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阻礙來自哪裏 有五大問題

學識都 人氣:1.28W

影響一個人成功就業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卻只有兩點:一是外界的機會;二是自己的選擇。對於應屆生來說,就業的阻礙也同樣來自於這兩個因素。

求職阻礙來自哪裏 有五大問題

爲了尋找到應屆生就業阻礙的源頭,市公共職業從應屆生中收集、彙總了5個問題的答案,也許能讓我們一窺端倪。

五個問題

問題一:“適合”,意味着什麼?

應屆畢業生都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如何獲得“適合”的機會呢?在接受調查的應屆畢業生中:

52%認爲“適合”=“興趣”。這部分應屆畢業生強調,興趣是衡量“適合”的標準,滿足了興趣,就等於找到了“適合”的工作,就有動力投入工作。

32%的人認爲“適合”=“技巧”。這部分應屆生認爲自己能否尋找到“適合”位置的關鍵因素在於是否掌握了面試技巧,因爲求職阻礙主要在面試關。

16%的人提出,“適合”=“機會”。這部分應屆生表示:能否找到適合的工作,取決於單位是否有需要應屆生的崗位。當專家問:“你如何區分單位是真的不需要應屆生,還是不需要不適合的應屆生呢?”一位應屆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單位不給我機會,就是無誠意招聘應屆生。”當專家問他是否考慮過自己可能存在不適合崗位的問題時,這位應屆生一臉茫然。

問題二:“專業”,意味着什麼?

“你的理想職業是什麼?”

在回答中,有一個很明顯的傾向,即把“理想職業”與“專業對口”劃上了等號。大多數學生希望自己學有所長,學以致用,這是非常好的傾向。然而,由此也產生第二個問題,這些應屆生把自己通過課堂所得的“專業文憑”等同於“專業技能”了。

問題三:“行動”,意味着什麼?

“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你採取過什麼具體的行動嗎?”

50%的人把在學校裏好好學習當作實現理想的實際行動,認爲認真學好每門功課就能實現理想。

30%的人把參加技術培訓或者學歷教育作爲自己實際的行動。在直接面談時,一名青年表示,自己有明確的求職目標,但現在不準備去求職,而是先獲得實現目標的資格,所謂的“資格”就是去參加相關的技能培訓。他認爲,有了證書,自己的工作就沒問題了。

20%的人把自己上網查閱資料以及喜歡這方面的影片或書籍作爲實際行動;

10%的人認爲自己沒有實際行動,但都認爲是家庭原因。

問題四:“不適合”,意味着什麼?

“什麼樣的工作是自己不適合從事的?”得到的答案較分散,但也能歸納出一些共性的特點:

l、需要承擔風險的。例如將業務員、銷售員,包括收銀員列入不適合從事的範圍。理由是風險大,自己不適合高壓力的工作環境等。

2、工資低且不穩定的。例如營銷員、保險業務員等,甚至包括保安等服務類崗位。這些崗位要麼收入彈性大,要麼內容較爲單調,也有人認爲這些工作不夠體面。

3、“浪費”時間的。將政府的見習崗位作爲不適合的選擇,理由是收入太低且錄用與否是未知的,如果見習期滿不被錄用,就等於白白浪費了3-6個月的時間。總之,認爲自己適合“一步到位”的崗位。

問題五:“幫助”,意味着什麼?

55%的人認爲職業指導應該多提供崗位要求的介紹,特別是面試時單位提問的意圖,這樣他們能夠給面試官一個滿意的回答。這部分人相信自己很瞭解“我”的問題,只要掌握了面試技巧,就能吸引單位的眼球。

45%的人希望職業指導能多幫助自己瞭解自己。他們往往發現自己不知該如何選擇就業機會,因此更希望通過指導,能幫助選擇一個自己的興趣、潛力與所遇職業的特性一拍即合的機會,從而獲得一個喜歡自己,同樣自己喜歡的工作。

專家分析

從應屆生對以上5個問題的回答,我們能看出什麼?上海公共招聘網職業指導專家認爲,5個問題反映出應屆生缺少在現實中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體驗。這就是爲什麼一些應屆生在調查中表示:自己在校時非常努力地學習好每門功課,但爲什麼努力積極的行動無法爲自己獲得機會呢?調查還反映出,即便是在理想與行動出現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應屆生仍然不認爲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現實 ,絕大多數學生認爲問題不出在自己身上,而是因爲缺少面試技巧、理想機會、技能培訓、發展空間等。

專家認爲,也正因爲應屆生不能正確面對現實,於是對待求職困難時具體化爲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逃避”型。表現在:情願重新回到教室裏躲避暫時的困難,或鑽進虛擬的網絡環境尋求安慰,卻害怕到現實的崗位上接觸理想中的'職業。

第二種是“流動”型。面對頻繁的失敗,隨便選擇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工作,但在心裏仍對自己的理想念念不忘,於是感覺到現在的崗位處處不順心。他們害怕理想破滅,但是又不知如何對付,所以選擇不斷地流動,總把期望寄託在下一個不知在哪的機會上。

  專家支招

根據調查結果,專家認爲,應屆生應勤于思考,正確理解自己和外部環境,爭取比別人更快地實現獨立。

第一步:理解“爲什麼”?即爲什麼會產生求職困難?

問題出現的關鍵在於:生存環境已經從以家庭和校園爲主,轉移到以社會和市場爲核心。環境轉移,意味着一系列的變化:

1、角色變化了。不再是依賴家長老師的學生,而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獨立人。

2、生存方式變化了。不再依賴父母的養育,而要爲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負全部責任;不再由教師幫助自己積累知識,而是在崗位上接受任務實現自我培養。

3、評價自己的標準變化了。在崗位上,考察對象不再是回答問題的答案,而是解決問題的具體行動。

4、評價的結果表現方式變化了。成績差的對象不再是不可能獲得補課機會,而是喪失就業機會。

第二步:理解“怎麼辦”?即該採取什麼行動?

1、改變角色。從期望被家長和老師關注,轉變爲關注別人。先滿足他人需求,再考慮實現自己的期望。

2、改變體驗方式。把在課堂吸收間接經驗的學習方式,改變爲從直接經驗中發展自己的方式。

3、改變期望。從期望“順利”或“成功”,改變爲期望比別人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教訓。積累得越多,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就形成得越快。

第三步:理解“誰”的問題?即誰在影響我們的求職成功?

第一,今天的機會是由誰提供的?

答案:就業的機會是由需要從業者的單位提供的,他們是影響求職成功的“第一人”。

第二,他們憑什麼設置機會條件?

答案:根據發展的需要和目前缺少的內容來設置條件。這就意味着,在應聘時我們必須檢查自己,憑什麼資源去填補這個空缺,從而成爲別人需要的人?因此影響求職成功的“第二人”是崗位的要求。

第三,憑什麼獲得機會?

答案:當然是你自己目前的資源。這些資源來源於日常的積累,且是單位正好需要的。例如單位缺少有耐心的人,你就要用耐力去競爭;如果單位要的是高技術,你的資源就應該是技能;如果單位需要的是適應性強、彈性足的人,那麼你只有努力成爲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的起點。

面對現實的困難,只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只要願意從環境中學習改變自己,就會比別人更順利,更快樂!

 

TAGS:五大 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