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童年》讀後感11篇

學識都 人氣:1.3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童年》讀後感11篇

《童年》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有人的童年是快樂的,就像雨後的彩虹一般,繽紛絢麗;有人的童年是充滿激情的,就像海里的浪花,洶涌澎湃。而《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則是悽風苦雨澆灌下的花朵,充滿了憂傷與辛酸。

三歲時,阿廖沙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佛格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縴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也變得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爲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裏,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瀰漫着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爲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裏含着敵意。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裏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着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在這樣一種充斥着殘暴和仇恨的生活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環境裏,阿廖沙仍然能夠感受到人間的一絲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爲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母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幼小的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此外,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獻身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正義的力量和支持,使他在哀怨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童年》是前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中許多故事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作者對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大爲神往,從而在內心深處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美好希望。讀完這段故事,當我掩卷深思的時候,一種雋永而深沉的感受涌上心頭。生活是令人稱奇的,這不僅因爲在黑暗的社會中儘管滋生仇恨的土壤是如此深厚,然而畢竟在陰霾中仍然頑強地生長着鮮明、健康、富有創造力的人性,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終將喚起我們對新生活的渴望,相信正義的、人道的曙光終會降臨。

《童年》裏所描繪的生活,那黑暗的時代,早已成爲過往。緬懷過去是爲了開啓未來。人類之所以從愚昧走向文明,從孱弱走向富強,是因爲我們能夠在暗夜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發現善良,在冷酷無情中尋找到人性的光芒,能夠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讀完《童年》,我感到自己是在蜜罐中長大的。從小不愁吃,不愁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擁有爸爸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而我卻在幸福中迷失了自己,甚至覺得自己的童年幾乎與快樂絕緣。也許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童年》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困難總會戰勝,黑暗終將過去,太陽總會衝破迷霧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你能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即使你眼前可能還有烏雲,即使你的生活也許還有悲傷,但只要挺直身軀,用善良、樂觀、友愛的心態對待生活,那麼,你一定會迎來一個充滿幸福美好的的明天。

《童年》讀後感2

我相信,無論是怎麼樣的人,一定都無法忘懷童年所給予他的回憶。無論這種回憶對他而言是否美好,是否擁有着重要的價值,都會無法忘記。因爲,這種回憶早已深深的植入到他的記憶中了。所以,在空閒的日子裏,我拜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的《童年》,以下就是我在讀的日子裏的一些感觸與啓發。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着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着你品嚐;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總是想着有大人在輪不到我們。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知道父母的艱辛是爲了我們.。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讀後感3

《童年的祕密》是20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間,懷着虔誠的學習之心閱讀了這本專著,本書研究了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分析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與成人的衝突,並通過一些富有啓發性的例子教會教師和家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當承擔的正確角色和行爲。可以說通過閱讀我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髮展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提到的有些觀點甚至顛覆了以前的認知,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從兒童出生起,我們的心理就被這種思想所支配:“當心這小孩別讓他弄髒任何東西。看住他!提防他”,我們成人對孩子的潛意識就是管控與支配,往往還把這種無盡的管控與支配冠爲是對兒童的“愛”與“付出”,須知這種無知的愛往往就是限制兒童個性發展的根源,對於此書中形象的舉例:在早期階段,所有動物的母親都會小心地保護它們的後代,並攻擊任何接近其後代的人。但是,家畜的這些母性本能常常會遭到破壞或失去。衆所周知,母豬甚至會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窩小豬,相反地,野母豬卻是最溫柔和最富於感情的母親之一。動物園裏關在籠中的雌虎和雌獅也會吃掉它的幼崽。這就表明,天賦的保護本能只有在沒有人爲束縛的環境中才能正常地發展。這形象的告訴我們,兒童的發展必須要賦予一定自由的環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沒有人爲束縛的環境中才能正常發展,這也深深的啓示我們教育工作者,兒童的任何學習與能力發展過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間,不能一味的講授、管控和支配,當然也不是說任其自由發展,我們應該在這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應該是在一定規則的前提下的自由發展,規則不能太細。那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怎樣進行操作呢?我認爲這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例1:作爲班主任的我,經常會收到學生之間的告狀,比如說某某把我的筆盒弄掉了,誰和誰鬧矛盾吵架了,這時老師往往會馬上把學生叫來,瞭解情況,批評教育,錯的一方寫檢討,甚至告知家長等等,那麼這樣做解決問題了嗎?表面上看是解決了,可並沒有,兒童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有成長嗎?真正發展瞭解決與人產生矛盾的能力嗎?並沒有,原因就在與這一切過程都是在老師的支配下進行的,沒有給兒童自己解決矛盾的空間,我想教師正確的做法應該止步於瞭解情況,讓兒童自己嘗試來解決雙方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作爲一個觀察者與引導者,不能作爲裁判者。兒童在自主的環境下解決雙方矛盾,其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例2: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老師爲了完成教學任務,一提出問題沒幾秒鐘就希望學生能馬上舉手,然後迫不及待的指名回答,或者乾脆自己迫不及待的進行講解,一部分學生還沒反應過來,問題就解決了,那麼這種教學效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是不好的,分析兒童的認知發展心理,兒童對事物的認知也需要自由的空間,教師把問題提出後(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一定要給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認知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能急於打斷學生的思考,強行的進行支配講授。同樣對於學生的錯誤我們也要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改正,只有在沒有人爲束縛環境下的能力發展纔是真正的發展。

