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障礙及發病機制

學識都 人氣:2.44W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性癡呆(VD)大鼠學習記憶障礙及發病機制。方法 4血管阻斷法制作模型,Morris水迷宮法檢測學習記憶能力,免疫組化法觀察Bcl?2和Bax表達,流式細胞術檢測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亞甲藍比色法檢測血清中H2S含量。結果 模型組大鼠學習記憶能力明顯減退。Bcl?2/Bax在缺血再灌注(I/R)開始時升高,隨後開始下降。模型組大鼠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明顯增加。模型組大鼠血清中H2S含量明顯減少。血清H2S含量與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間呈明顯負相關。 結論 VD可導致學習記憶障礙,海馬神經細胞凋亡和血清中H2S含量減少;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程度可能與內源性H2S生成減少有關。

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障礙及發病機制

【關鍵詞】  血管性癡呆;學習記憶;免疫組化;流式細胞術;硫化氫

血管性癡呆(VD)是老年期癡呆的主要類型之一,它是由一系列腦血管因素(缺血、出血、急慢性缺氧性腦血管病等)導致腦組織損害引起的以認知功能障礙爲特徵的癡呆綜合徵〔1〕,不僅給病人帶來長期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而且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因此研究VD的發病機制以指導其防治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H2S是第三類氣體信號分子,廣泛參與機體的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爲進一步瞭解其在VD發病中的作用,本研究觀察大腦缺血/再灌注(I/R)不同時間對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血清中H2S含量改變及海馬CA1區神經細胞凋亡情況,從行爲學、細胞凋亡及內源性H2S表達量及其相互關係等方面,探討VD的發病機制,爲其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與分組 健康Wistar雄性大鼠64只,體重300~350 g(由河北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隨機分爲8組,正常組,假手術組和VD模型組,VD模型組又分爲大腦I/R 2,8,24,72,168和720 h組,每組8只動物。

1.2 動物模型製備 4血管阻斷法(4?VO法)〔2〕建立VD大鼠模型。假手術組麻醉及手術過程與VD模型組相同,但不電凝雙側椎動脈,不阻斷雙側頸總動脈。術後按再灌注的不同時間分別將動物處死,經主動脈依次灌注生理鹽水100 ml和4%多聚甲醛500 ml,取出腦組織,石蠟包埋切片,用於免疫組化顯示Bcl?2、Bax及蘇木素?伊紅(HE)染色。

1.3 學習記憶能力的測定 Morris水迷宮檢測〔3〕:實驗開始於VD術後4 w,預先將迷宮任意分爲4個象限。平臺放入上述4個象限中隨機選擇的1個象限中,在大鼠游泳池邊標記4點作爲大鼠的入水點,記錄120 s內大鼠從入水到爬上平臺所需的時間,即逃避潛伏期。記錄各組大鼠的逃避潛伏期,作爲學習記憶能力檢測指標。

1.4 取材 大鼠10%水合氯醛(3 ml/kg體重)腹腔注射麻醉後,快速開胸暴露心臟,心尖取血4~5 ml,分離血清,用於血清H2S含量測定;然後斷頭處死,並立即在冰臺上開顱,迅速分離大鼠海馬,用70%酒精固定,4℃冰箱保存過夜,用於流式細胞術檢測。

1.5 HE染色 切片常規脫蠟至水→1%鹽酸酒精分化→伊紅染色2 min→切片常規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Ⅰ→二甲苯Ⅱ→中性樹膠封固。

1.6 免疫組化染色(SP法) Bax兔抗鼠多克隆抗體,Bcl?2兔抗鼠多克隆抗體(Santa Cruz公司生產)。

1.7 流式細胞術檢測 採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的Epics?XL Ⅱ型流式細胞儀。

1.8 血清中H2S含量的檢測 亞甲藍分光光度法。

1.9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3.0統計軟件,採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採用SNK法。

