,對於他們語言學習的要求就不再僅僅是學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套知識。

學科性質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差異性。現行的“現代漢語”一般是以語言現象、語言事實的描寫爲主要目標,缺少對現象成因、現實的使用情況及新的語言現象的動態關注。雖然現代漢語幾經修訂,也推出許多新的版本,但仍然以知識性傳授爲主,忽略能力的培養;側重靜態形式描寫,忽視動態、意義、功能的把握。這樣的教材有利於培養中小學的語文師資,但卻不能滿足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要求。如上所言,對外漢語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學,因此,對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培養絕不能和漢語言方向的學生等同看待;相反,應該對對外漢語方向的學生要求更高,他們掌握的語言知識應該更全面,解決語言問題的方法應該更多,運用語言及研究語言的能力應該更強。但現行的現代漢語教材卻體現不出這種差別,也無法培養出差別性的專業學生來。對此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在多年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相當數量的語言現象及語法問題,在漢語爲母語的研究者和學習者看來是想當然的,無需研究,也不必設立專門的語法規則;但這些用法在留學生看來卻是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甚至是和他們以前所學的用法是相矛盾的。比如說“使”字句,無論是現代漢語教材還是漢語詞典都解釋的極爲含糊,“前一動詞有使令意義,能引起一定的結果,常見的動詞有‘請、使、叫、讓、派、催、逼、求、命令、吩咐、動員、促使、發動、組織、鼓勵、號召’等。”(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6頁。)而在詞典中“使”字條下則闡述爲“①派遣;支使:使喚|使人去打聽消息。……③讓;叫;致使:辦事使羣衆滿意|加強質量管理,使產品合格率不斷上升。”(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149頁。)這就給了學生一個不恰當暗示:“使”和“讓、叫”等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於是,在這樣的暗示下學生造出了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