在書中蒙臺梭利說道:“一個人的個性特徵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祕密時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往往存在着一種潛意識的衝突,一個熱愛兒童但又潛意識傷害他們的成人,將會給兒童留下一種內在的悲哀,這種悲哀其實正是成人自己錯誤的反映。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正因爲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我想我們家長與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爲,對他們的行爲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童年》讀後感4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蒙臺梭利於1936年7月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爲對兒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作爲一名未來的小學教師,我們將來要面對的教育對象正好是兒童,對他們有一定的瞭解,有助於未來我們更好地去進行教育工作。在我看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除了生理髮展外,兒童的心理髮展也是需要得到我們的重視的。

《童年的祕密》作爲一本風靡全球的教育名著,對兒童的世界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在書中蒙臺梭利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這令我印象深刻。確實,直到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都仍然出現着像書中列舉的那些錯誤的教育孩子的行爲。是的,許多家長都是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卻忽視了孩子們的內心感受,這是很不利於孩子們成長的。

《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們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大人都自以爲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時期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臺梭利認爲: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啓發。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也爲此感到愉悅。

在此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例子來支撐她的論點。蒙臺梭利認爲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應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亂這種秩序。例如,一個小女孩在旅遊時睡在一個有欄杆的兒童小牀內,當她回到公寓內只能和大人睡在大牀上時,她便哭鬧,怎麼哄也不停。直到最後拿兩個枕頭圍成一個直角成爲她記憶中的欄杆時,她才安心地睡覺,不再哭鬧。這是因爲之前有欄杆的兒童小牀給了她支撐感和安全感,一旦這種秩序被打亂,兒童便變得焦慮。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地打亂了這個小孩關於一些東西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兒童,不明白兒童哭鬧的原因,則認爲兒童是沒有緣由地“發脾氣”,對兒童進行訓斥。這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發展兒童個性的關鍵在於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種發展的進程和必須服從的規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種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時宜的干預會阻撓這種力量的發展。

研究表明,兒童在敏感期時發脾氣是他們的需要沒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只要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平靜下來。

蒙臺梭利在書中還講到現在在我們社會中更加明顯的溺愛問題。蒙臺梭利認爲,家庭財富應該給兒童幸福,而不是一個奢侈的環境。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逃避現實,所有事都由父母代勞,導致的是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的降低,自我生存能力的薄弱。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裏有一些想法,或許以後我們在與孩子們相處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將我們的想法強加於他們的身上,只要他們的做法不違背一些不可逾越的東西,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應該做他們的朋友,而不是一個禁錮了他們的人。

《童年》讀後感5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和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今天是多麼幸福啊!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爲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着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跟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

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急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爲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爲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爲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

由於家境貧寒,高爾基上學只好穿母親和外祖父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慚愧.因爲儘管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經常挑三揀四.

