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在歷史教學精選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4W

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突出了以學生爲中心,真正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面向全體學生,重新整合了歷史知識體系,淡化處理了一些學生難於理解的理論和概念。精選內容,刪減了一些偏、舊的知識,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動手實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標準指導下編寫的“北京師大版”歷史新教材,以學習主題的形式來構建新的歷史教科書體系,大幅度減少了知識點,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課文內容多樣,具有選擇性,鼓勵學生從多種途徑解決歷史問題。針對新教材對知識點不作過多、過細的要求,有利於教師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的特點。新學期開始後,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組織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創新學習上,力求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素質教育在歷史教學精選論文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啓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時,我提出:原始人怎麼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

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

(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變硬成型就是陶;

(2)森林大火後,地面被燒硬給人們的啓示;

(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

(4)把泥土做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後就是陶。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再造了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程。

教師要使學生時刻面臨問題,但也不能爲問而問,問題過於平淡,讓學生感覺無趣。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沒有學生能答出也是毫無意義的。課前設計問題時要精心準備,使之具有啓發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發現的快樂。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肯尼思·胡佛認爲:“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巴爾扎克也說,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樑,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講到“孔子”一節時,利用孔子“當仁不讓於師”一句,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師生互相啓發,互相補充,探究越來越深,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得到激發而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不斷髮展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在學習“司母戊鼎”時,提到它的鑄造採用合範法,學生立刻提問:各部分分別鑄成後,怎樣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對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在表揚這個同學勇於質疑,發動學生課後積極探求答案的同時,下課後我也認真查閱資料,在以後備課時更細緻,做更充分的準備。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保護他們探求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

二、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1.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每一個學習主題後的“學習與探究課”是“北京師大版”教科書新設的內容,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對於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式創造性學習起重要作用。這一課型的設立,要求教師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走進教室滿堂灌”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瞭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設計“瞭解身邊的‘歷史’”一課時,除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課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外,組織學生自願結合爲四個小組,分別完成四個題目:①求真中學的發展與未來;②我這十三年;③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④信息交流的實現。每個學生各負責查找一部分資料,由組長整理並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集體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通過活動在瞭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在探求中獲得知識的快樂,也實現了自我教育;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體驗到挫折與成功的經驗。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2.重視每節課的“活動建議”。布魯納曾說過:“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北京師大版”新教材中“活動建議”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對每節課的“活動建議”我都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根據現實條件及學生狀況或直接利用,或稍做變通。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了非常好的。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原設計是給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對很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我怕學生興趣不大或應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爲:蒐集成語故事,寫出給我們的啓示。每個學生都做得很好,而且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動實踐中,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種創造的快樂,每個人都興趣盎然。對每一次活動我都及時反饋、講評,以鞏固活動的成果,鞏固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3.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影響着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少。在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多讀書,讀好書”上。卡耐基說:“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求思考,實現自我教育,培養自身能力。

學習“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時,我注意有機地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向學生推薦《東周列國志》一書,並與“活動建議”的內容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在讀過之後與我進行探討。至今,我已向學生推薦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等課外閱讀書目。學生把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我將在學期末指導學生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就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收集材料,發表個人見解。使學生在探究中讀,在讀書中思,在思考後寫,形成歷史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談古論今”,引導學生探索現實

據調查顯示,學生關心現實遠勝於關心歷史。提倡實行“談古論今”,不僅能豐富教材內容,使之“活化”、“昇華”,而且把歷史與現實聯繫起來,把了解過去與認識現實乃至預見未來聯繫起來,使歷史教學更貼近時代,以顯現歷史課程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當前,改革開放向深層次發展,時代經歷着深刻的變革。學習“商鞅變法”時,學生了解變法背景以及變法使秦強大,爲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由於觸及舊貴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而死的情況,從而認識到改革的必然性、艱鉅性。改革是向舊時代、舊制度挑戰,必然會遇到阻力;認識到改革的進步性,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革的過程。隨後,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事業。在探求中加深了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談古論今”,在教學中除了“以古鑑今”的內容外,還包括“就古評古”、“據往知來”、“以古證今”、“中外相鑑”等涵義。“北京師大版”新教材刪繁就簡,給教學中“談古論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談古論今”也具有某種社會實踐的意義,對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形成一個啓發式、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局面,引導學生探索現實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理念指導下的課程改革,必將爲中國基礎教育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新教材必將成爲燦爛春天裏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