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學識都 人氣:4.16K

摘要:素質教育有三個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是要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這種從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承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同時又弘揚學生主體精神,促使每個學生得以生動活潑、主動發展,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滿足於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稱之爲“素質教育”。要實施素質教育,作爲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歷史教學 素質教育 實施

一、內外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素質教育要落到實處,關鍵一條是要走進課堂。課堂教學是我們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必要補充。從當前教學現狀來看,實施素質教育的難點也是在課堂,要促進素質教育真正走進課堂,必須要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認識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激發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並在學習活動中及時給予指點和引導,使他們學會學習,真正成爲學習主體。爲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課開始前,用三五分鐘時間,通過輪流學習法,每次由一名學生講故事。做到:用自己的語言講;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與上課內容相聯繫;具有教育意義。這樣做學生積極性很高,他們課外積極查閱資料,認真準備。講的內容豐富, 知識面也很廣。有“臥薪嚐膽”、“爲什麼要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交情”、“爲什麼要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清官”、“爲什麼鴿子被世人喻爲和平的象徵”、 “中國絲綢爲什麼堪稱‘世界第一絕’”、“中國瓷器爲什麼受到世界各國歡迎”等。教師在關鍵處起“點石成金”的作用。

只有讓學生主動發展,人才規格纔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展,那將都是一個模子。龔自珍說,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沒有主動發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利用歷史教學特點,讓學生全面發展

優化教學結構,還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歷史教學內容涉及面廣,它融知識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這裏有“金字塔之謎”、“十進位、六十進位、十六進位制”等數學知識,有“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等。教師在精選教學內容,掌握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馬拉松長跑由來與當今的奧運會相聯繫),注意運用模型、幻燈、錄像和計算機等教學手段,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驗活動,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譬如講“秦如何鞏固統一”的內容時,涉及到貨幣的知識;“衡”是稱質量,是一種質量標準;文字有小篆、隸書和楷書以及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行書 (通過板書字體來比較);“坑儒”和儒家的主張是什麼等問題都可以提示一下。講匈奴,可聯繫王昭君的歷史故事和杜甫的詩;講秦朝“萬里長城”時可以同明長城比較,通過數學來說明它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象徵。

素質教育應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學生獲得多種多樣的知識,使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得到和諧發展。

三、利用教材優勢,進行思想素質培養

初中學生是初步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的關鍵時期,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形象生動、豐富實在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實效。譬如,講“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着西歐結束奴隸制社會的基本結束”時,可同我國春秋奴隸制沒落比,讓學生知道中國比西歐結束奴隸制社會早了近千年,這說明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應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從思想上,行動上接納興趣愛好不同,個性心理品質不同的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素質教育。

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規範作用;組織作用;傳授作用;管理作用;評價作用;育人作用。在課堂教學傳授過程中,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龍爲明顯。譬如,第三冊“早期人類社會”結束時有這麼幾個問題:原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狀況是怎樣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原始社會是理想社會嗎?金屬工具和原始手工業的出現有什麼重大的意義?爲什麼說私有制的產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這裏涉及到“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資料”、“勞動者”、“生產工具”、“個性化”、“私有制”、“貧富分化”和“階級”幾個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關係。教師必須通過圖表的形式講清楚人類社會是以生產勞動爲基礎,按照各種關係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總體。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重要標誌。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在生產過程起的主導作用(現在的菜農有的賺錢多有的賺錢少)。生產關係是生產過程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舊石器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使得人們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時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人們在生產中結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關係, 大家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消費品。到了牛耕地、鐵器和鍊鋼技術時代,生產力又向前發展了,勞動者生產技術提高了,經驗豐富了,使得個體化成爲可能,隨之私有制產生了,伴隨而來的是貧富分化,貧富分化的加劇就出現了階級。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也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教學結構,就要根據大綱規定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聯繫起來全面設計學習目標。教學目標中認知內容的瞭解、理解、掌握;技能的初步學會;思想感情的接受,初步具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例如,教學“春秋”一節,要求學生掌握的是春秋起始時間和春秋五霸,而“吳越爭霸”和“奴隸制沒落”是理解內容,這樣學生記憶的負擔就減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