高爾基爲了上學,只得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時候,他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袋,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破紙片賣給廢品加工.運氣好纔能有半個盧比的收入,假如運氣不好呢,高爾基上學的事就沒着落.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撿破爛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反而嘲笑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不是高爾基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有“臭”味.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學習、刻苦鑽研,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人人皆知,高爾基先生的自傳三部曲是響譽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稱佳作,昨天剛剛看完,感想頗深.全文高度概括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統治時期,一個可憐的孩子阿繆沙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接着失去了母親,唯一的親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卻仍然懷抱着一顆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慘的生活,讓人感動!

看到了最後一句,我放下了書本,心情是那樣複雜,爲什麼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的童年那麼悲哀?爲什麼他的童年沒有一絲歡笑,只是充滿了仇恨的悲憤?蘇聯當時的社會真的那麼黑暗嗎?然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下黑暗政治鬥爭的惡果!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一個國家最底層勞動人民永遠無法翻身的社會!這是高爾基先生的批判,這是文章以小見大的妙筆!一個黑暗到可以使人變壞的社會,不得讓我們膽寒,更覺得社會主義制度的光明,是她讓我們能過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與和平的象徵,她是東昇的太陽,照亮了華夏大地,暖和了人們冰封已久的心,才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否應該好好學習,好好珍惜?

《童年》中有一節是讓我喜歡的,那是關於一位化學家“好事情”的事,幼小的主人公在沒有被老文化完全吸收的時候,與一位奇怪的人教上朋友,很明瞭,這一定會使阿繆沙的外祖父又狠狠揍他一頓,這僅僅因爲在當時的社會,不爲沙皇服務,就是無所事事,是邪惡的,相信,這會讓許多人捧腹大笑,但更多的是思考,當時的社會真理是那麼難以接受嗎?也許這樣的事情太多,爲此,有很多科學家都獻出了生命,但是明智的高爾基先生爲他的這段短暫的友誼表現出了高興與惋惜.這也讓我知道了,黑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們的天真與無知上,而人們是否應該主動的去學習,應該知道,擁有知識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也只有遮這樣的人可以維護正義與真理!

《童年》讀後感6

曾幾何時,有一匹馬,它有着藍而深邃的眼睛,灰藍布似的嘴,光潔的白毛,強健而優美的體型……就是這樣美麗的一匹馬,留給了“我”與維利酸甜不一的童年回憶……

故事《童年的馬》由長大後的在德國的“我”,參觀漢斯一家的農場寫起。忽遇的一匹美麗白馬,使曾經的那匹拉車大白馬在腦海中浮現出來……儘管家鄉和萊茵河畔之間的距離很遙遠,童年和此時此刻之間的歲月很悠長,但彼此交相輝映,兩個不同的故事,因爲同樣的白馬,被交織在了一起。

文中的“我”與小維利有着截然不同童年。“我”的童年,是在鄉下的田埂、河邊的淺灘上度過。大白馬吃的,是“一些碎穀草和糠粉,用水拌着”;大白馬沒有馬鞍,是“光腚馬”;猴子似的“我們”,“褲子打滿了補丁,紅紅綠綠的布料映在河水裏,差不多沒有一個穿鞋的”。生活樸素,簡單,卻又充實。

美麗的萊茵河畔,駿馬飛馳的農場所承載的,是維利的童年。馬槽中的“機制飼料,那樣子有點像感冒膠囊,長條形,暗綠色,很硬”;全副武裝的小賽馬,有着“極合體極講究的小馬鞍、馬鐙,有彩色鞍墊,額上垂下了紅色的絲質纓穗”;維利穿着“白衣、馬靴、頭盔,手提一副小馬鞭”,生活富裕,充實,多彩。

同樣的年華里,遇見同樣的白馬,懷着同樣的天真爛漫,卻有着物質差距如此懸殊的童年,未免讓人唏噓不已。

故事中,當“我們”這些孩子欣賞、撫摸着大白馬時,“飼養員老木頭咕咕噥噥地走過來,用手扳開我們幾個小傢伙,說:‘踢着!不怕踢着?’”;當哥哥爲了取悅女友,擅自騎馬而墜馬破相後,羅玲子因爲哥哥滿臉傷疤離開了他;年幼的“我”竟將責任全部推給大白馬,一度動過殺掉它的念頭……

