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隊駐村日記

學識都 人氣:1.74W

民情日記是農村基層幹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同羣衆聯繫,幫助農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是幹部聯繫羣衆的一種好形式。以下,本站小編爲大家介紹2篇農村工作隊駐村日記,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農村工作隊駐村日記

  農村工作隊駐村日記一

20xx年10月9日 星期天 晴

下午3點鐘,接到辦公室的通知,莫常委、藍副主任要到隆光村來,瞭解近期隆光村清潔鄉村工作進展情況,要我做好陪同工作。下午兩點半,莫常委一行沒有和村黨支部書記打招呼,直接驅車到隆光村同我會合,就直接走往公路沿線的幾個自然屯。我們首先到的第一個自然屯是舊龍田屯,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平地而起的小樓房,村莊四周是一塊塊綠油油的桑樹地,村前的小溪水清澈見底,一條幹淨整潔的水泥路從公路延伸到屯裏。下了車,我們往屯裏走,屯裏已全部完成了巷道硬化建設,雖然房屋建設沒有經過統一規劃,顯得有些零亂,但條條幹淨整潔的巷道,讓我們對鄉村有了新的認識。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五十多歲的村民,莫常委立即上前和他打招呼。

莫常委:“老哥,忙些啥哩?”。

村民:“哦,我正要到地裏摘桑葉。”

莫常委:“是這樣,我們想跟你瞭解些情況,方便嗎?”

村民:“好呀好呀,沒啥的。到家裏坐坐吧”

莫常委:“不用了,就在這聊一下。鎮裏和村委派有同志到這裏宣傳清潔鄉村工作嗎?”

村民:“有呀,村委的老黨和主任經常到我們屯檢查清潔工作情況,還發給我們屯掃帚、垃圾鏟。”

莫常委:“目前屯裏清潔工作做得怎麼樣?有沒有固定的保潔員,大家對我們開展清潔鄉村工作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村民:“說實在的,現在村裏的環境比以前好多了,不曉得各位領導以前有沒有到過我們這裏,之前村裏沒有專門存放垃圾的場所,垃圾到處亂丟,有的丟到田地裏、有的丟到村前的小溪水裏,上游村的垃圾也順着溪水漂下來。村裏的經濟來源主要就是種桑養蠶,所以幾乎家家養蠶,有些人會把病死的蠶蟲及蠶糞隨意的堆在自家門前,臭氣熏天,也招來不少蒼蠅、蚊子,不擔影響自家的清潔衛生,還影響到全村的環境衛生。垃圾袋、小孩吃零食丟棄的袋子也是隨處可見。現在好了,有政府幫我們牽頭,出主意,就等於我們有了主心骨,目前村裏的保潔員也落實了,垃圾由保潔員統一收集,拉到指定地點。我們村共有49戶,每戶每月出資5元作爲清潔費用,保潔員每月就可以拿到245元工資。家家戶戶都能自覺做到門前三包,這樣既能減輕保潔員的工作量,又能使巷道長期保持清潔,但有一個缺點就是垃圾箱離村子有些遠,在田間地頭勞累了一天,回到家再把垃圾清掃裝袋子拿到垃圾箱,不僅遠,而且還浪費袋子,如果每家每戶門前能放一個垃圾桶,平時把垃圾存放桶裏,這樣即方便也利於保潔員收集。”

莫常委:“老哥,非常感謝你,你們屯的清潔工作做得很好,關鍵是要長期保持這麼好的環境,就靠大家今後要持之以恆的自覺做到門前三包,你們以後可得多辛苦了。”

村民:“這是政府爲我們辦的一件大好事呀,只要環境衛生搞好了,我們辛苦也是值得的......。”

離開了舊龍田屯,我們又驅車到了新龍田屯、巴料屯,這兩個自然屯的巷道硬化都只做了一半,因資金緊缺,另一半的硬化工作被迫停工了。雖然兩個自然屯的巷道只硬化了一半,但清潔衛生工作卻做得很好,不再看到那些黑色的、白色的垃圾袋,各家各戶的乾柴、禾草也都堆放整齊。

返程的路上,莫常委跟我瞭解了各個自然屯的基本情況及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隆光村13個自然屯,還有6個自然屯的巷道硬化沒有建設完成,公路沿線的幾個自然屯的生產生活環境條件相對較優越,巷道硬化工作可以通過羣衆自身的努力慢慢解決,而那盆屯、那北屯等幾個自然屯的自然環境差,土地少,水資源緊缺,羣衆生活疾苦。瞭解情況後,莫常委立即作了安排,從辦公室的辦公經費中擠出一些資金先做好一件事情:扶持隆光村那盆屯15噸水泥,用於巷道硬化建設。

常有一些幹部報怨幹羣關係不和諧,下基層工作難以開展,我想,如果每一個幹部都能設身處地的爲羣衆辦實事,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真正成爲人民的.公僕,又何愁沒有一個好的幹羣關係呢?

