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讀寓言故事

學識都 人氣:1.28W

寓言故事包含了許多通俗易懂的小道理,非常適合小學生,既可以用於娛樂,又可以學習人生道理。下面是小編整理蒐集的小學生必讀寓言故事,小天才們快來閱讀學習吧。

小學生必讀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戴甕帽的傻子】

樑朝時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癡傻。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叫來說:

“你給我到集市上去買一頂帽子回來。我聽別人說,帽子是套在頭上的,要能裝得下腦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樣的帽子才能買。”

兒子按父親的吩咐到集市上買帽子,他到處找,找到一個別人說是賣帽子的地方。掌櫃拿出一頂黑色的綢帽給他,那帽子是疊着的沒有打開,這個傻兒子看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套下腦袋的地方,他放下綢帽就走了。接着,他又走了好多店鋪,找了一整天也沒見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準備回家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一個賣甕的小店,裏面擺放着一個個大口的甕子,甕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腦袋。他想,這大概就是帽子了,於是他把甕買回了家。

他的父親也以爲這就是帽子,將甕拿起來往頭上一戴,便連臉和脖子都套進去了,結果什麼也看不見。這個傻父親每次戴着“甕帽”外出,鼻子在裏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氣都很難出,憋得心裏慌。然而,他以爲帽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常常忍痛戴着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瘡,脖頸處也被磨得長了厚厚的繭。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願意把這“帽子”摘下來。只不過,從此以後,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難忍,於是只好戴着帽子坐在家裏,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戴帽子本來是爲了使人更舒服一些,連這樣起碼的、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寧肯吃虧、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請教一下,當然只有吃虧到底。這也是那些既無頭腦又執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結果。

【寓言故事二:笨人撈豆】

隋朝時候有個人,他用大車拉了一車黑豆上京城去賣。這個人吃力地拉着車走啊走啊,到了灞頭,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個土坷垃絆了一咬。這下子不好了,他身後的車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滿滿一車黑豆也全部被倒進了水裏。他從地上爬起來,看着水裏的黑豆發愁了:這麼多豆,一個人要撈到什麼時候啊!想了一會兒,他決定回家去,叫家裏人來幫他一塊兒撈豆子。於是他不再多考慮,撇下車和豆子就走了。

這人剛一走,灞頭上的人議論開了:“他這一去還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呢,這麼多豆讓水沖走了多可惜,不如我們拿回去吧。”於是大家一起動手,吵吵嚷嚷地撈豆子,不一會兒就全給撈走了,一顆也沒留下。

不久以後,那個運豆的人回到了翻車的地方。水裏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戲。這人以爲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撈出來。剛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來了,轉瞬間就全都遊散了。這個人奇怪極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麼也想不明白。他嘆着氣自言自語地說:“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認識我了,離開我跑開了,我怎麼會也不認識你了呢?——怎麼你忽然間就多出了一條尾巴!”

這個笨人判斷事物總是想當然,卻不根據事實來作科學的分析,自然也就無法知道事情的真相。這樣辦事情當然是不能成功的。

【寓言故事三:前車之鑑】

一個讀書人帶着他的幾名弟子外出,正好遇到天下雨,路滑,很不好走。

他們看到一輛飯車,正停在高高的山路上歇息着。讀書人用手指着那輛飯車對弟子們說:“你們看,那輛飯車要不了多會兒肯定會翻覆。”弟子們不解地看着那輛車說:“爲什麼呢?”讀書人說:“你們看就是了。”說着,他們繼續行路。

他們剛走了十幾步遠,忽聽到一片喧鬧聲從山路那邊傳來,他們驚奇地回頭看時,那輛飯車果然已經翻了。幾個弟子覺得老師果然料事如神。他們問:“先生,您何以知道那車會翻的呢?”

讀書人說:“我是從這件事的一種趨勢中判斷出來的。”

幾個弟子急切地說:“請先生講給我們聽,長長我們的見識。”

讀書人說:“你們看,天下着雨,道路泥濘難行,唯獨那高高的山路沒有爛泥漿,比較好通行。可是那條山路卻又高又窄,此時天雨,衆人駕着車只好都奔向那裏。而那輛飯車又有些自不量力,上了那條山路卻又走不動,還不顧別人着急,頑固地佔踞在高高的位置上,阻礙着衆人的車進去,它怎麼能不翻覆呢?”

弟子們點頭稱是,佩服老師的判斷正確。

讀書人接着又語重心長地說:“世上還有比飯車翻覆更大的禍患,你們都記住飯車的危險作爲教訓吧!”

有些身居顯要地位的人,若不稱職,反而成爲妨礙別人進步的絆腳石,那將是危險的。

 【寓言故事四:和氏璧】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鑑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和氏帶着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鑑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着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幹了,又從眼裏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後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爲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爲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彙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裏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幹、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後,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爲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着實在是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