飼養員老木頭的好心保護,無形中疏遠了孩子們與大白馬的感情,抑制了孩子們對自然的探索,將好奇和思索的萌芽扼殺在了襁褓之中。羅玲子以貌取人,愛上的僅僅是哥哥英俊的外貌,是一種膚淺且不負責任的愛。不會騎馬的哥哥爲取悅女友擅自騎馬,一味逞能,意氣用事,沒有考慮安全和後果,導致墜馬的悲劇。哥哥的日漸墮落,也在“我”幼小的心靈中,蒙上了一層深灰色的陰影,爲長大後的“我”對小動物心生戒備埋下了伏筆。

而德國農場裏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當“我們”參觀着農場時,“那個老太太大叫着,兩手揮舞着奔向黑馬,摟住馬的脖子。”;維利的進行騎術表演結束後,童心未泯的客人們,在跑道旁爲維利和他的小賽馬歡呼雀躍着,漢斯夫婦和妹妹瑪麗,激動地吻着維利,“幸福驕傲地快哭了”……

漢斯和客人們,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親於自然,熱愛自然,那位德國老太太依然富有活力,可能就是因爲對生活仍有一顆好奇心吧。小維利表演馬術時,“我”所想到的,是可怕的意外;而漢斯夫婦用欣慰的目光,鼓勵着維利追尋着自己的夢想,沒有因愛而將維利緊緊護在身邊。在鼓勵聲中成長的孩子,心中怎會不充滿着對生活的期待和熱愛呢?

兩個對比鮮明的小故事,引起了我們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循規蹈矩的生活,是不是丟失了些什麼?

有時候,身處大千世界的我們,因爲都市中繁忙的節奏,因爲樓宇間繁華的燈火,被矇住了眼睛,遮住了心靈,漸漸淡忘起很多:對生活的追求、對自然的熱愛……流沙般飛逝了。馬兒的故事,彷彿喚醒了心中那份最初的單純,那份赤裸裸地來到這世間時的單純,像一灣清澈的湖水映在心頭,開啓了我們對美、尊重、責任、愛和人生的呼喚。

童年,是心中一塊充滿故事的草地,有藍悠悠的天,白柔柔的雲,一個小小的自己靜靜地坐着,歪着腦袋,銜着草梗,沉浸在自己的童話裏。對了,還有一匹馬兒,一匹自由馳騁的白色馬兒。

《童年》讀後感7

假期無趣,閒來信手翻開《童年的祕密》。未及細品,書名遍牽開了我的思緒,“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彷彿是每個孩子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兒時,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宣傳板上“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標語讓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科學家”。但隨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如一把把利劍穿透城市腹地,巨大的廣告牌上囂張地寫到“世界在這裏你在哪裏”時,我又信誓旦旦要成爲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我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爲夢想就在於它可以包容少年人的不諳世事與恃才傲物直到被現實映照的支離破碎。在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我意料之中的進入了媽媽喜歡的師範專業,她說,女孩子當個老師挺好。

眼中停泊萬家燈火,心情豔過酉時日落。“老師”這個角色的擔子太重了,我站上了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成爲了一名教師。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優秀的老師好比甘草,性溫,包容,善調和。這不禁讓我想到我的初中班主任—劉懷齡老師。在我印象裏劉老師跟甘草可真真不貼合,她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直爽愛憎坦然,會在早自習前熱火朝天地跟我們討論早餐吃什麼有營養,會趁學校在山上拉練時教我們認野菜,會偷偷用電動車馱着我這個跑不動元旦長跑的小胖子。後來我想。大概這也是甘草吧,溫柔歲月。

初中三年,耳邊總伴隨着她風風火火地“數落”聲,讀書、掃除、集合但凡稍有差池就能聽到,絮絮叨叨像極了家裏的長輩。她是不輕易批評學生的,大多能絮叨過去的事兒她都很少動怒。就像我們班一個一直遲到的女生,整整三年都是踏着早自習的歌聲與老班的笑罵合奏一起進入教室,這樣我們班纔算是拉開了新一天的序幕。直到畢業之後才依稀聽聞那個女孩家裏的難處。我想,這就是甘草吧,包容慈悲。

她不喜歡講一些大道理,作爲一名理科老師總喜歡用事例表達情感。她是一個有生活的人,柴米油鹽醬醋茶劉老師總是不停給我們講那些真實發生在她身邊的故事。她會買很多份同一天的報紙,因爲寒風凌冽的傍晚不想讓路口賣報紙的大爺受罪;給我們發的獎品是小勺子小叉子,那是鳳凰書城門口年逾耄耋的老阿婆賴以生存的活計。初中很多的知識我甚至都記不清了,但那些故事卻一直深深影響着我。我想,這纔是甘草吧,沁潤靈魂。

