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隊駐村日記

學識都 人氣:2.74W

今天,本站小編特意爲大家推薦2篇扶貧工作隊駐村日記,歡迎瀏覽!

扶貧工作隊駐村日記

  扶貧工作隊駐村日記一

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一早,我驅車來到我局扶貧村石牛鄉高梘村。高梘村位於石牛鄉九峯山下,是個偏避落後的窮山村,佔地面積2.75平方公里。該村分12個村民小組,共220戶人家;耕地面積370畝,林木3700畝。高梘村基礎設施落後,至今尚有4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 。

我把車停在村支書王鵬展家旁,一下車,王書記和村裏李主任就迎了過來,“趙書記,又有幾天沒看到你了”王書記寒暄道。我說今天就不到你書記家坐了,待會就去走訪幾戶村民。我們首先來到村民羅湘鳳家,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磚瓦房,庭院打掃的乾乾淨淨,屋外還放了兩個垃圾收集桶。一進門,羅老正在練習書法,見我們到來,他馬上放下筆,熱情招呼我們坐。羅老今年69歲了,看上去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5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在外地工作,平時他就和老伴在家,羅老愛好書法和根雕,家裏擺了許多他親手製作的根雕作品,有造型各異的動物,還有雕有十二生肖的柺杖,每個作品都富有想象力,雕刻的惟妙惟肖。我不禁由衷讚歎羅老的藝術創造力。羅老說自己做這些既是一種愛好,也能打發閒餘時間,還能豐富精神生活。在與羅老的閒談中,他高興地說:自從年初你們扶貧工作隊駐村以來,村裏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你們幫助新建的村衛生室,方便了我們村民看病,以前得個小感冒都要跑20多裏去縣城醫院,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了;村裏原來的老村部年久失修,廢棄多年,以前村裏開會都是“打游擊,沒有固定的地方,現在可好了,新的村部辦公樓馬上就要竣工了;流經我們村裏那段河巷子淤塞很嚴重,遇到下大雨就淹沒兩岸的農作物。村裏以前多次開會想疏通河道,但由於資金問題遲遲沒有行動。你們得知這一情況後,通過實地察看,多方爭取資金,現在河道清淤、整修工作正在緊張進行。當問及羅老的生活情況時,羅老坦言:自己家只有8分水田、6分旱土、1畝多楠竹,地裏的收入每年2000多元,由於子女都還孝順,逢年過節都要給些錢,加上政府每年還發放一點補貼,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也還安逸。羅老最後還希望我們扶貧工作隊幫村裏引進項目,帶動村民早日脫貧致富。

從羅老家出來,我又走了王金山等幾戶人家,我仔細瞭解他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並把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都記了下來。返回途中,我陷入了沉思:高梘村基礎條件差,人均耕地少,沒有特色經濟作物,也沒有工礦企業。年輕人大都在外地打工以維持生計,要儘快讓村裏脫貧致富,除了改善基礎設施,還要有好的致富項目,同時要用先進的思想武裝村民頭腦。農民其實很善良、淳樸,也容易滿足,只要你真心實意爲他們做事,他們會記得你的。

  扶貧工作隊駐村日記二

“時間:2015年12月20日。工作事項:重點檢查村容村貌和貧困戶家庭。夜訪部分羣衆……”這是重慶潼南區龍形鎮水口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楊宇第三本工作日誌中第一頁的內容。類似的“扶貧記錄”,楊宇已有“三本工作日誌、一本扶貧臺賬和兩本會議紀要”。

“第一書記”,是根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從各省市區縣對口幫扶部門和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優秀年輕幹部等中選派出來到貧困村所擔任的職務,主要職責是幫助貧困村建好班子隊伍、理清發展思路、落實扶貧項目、培育特色產業和提升治理水平。

 

2015年中旬,重慶向當地所有貧困村派駐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2249名“第一書記”,2451個駐村工作隊(組)、1.77萬名駐村工作隊員和19.89萬落實結對幫扶的幹部,形成立體式的`駐村幫扶、網絡式結對幫扶新格局,爲重慶實現“2017年底基本完成、2018年‘打掃戰場’”的總體目標助力。

2015年7月駐村前,44歲的楊宇是潼南區的教委副主任。從“一直坐在機關辦公室裏”到“深入基層第一線”,楊宇向記者感慨,“駐村半年來,可回味的事太多。貧困戶的境遇一度讓我感到心酸,扶貧攻堅帶來的變化讓人欣慰。”

在2015年12月20日至1月14日的日記記載中,楊宇有12天“夜宿水口村”。其中一天“在城區裝訂檔案資料,凌晨零點半返回村中”。15次入戶走訪,包括4次夜訪。“他們白天在外幹活,晚上天冷呆在家。”楊宇解釋,“在燈光下和百姓拉家常,更容易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通過扶貧各項措施的推進,楊宇發現“老百姓對扶貧政策有了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對脫貧充滿信心”。鄉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環境衛生整潔乾淨,爲貧困戶申請最低保障金,生產方式也從小規模的種養制變爲引進農業大戶搞旅遊開發……曾經擁有122戶貧困戶的水口村正通過建立扶貧長效機制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扶貧日記”,35歲的壽橋鎮碉樓村“第一書記”陳建明還手繪了一份“貧困戶地圖”。從潼南區審計局副局長到紮根一線,“上午8點鐘繞村走訪至18點返回”是其日常的工作狀態,“數不清每天要走多少路,有時候連水都喝不上一口”。

近半年的時間裏,陳建明在地圖上“走訪一戶標記一戶”,寫明“戶主、人口、致貧原因”等信息,重要的還用三角號做標識,“現在已經輕車熟路,都不用村幹部們帶路了。”

“農村大多是老弱病殘人口,致貧的原因多爲因病致貧。”經過走訪調研,陳建明認爲,“只有產業發展纔是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壽橋鎮擁有良好的撐綠竹資源,撐綠竹種植面積達3000畝,通過引進“竹海基地”項目,該村的80戶貧困戶已流轉出200多畝田地,每畝保底收入500元(人民幣,下同),實現盈利後可按比例分紅,“貧困戶的年均收入將增長3500元以上。”陳建明說。

“‘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是落實精準扶貧的有效載體,將對貧困人口實施精準滴灌、靶向治療。”重慶市扶貧辦主任劉戈新稱,通過精準扶貧,2015年該市實現808個貧困村整村脫貧,95.3萬人越線達標。目前,重慶扶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