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外語課堂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論文

學識都 人氣:1.84W

關鍵詞:文化教學文化意識目標方法

深究外語課堂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文章從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出發,分析了文化教學的誤區,探討了文化教學的目標和實施文化教學的具體方法,強調了文化教學在外語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1、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語言與文化是辯證的關係。Kramsch(1998)將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歸納爲:語言表達文化現實—使用語言表達一種共同經驗;語言體現文化現實—通過語言創造經驗,選擇不同煤介賦予語言各種意義;語言象徵文化現實—通過使用語言區分一個人的社會身分。拿開口說話爲例,一個人開口說話之前,已經假定了自己的社會或文化角色,否則是無從開口的,因爲他將不知道說什麼和如何說。只是由於這一假定根深蒂固於我們的思維中,以至於我們無法察覺到這一過程的發生。

語言學習的研究證明了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繫。教授語言的同時避而不談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無意義的符號,或者說是教授了學生附於了錯誤意義的符號。同樣,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語學習者也可能誤解他所聽到的或讀到的信息;交際的意圖也可能被誤解。外語學習的過程也是外語文化學習的過程。外語課堂上文化以多種形式傳授着,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語言學習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排在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後”。它滲透在聽、說、讀、寫教學的每個環節中。

2、文化教學的誤區

一種觀念認爲語言僅僅是一種符號,通過語法規則的學習和語言存在的社會語境的某些方面的學習就可習得。語言本質上(儘管不容易)是可譯的。許多外語課堂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以詞、句、語法爲主,從而導致學生對聽讀材料的理解會因爲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欠缺而不夠正確,說寫的內容和方式也會因此而不得體。教師和學生忽視了“一種語言語法系統的知識(語法能力)應該與其特定的文化理解知識(交際或文化能力)相結合”。

另一種觀念認爲文化教學就是文化知識的教學,把文化和文化知識完全等同起來。實際文化教學中,簡單的描述和概括目的語文化,導致文化定型(stereotype)。過分以羣體的概括取代對個體的具體觀察和分析,同時缺乏對文化定勢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原因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闡釋,必然誇大羣體差異,忽略個體差異。儘管關於目的語社團成員的信息的瞭解是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文化教學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這種觀念指導下的文化教學灌輸性強而啓發性弱,缺乏文化與學習者本人的互動。

雖然文化在外語教學中受到了不斷重視,但多數教育者還是把文化看作是那些有志於熟悉目的語社團歷史和生活的學習者的一種技能,而不是每一個學習者應該發展的交際能力和文化意識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文化教學的目標

文化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目的語文化及本族語文化的意識和好奇心。所謂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一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及行爲方式的察覺和反省。對本族語文化意識的培養容易被忽視。教育者有必要提高學生對本族語文化的意識,通過提供給他們原語言來討論文化;培養跨文化分析中理智的客觀性。

無論是講解目的語國家的地理環境、文化歷史、文學成就,日常生活的細節,還是就習俗、儀式、節日等事件說教一番,都使文化學習枯燥無趣又沒有太大效果。教師應做的是指明道路,呈現關於文化的現實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將目的語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關注在目的語社團成員看來是重要的特點和品質,避免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要培養學生從圈內人的角度理解目的語文化,這種同感的觀點可以使學生更加準確的解釋異域的文化行爲”。使學生意識到沒有所謂優秀的和下等的文化,意識到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員也會有不同表現。文化教學不是加強學生的偏見或是改變他們已有的信仰,而是激發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興趣和提高敏感性。

完全從圈內人的角度來理解目的語文化是一個理想狀態,學習者很難達到這一狀態,也是部分學習者因爲身份認同不願達到的狀態。Kramsch提出了第三位置的說法,給學習者自我成長的機會。學習外語的過程是一個打破“界限”的過程,通過學習,學習者會認識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參考框架來表示。這種學習,不是去單純模仿和遷就另一種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種文化時,達到“第三種位置”,從而明瞭語言所給予人們的力量與控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衝突的可能隨時存在。外語學習者不應爲避免衝突和獲得交際能力,而完全以“操母語”者爲榜樣,以“隨俗”爲準則。相反,應當具備一種認識文化多元性和演化性的意識和能力。

4、文化教學的具體方法

文化比較。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化間的相通和差異。文化對比不是要貶低異族文化,而是在於豐富學生的經歷,增強其對文化多樣性的敏感度。理解和尊重這種多樣性,而不是高估或貶低某一文化。文化對比便於分析,但往往會造成對某一文化認識的絕對定勢。在進行文化比較時,應避免將文化簡單分類,扼殺了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避免將本族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極端化,出現“我們文化”和“他們文化”的完全對立。

文化包或文化顆粒(culturalcapsules)和文化串(culturalclusters)。文化包指的是對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風俗用一兩段話加以描述.同時配以圖片、幻燈和實物教具的展示。文化串由主題相關的`三個文化包組成.同時進行模擬表演和角色扮演。文化包和文化串使學生可以在接觸目的語風俗的過程中進行文化比較。但應提醒學生注意目標語社團成員的思維和行爲不盡柑同。

文化同化器(cultureassimilators)包含各種本族語和目的語社團成員交際的關鍵事件(criticalincident),事件可以通過對話或敘述形式呈現出來。然後讓學生對此事件發生原因的四種可能的解釋(以多項選擇形式列出)做出選擇。最後通過閱讀一段解釋此事件的段落,學生可以判斷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和了解關於此事件的更多信息。

文學作品的賞析是進行文化教學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是一個民族信仰、價值觀和思想的體現,包含了真實的語言。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生一方面可以提高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對目的語成員信仰和價值觀等的理解可以幫助重新審視本族語文化。但是採用文學作品賞析的方法會受到學習者外語水平的限制,適合於中高級水平的學習者。

電影欣賞可以同時把學生與語言和文化聯繫起來。學生既可以“身臨其境’地學習目的語國家活生生的語言,又可以直觀瞭解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電影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精煉全面的展示了至少一個衝突的來龍去脈。通過討論電影情節,學習者可以更好的從目的語成員的角度來看問題。另外電影可以給學生提供文本中無法明確的非語言交際行爲,而且更加生動和直觀。採用此種方法時,應注意考慮選擇音質效果好的、題材合適的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電影或電視劇。

文化教學是外語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習者文化意識及敏感性的重要途徑。通過系統化的文化教學,不斷提高學習者對本族語和目的語文化的洞察力,以及用恰當語言形式表達文化的能力,使學習者學會禮貌而得體的完成不同語境中的言語行爲,理解言外之意和禮儀規範,即明白行爲的適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