我也已經站在這講臺兩年半了。見識過各色的學生,也欣賞過許多名師的風采,但至今依然不能清晰地定義何爲“學生喜歡的老師”。在上課時儘量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去引導學生的情緒波動,我希望他們覺得上課是有趣的。也正因爲這樣,大部分的學生上課還是很開心的,這種情緒上的相互感染讓我也充滿了幹勁。像劉老師一樣,我喜歡和學生分享彼此看過的風景、聽到的趣聞、看法。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一堂真正有趣的課不僅是老師要上得精彩學生同樣也要講得盡興。期中考試結束,我表揚了幾個進步很大的學生,其中一個小姑娘各科成績都不理想,只有音樂考得非常好,我忍不住問她原由。她眨着閃亮的眼睛說:“老師我喜歡上音樂課,我喜歡你”。那一瞬間的喜悅和幸福一度讓我覺得比蓋幾座摩天大樓都要開心。我想,我真的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了。

現在的我真切地理解了“甘草”。它性溫,清潤心靈、溫潤品性、包容個性、調和相協,作爲老師要有包容的心,有立足的根,有調和的技巧,有善察的警覺,這一點都不比做一個科學家容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教育是科技之本。做一個社會需要的、學生喜歡的、自我認可的老師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果說我的教育事業好比一座荒園,我來之前寸草不生,我走之後遍地荒蕪。但希望當我回首往事時,能夠想起那座荒原也曾開滿千樹萬樹的花。

《童年》讀後感8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童年。在大家的心理,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可自從我讀《童年》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的童年並不一定都是美好快樂的。

小說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我喜歡阿遼紗。彼什科夫這一個人物,他是個可憐的孩子。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期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呵護,愛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一種現實生活中存在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歲,阿遼紗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可,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曾當過鞋店裏的夥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裏和聖像作坊裏當過名日“學徒”的小傭人。無論在哪兒,他都要擔負着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可低層勞苦大衆的'非人般奴隸的生活,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瞭解並更加痛恨包圍着他的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我應該向他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

從小我就生活在幸福快樂的家庭,家人都很疼愛我,給我一切最好的東西,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我花着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錢,不會省吃儉用,我的生活物質條件很好,但不會好好利用這樣的條件。我沒有挨餓受凍過。阿遼紗在11歲的時候就開始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了,靠自己的努力去奮鬥。而我卻享受着家人的呵護,不努力的學習,只知道玩,不懂得怎麼省吃儉用,不懂得怎麼去努力學習。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不能辜負爸爸媽媽這麼多年來對我的栽培,不能,浪費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一分一毛。我要努力的學習,我要更懂事點,將來要好好的孝順他們。 它講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成長故事。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爲了分家不斷地爭吵、鬥毆。一天,他把一塊白桌布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阿廖沙的生活從此失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光彩。但在這種污濁的環境裏,外祖母的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給阿廖沙很深刻的影響,讓他在悲慘的環境中依舊保持着正直,善良的心。

這部作品取自於作家的真實生活經歷,不但再現了作者幼時的悲慘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殘暴統治的縮影,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與社會的腐敗。

《童年》的語言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將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鮮明的表現出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它讓我看到了憧憬美好生活、正直善良的阿廖沙;兇惡殘暴、冷酷無情的外祖父;勤勞善良、樂觀的外祖母;堅強美麗的母親;兇狠的繼父;自私殘暴的舅舅們?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喜怒哀樂,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跟阿廖沙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可是幸福得多,擁有美滿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得到家長的疼愛?有些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停對身邊的種種不滿抱怨。其實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一味的要求更多,不滿足於現狀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每當對環境抱有不滿時,請想想阿廖沙吧,想想那雙明亮的眼睛,想想那雙勤勞的手,想想那顆善良的心,想想那段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奮力向上的成長經歷,你還有什麼理由怨天尤人呢?

所以,請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擁有的一切!