2 結 果

2.1 學習記憶能力檢測結果 各組大鼠在迷宮各入水點搜索平臺的結果見表1,隨着訓練天數的增加,各組大鼠的逃避潛伏期均縮短,第2天I/R 720 h組與正常組和假手術組比較逃避潛伏期明顯延長(P<0.01);正常組和假手術組逃避潛伏期差異不顯著(P>0.05)。

2.2 VD大鼠病理形態學結果 HE染色後,神經細胞胞漿呈淡紅色,核呈藍黑色。假手術組大鼠海馬CA1區神經元排列整齊、密集,細胞完整,結構正常,胞漿豐富,膠質細胞無增生;細胞核呈圓形、橢圓形,無變性,無固縮或溶解現象。VD模型組海馬CA1區神經元排列紊亂,神經元變性,體積變小,胞核與胞漿界限不清,核固縮成三角形或不規則形,而且隨I/R時間的延長,變性神經元數目越多,見圖1。 表1 各組逃避潛伏期比較

2.3 凋亡蛋白表達結果

2.3.1 VD大鼠模型海馬CA1區Bcl?2表達 VD模型組I/R 2 h Bcl?2蛋白平均OD值開始明顯上調,I/R 8 h達到高峯,之後隨I/R時間的延長開始下降,但I/R 24 h組仍高於假手術組。假手術組與I/R不同時間點組間,Bcl?2的表達情況均有顯著差異(P<0.01)(表2)。

2.3.2 VD大鼠模型海馬CA1區Bax的表達 I/R早期Bax在海馬CA1區的表達明顯增強,隨着再灌注時間的延長,其表達量不斷增加,I/R 72~168 h達高峯。假手術組與I/R不同時間點組之間,Bax的表達均有顯著差異(P<0.01)(表2)。

2.3.3 Bcl?2/Bax比率變化 隨I/R時間的延長,Bcl?2/Bax的比率逐漸降低(表2)。表2 VD大鼠Bcl?2、Bax的表達水平與假手術組比較:1)P<0.05,2)P<0.01

2.4 流式細胞術檢測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結果 隨着I/R時間的延長,大鼠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逐漸增高,其中I/R 2 h組凋亡率最低,I/R 168 h組凋亡率最高。VD模型各時間組與假手術組比較,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明顯增加(P<0.01);I/R不同時間組間兩兩比較,各組間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均差異顯著(P<0.01),見表3。

2.5 血清H2S含量檢測結果 隨着I/R時間的延長,大鼠血清H2S含量呈現直線降低趨勢,其中IR 2 h組血清H2S含量最高,I/R 168 h組血清H2S含量最低。VD模型各時間組與正常組和假手術組比較,血清H2S含量明顯減少(P<0.01);I/R不同時間組間兩兩比較,血清H2S含量均差異顯著(P<0.01);正常組和假手術組血清H2S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2.6 血清H2S含量與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相關分析 隨着血清H2S含量的降低,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逐漸升高,兩者呈現明顯的負相關,迴歸方程爲:y=-0.135x+12.068,相關係數r=-0.861(P<0.01),提示內源性H2S可能具有保護神經細胞的功能。表3 各組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及血清H2S含量(各組間兩兩比較:1)P<0.01

 3 討 論

目前認爲,I/R後神經元死亡的機制是損傷級聯反應,腦缺血性損傷級聯反應大多以能量衰竭和興奮性氨基酸毒性開始,以細胞凋亡結束。本實驗中用HE染色觀察到海馬CA1區大量細胞呈現明顯的凋亡特徵,VD模型組大鼠海馬CA1區可見神經元排列紊亂,神經元變性,體積變小,核固縮成三角形或不規則形,胞核與胞漿界限不清。流式細胞術檢測海馬神經細胞的凋亡率發現VD模型各組與假手術組相比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率明顯增加,而且隨着I/R時間的延長,大鼠海馬神經細胞的凋亡率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