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外美術簡史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69W

導語:無論如何,不管是哪種美術史,它們都在歷史中顯示出一個共同的價值,那就是使我們獲得了高度文化修養的那種古典文明的價值。

關於中外美術簡史的論文

曾經用心觀賞過一幅叫《印象:日出》的作品,就是這幅作品讓我開始接近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這個男人十分崇拜光線。他相信一件物體會隨着光線的變化而不斷變色、變形。他在1873年創作的《窗前的卡蜜兒》。一幅很美好的作品。莫奈讓卡蜜兒嬌弱的身體支配着整個溫馨的畫面。燦爛的夏日陽光,灑在她粉紅色的洋裝和橙色的簪花帽上。而站在窗前的她,靜默而怡然地看着屋外各種盛開的花朵。而那些夾雜在其中的點點綠葉,讓人不覺心曠神怡。作爲一個印象派畫家,他眼中的黑色,並不是純正的黑,而是由深紫、深綠、靛青三種顏色調和而成的。莫奈把所有的熱情投給了畫布和各種美好的色彩,和明天的生活。

我覺得莫奈的畫充滿了生活的美好。他與凡高同一時代。但他朋友衆多,生活也變得富裕,家人關係很好。他的畫像是少女的夢,但在盡力接近現實。水中的光影用複雜的色彩──塗畫。我也很喜歡他畫的海濤,有風的感覺。莫奈是不是印象派裏面比較溫和的一個呢?我經常想這樣的問題。看看其他人的情況,高更有點人類學家的風采,梵高几乎不是正常人……起碼莫奈看起來還真算是溫和的。無非都是些印象,不是日出,就是睡蓮。好像把整個調色盤直接倒在了畫布上,但卻註定流淌出不同的形態,隱約地告訴我們那會是什麼。只有到了莫奈身上,才能那麼清晰的.感受到,自由的意志,自然的奔放。

馬奈之後,浸滿油彩的筆作爲情感的宣泄被普遍接受,但只有莫奈在五十歲之後在不盡其煩一遍又一遍的描繪不同的是光下同一幅景象,草垛,白楊,教堂,睡蓮,河水。自然是在重複中更生,那是她的神祕,更是她的美。美術史課上完之後第一感覺是繪畫是一種循環往復的過程。從一開始最概念的繪畫,到後來文藝復興超寫實主義的繪畫再到後來又慢慢回到了概念化的繪畫,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或是倒退。

印象主義是光的發展,那些新鮮的瞬間在莫奈並不系統的繪畫理論上面解構成了層疊的色彩。自然是最善良的老師,她沉默無言卻傾囊相授。無需俗禮,沒有教條,只要你求索的心永不停息,她就永遠不會讓你失望。這個在戰亂中失去了正規教育機會的青年或許並不能在辯論中取勝,但在自然的眷顧下,他天才的眼睛準確地捕捉到了晨曦的色彩,夜晚的光芒,霧氣裏陽光的溫柔暮靄中古石的滄桑。而我們,何其有幸,借了他的眼,窺見這世界的搖曳斑斕。

只要直覺一息尚在,人類就不會停止尋找同類。生命總是要經過一些人,和一些有關他們的事情,等老去的時候,記憶裏有的是人,還是事情,誰也說不清。相遇究竟是命運的偶然,還是性格的魔力。是因爲相似的默契,還是因爲相異的吸引,似乎也沒有答案。有些射線,就那麼或早或晚的相交了。畢沙羅,左拉,馬奈,西斯萊,羅丹,以及楓丹白露,英法海峽,埃託塔,盧昂教堂。

僥倖並不能擴大生命的寬度,相反隨之而來的恐懼和對不勞而獲的期盼會縮減生命的長度。其實在那深深淺淺看似不經意的每一筆下面是千錘百煉的沉澱和積累,每一次失落和絕望會帶來新一輪的思考和探索,偉大的人生註定要仰仗命運的成全,而一世顛簸卻不失卻天真的老人眼裏傾訴的卻是真正的可愛和美好。我還是無法想象在那些動盪的戰亂間,以藝術爲生的人們要怎樣存活,而他們心中的美好又是怎麼樣頑強的破土而生,但我想,大概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樣的世界,只要思考不被遏制,人文的脈搏就不會停止過跳動。

無論如何,不管是哪種美術史,它們都在歷史中顯示出一個共同的價值,那就是使我們獲得了高度文化修養的那種古典文明的價值。因此眺望西方美術史,儘管是迢遙的遠望,也無疑有助於我們在中國美術史的範圍內開拓出更廣闊的領域,達到某種更精湛的程度。

很多畫你是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現象和人的心理去理解的,通過老師對當時時代的介紹和反思中介紹畫作的內涵,可能有的畫在我們現在看來無法理解他爲什麼會是一副世界級的名畫,在當時不同的社會制度環境人文下演繹出了形色各異,色彩紛呈的美術世界,畫家在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畫家在一個平面上力圖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自己看到的世界,這一點,無所謂對錯。當跟着老師的記述順序慢慢走到現在,我發現每一幅畫後邊都一個畫家的故事,都承載的一段歷史,漸漸懂了所以成爲世界名畫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