《童年》讀後感9

童年是每個人珍藏在記憶最深處的東西,當我們重新打開它時,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許感受到的是美好,或許是傷痛,又或許是悲傷。其實,當一切都過去後,我們再看到這些曾經的片段時,會靜下心來,慢慢感受出,童年的美好。

童年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童年裏有快樂,有幸福,童年時美妙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值得回憶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很悲慘。

阿廖沙三歲喪父,失去了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他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但外祖父也有慈愛的一面,比如書上說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體輕貼我,他開始講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話語沉重,滔滔不絕。他講着講着,在我眼裏形象高大起來,這個乾瘦的老頭忽然變成了童話裏的大力士,他獨自一人拖着一條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講到天黑,待他親切的和我話完別之後,我才知道外公並不兇狠,也並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他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們豐衣足食 ,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 一個是地獄 ;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美好的童年來之不易啊!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X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爲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它是想要告訴我們新的一代是如何堅忍不拔地頑強生長,並且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嚮往,把在沉睡的民衆喚醒。

與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童年》讀後感10

讀了高燕定的著作——《人生設計在童年》,但我一直以爲像這樣的書有顯擺女兒考上了哈佛優越感之嫌,肯定滿篇都充滿空洞、教條式的說教而已。但是當我翻開這部作品並瀏覽通篇框架時,沒想到一看而不可收拾,越看越覺得極有道理且意味深長,一直存在的未知和疑惑開始慢慢得到了解答並有豁然開朗之感。

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女孩高倩在作者,也就是父親高燕定的引導下,從小樹立人生理想和職業目標,在預期的人生軌跡上奮力追夢,一步步達到理想目標的故事,輔以其他豐富的、有說服力的案例,向讀者傳遞一個理念:人生是可以設計的,而且應該從童年開始。作者用充滿溫情、閃爍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詮釋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女兒高倩兒時生動的心理活動和生活細節,疲於奔命的高中時代和充滿智慧的社會活動,以及自我奮鬥、追逐夢想、演繹人生的自我表白,與作者的論述交織在一起,引人入勝。

不可否認,我們和高家的教育相比,無論是教育環境、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孩子智商、能力可能還是有差距,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高燕定先生是個非常優秀的教育家,在教育孩子方面,並不像常人那樣滿足既定的教育方式,而是帶着理性的思考,學會如何超越傳統的教育理念,學會發現、挖掘孩子的“紅葉子”特質、爲孩子將來的“差異性”競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書中慢慢了解了美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生生活,也漸漸改變了一些以往對在美國做學生如何輕鬆的錯誤看法,瞭解了美國優秀的學生並不比中國的孩子學得更輕鬆。在國內,特別是經歷高考的都知道高中生活的緊張、苦悶甚至殘酷,我忐忑不安,我害怕我的子謙也要經歷這樣的磨難:身體累垮了,精神垮了,什麼都幹不了了。可高倩還是堅持下來了,在我爲她叫好的同時,我也深深地體味到任何的成功必定要付出汗水和心血,但付出一定要心甘情願!

同時,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早期的人生設計,應該是家長引導、孩子主導、教師和社會共同協作的課題。孩子雖然還小,但人生的設計還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習的同時,需要慢慢滲入職業意識方面的教育。只有孩子自我認識的不斷深化,經過長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對社會、經濟、技術的變化和發展有了一定的認識,並經過反覆的篩選和淘汰之後,才能提煉出他們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只有發自內心的理想之火在他們心中燃燒起來,成爲他們如癡如醉的自我追求,纔會成爲巨大的內動力,推動他們去自我奮鬥,獲得成功。

當然,在育兒的過程中,高先生自己也作了不少的犧牲,比如捨棄了最愛的電視,這也是中國很多家長都做不到的。許多家長在諄諄教導孩子的同時,而自己癡迷於電視、遊戲,流連於麻將場、歌舞廳等,家長的做法無形之中給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感、導致孩子認爲成人世界是虛僞的,從而造成孩子性格的反叛甚至缺陷。在這方面,我作爲孩子的家長,還是堅持原則的,始終起到榜樣示範作用。儘量給孩子的生活、學習營造一個舒服、和諧的環境,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滋補心靈,讓孩子心智都得到健康的發展。