20xx年10月13日 晴天

10月的晴天,豔陽普照,讓人心情舒暢。在任兩年的隆光村農村指導員及工作隊員的時間裏,由於得到辦領導的大力支持,對駐村工作的開展更爲順利。今天,我到那盆屯瞭解巷道硬化的資金籌集情況,那盆屯巷道全長960米(其中主幹道560米,支道400米),2010年通過羣衆自籌及政府扶助的方式籌集資金建設,由於那盆屯承包土地少,經常遭受水災,人均純收入低,籌集到的資金只能完成主幹道的硬化。時隔四年,那盆屯再次召開羣衆會議,發動羣衆再集資,要把剩餘的400米支道硬化起來,方便羣衆的日常出行,目前羣衆已籌集到資金1.5萬元,如羣衆投工投勞,尚缺口資金1萬多元。瞭解到那盆屯的實際困難後,縣委辦承諾扶持15噸水泥用於巷道硬化建設,也許我們只是幫了他們一點小忙,可當我把縣委辦領導同意扶持15噸水泥的事情告訴屯長時,他非常感激地說:“有了政府及各單位的支持,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更有信心了。”

  農村工作隊駐村日記二

20xx年11月20日,聶拉木口岸公安分局1號警務站站長鄭金鎖作爲第一批駐村工作隊隊員,來到聶拉木縣樟木鎮幫居委會開始駐村工作。沒想到,他這一駐就是4年。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朋友,從朋友到親人,一千多個駐村的日日夜夜,給鄭金鎖留下的是一生難忘的回憶。

“最難忘的是鄉親們那期望和真誠的神情!”鄭金鎖在日記中寫到。

從小在內地農村長大的鄭金鎖,對農村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他深知農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駐村剛開始時,鄭金鎖就與其他隊員一起了解羣衆的基本情況,宣講開 展自治區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活動的重大意義和活動內容。這是全區第一次大規模幹部駐村工作,羣衆一個個期盼的眼神,讓他記憶猶新。

“我收到的第一聲謝謝,是駐村一星期後。”鄭金鎖回憶道。

一天,居民次仁德吉找到鄭金鎖,告訴他:“小孩要上戶口,但是我不知道需要哪些手續,我又不識字,你們能不能幫我辦理?”

鄭金鎖當時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騎着摩托車帶着次仁德吉一起來到邊防派出所,用了不到一小時就辦好了。高興的次仁德吉不停地說着“突切其”(藏語,意爲謝謝)。

後來,隨着爲羣衆辦實事越來越多,駐村工作隊隊員們收到的“謝謝”也越來越多,羣衆和駐村幹部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有困難就找駐村工作隊”,也成了居委會居民的共識。

“最難忘的是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員那噙着淚花的神情!”日記本上記錄着鄭金鎖幫助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員後的心情。

幫居委會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員相對較多,生活中存在許多困難,最麻煩的是冬天缺少柴火做飯。於是,鄭金鎖和其他駐村工作隊隊員經過商量後決定,組織幫居委會 警務站十多名民警進入林區撿拾廢棄木材。翻山越嶺,不通車,他們就用背的方式,將一捆捆廢舊木柴送到孤寡老人和殘障人員家中。

鄭金鎖深深體會到,“駐村工作無小事,只要羣衆需要就是大事”。從那以後,只要一有空閒,他就和同事們一起去羣衆家中搭把手,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最難忘的是地震後親人再次相見的神情!”“4·25”地震後,鄭金鎖的筆記本再添上了一筆。

地震當時,正在輪休的鄭金鎖立即撥打隊友和居委會幹部的電話,急切地想了解羣衆的安危情況。電話一直處於忙音狀態,8級多地震,他的心裏深深地爲大家捏了把汗,萬一……結果他不敢想。

當天,鄭金鎖就訂了返程的機票和火車票,從老家以最快的速度趕往安置點。途中,鄭金鎖電話聯繫上了隊友,得知1人受傷,其餘人員平安的消息,懸在空中的心纔算落地。當他在安置點再次見到大家的時候,猶如親人歷經生死後的相逢,喜悅和慶幸永遠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