要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好習慣哪,我們做爲家長往往侷限於幾點鐘起牀,幾點鐘上學,放學回到家,幾點寫作業,幾點睡覺,我的感覺是僅僅停留在了生活習慣的培養,在這本書中,高老師沒有提到女兒的作息時間,而是通過了大量的實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睿智的家長在孩子思維方面的培養,讓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好的思維習慣,他的人生註定不同,很慶幸能夠讀到高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在對子謙小學階段養成思維習慣的過程中指明瞭方向,我會爲此努力的。

《童年》讀後感11

《童年》,演繹着一個孩子真實的童年,那個孩子叫“阿廖沙”——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乳名。

《童年》,再現了這個孩子四歲便喪父,之後隨母親與外婆去了開染坊的外公家生活,直至母親飽受人間痛苦去世後,在外公的勸說下,十一歲的他便去了人世間謀生的故事。

大多數人都認爲他的童年是非常悲慘的,但我卻認爲他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

幸福,如一個三層的大蛋糕,它詮釋着三種不同的幸福。

蛋糕最頂上的那塊是最小的,但它所在的位置卻是最高的,因爲它是被下面兩層託到那種高度,這是“泡在蜜罐子裏”的幸福;中間的那一層,雖說平常,但承上啓下,也很重要,這是平淡的幸福;最底層,托起了兩層,如撐起了一片藍天,這是艱苦中脫穎而出的幸福。

所謂“泡在蜜罐子裏的幸福”在我看來,它根本就和幸福不沾邊,而是一種無形的莫名的痛;而平淡的幸福是簡簡單單的,很容易擁有的,是屬於芸芸衆生的。只有從艱苦的生活中還能感受到幸福的人,他的精神高度才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我認爲,阿廖沙的童年,就是由別種的幸福釀造的。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在外公家度過的,但外公家根本就不像一個家,而像一個複雜的社會。在這裏,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敵意,相互敵視的氣氛像可怕的毒氣一樣瀰漫着,毒害着是非不分的大人,也影響着活潑可愛的孩子們。阿廖沙小小年紀,每天就在這樣的環境裏生活着,就等於在一個模擬的社會上艱難地生存。這讓許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話,孩子肯定會被不良風氣所影響。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反而在這種環境下學會了許多也懂得了許多,他學會觀察各種各樣的人,總是堅強地面對一切……這些不都是在真實社會上生存的必要條件嗎?在外公家的生活,使他提早體驗了、懂得了複雜的人際關係,這對他以後在真正的社會上立足會容易的多。這是幸福的。與之相反,在這同樣的環境下,阿廖沙的母親卻不能忍受,生活的折磨使她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飽受許多痛苦的她最後離開了人間。看吧,同樣的生活,對不同的人來說,幸福與不幸福完全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生活在這樣的一種污濁的環境裏,但也有另一種人,也就是所謂這“社會”上的好人吧:樂觀淳樸的小茨岡寧願自己被毒打也要幫阿廖沙擋住外公的毒打;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教導着阿廖沙;優秀的知識分子“好事情”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還有他的外婆,慈祥善良且熱愛生活,她常給阿廖沙講那些正義光明的故事……他們的舉動都溫暖着阿廖沙那顆年幼的心,使他感到很快樂,這是幸福的。

在阿廖沙的母親去世之後,外公天天都“勸”阿廖沙去外邊靠自己養活自己。於是,年僅十一歲的他獨自一人去人間謀生。這可以使他更早地學會獨立,同時也磨鍊了他的意志,這也是幸福的。

我們的社會不也有這樣的例子嗎?8歲的孟佩傑可以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個支離破碎的家,但她卻從不抱怨生活的苦,反而會從中尋找自己的幸福,她的幸福根源是她癱瘓在病牀上的養母,因爲她曾說過:“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而我們呢?大多都是屬於第一種或第二種幸福。我屬於第二種幸福,不愁吃喝,克服小困難的日子,總是平淡無奇,想體會卻體會不到艱苦中的幸福。現在步入新社會,孩子想體會吃苦中的幸福也很難。其實,即使我們不能擁有第三種幸福也沒有關係,只要好好把握住第二種幸福,人生也就沒有悲慘可言。

與其想着去改變生活不如想着去改變自己與自己的“幸福觀”。生活不能改變,幸福可以改變,改變一下自己的幸福,你也可以用別種的幸福釀造出別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