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學的高學歷與高能力哪個更重要

學識都 人氣:3.25W

名牌大學的高學歷與高能力哪個更重要?這是許多人都會想問的問題。下面就由小編爲大家解答吧!

名牌大學的高學歷與高能力哪個更重要

學歷限制了你的收入?能力限制了你的學歷?

網上總是有人說“只要沒有學歷歧視,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可以比清北的人做的更好!”。小扎、比爾蓋茨這些大佬更是坐實了這個說法,輟學創業卻坐擁商業帝國,旗下更是無數名校高學歷人才爲他們打工。

所以有學歷和有能力真的可以劃等號嗎?是不是大部分名普通人都如武俠小說中那樣懷才不遇?

在這個社會上,存在兩套評價人的標準。一套按照學校,一套按照能力。

平均來講,從好學校出來的人,會擁有更高的能力,但個體差異卻很大。在極端情況下,一個沒上過大學的優秀的人,也會比一個糟糕的 985 學生有着更強的能力。

所以按照 B 標準來評價人的用人單位,通常是更理性和有判斷力的。但是,人不是充分理性的,大部分人,多多少少會受到對方學校的影響,並且,即使自己不在乎學校,也要考慮其他人可能的偏見。

x,就是用人單位對學校的重視程度。對於真正優秀的用人單位來說,這個 x 其實並不高,學歷判定標準A的佔比會比較小,而能力判定標準B的佔比會更大。引2.png——曾加(PlusZeng)

在A這種傳統學歷評價體系下,確實很多人才都是不能通過名校和學歷檢驗出來的。像李世石、丁俊暉或者周星馳,他們可能沒有擁有過名校的文憑也無法通過國內高考的檢驗,卻是某一領域的天才。

但大部分人不會涉及到這些領域,而是在高考後接受A與B體系的評價,找一份普通的工作。所以學歷決定你的下限,能力決定你的上限,兩者均不可缺。

一紙名校學歷,也不能說明有格局

我擁有包括哈佛在內衆多名校的榮譽學位。我現在工作的一部分,是在全球各大知名高校演講,但其實我的學歷不過是高中畢業

在我看來,能走到今天這一步,給我幫助最大的是我曾付出的努力、犯過的錯誤、和不斷爬起來重振鬥志的毅力。

我相信教育的價值,這點毋庸置疑。瞭解我的人也都知道,我喜歡學習。但在我上學那會兒,我所處的教育體制並不能帶給我自己想要的東西 - 創立自己的企業以及取得巨大的成就。於是我決定離開學校,爲自己提供“高等教育”。

估計你也聽過這個比喻:

學歷就像一張火車票,博士是軟臥,研究生是軟座,本科是硬座,專科的民辦的是站票!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幹什麼。

與我共事的人基本都有名牌大學的學歷。而我所能帶給團隊的不是多麼高大上的背景,而是敢於做出決策的勇氣、危急時刻展現出的領導力和腳踏實地的堅持。

因爲即使你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你的格局一定會就此提高。高學歷的人確實可能智商更高,名牌大學的人可能人脈資源更廣,但缺乏格局的努力根本都是無用功。

有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意思是:你可以烙出大餅來,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

你未來的人生就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謂“格局”。

一個沒考上大學的人如果只是羨慕自己的高中同學可以得到一張畢業證書,那一輩子也就毀了,他可能去買文憑卻永遠得不到文憑背後的能力和思維。

3.png 賺錢也要看時機,別人的成功不可複製

很多商業大佬都是當年下海經商後成功的人生贏家,那個時候能上大學的人是鳳毛麟角,不需要拼技術拼數據,很多時候拼的是膽識和決斷力。

但現在在信息高度透明和快速傳遞的情況下,錢的流通速度也更快了。打信息不對稱和拉幫結派已經無法讓人躺着掙錢了。

成功的80、90後除了敢想以外還拼的是另闢蹊徑的思維能力,把一個傳統的行業連接新技術做出新花樣。看似不接地氣毫無用處的象牙塔有時候就是培養了一個人的思考問題和學習新知識的基本能力,幫助你掌握更復雜的事物運行規律。

因此30年前成功的人和30年後的大富翁一定不一樣,未來的錢是粗糙的知識結構接觸不到的,因爲它背後有足夠高的理解成本,即使有小聰明小幸運沒有足夠的學習能力支撐永遠只能賺一時小錢,跟隨不了世界變化的節奏。

當一個人想着如何一輩子在一個領域賺一份錢時,有些人的格局卻已經放大到了改變世界。Elon Musk,發明Paypal、推出Tesla汽車,還創立了SpaceX太空探險公司。努力改善地球的環境的同時,還在造飛船探索宇宙。他比這個快餐文化的'社會跑的還快,所以才能掌控世界的變化。

“像那些瘋狂的人們致敬 - 他們特立獨行、桀驁不馴、惹事生非、格格不入,他們用與衆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喜歡墨守成規、不願安於現狀。

你可以讚美他們,也可以質疑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爲是他們改變了這個世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裏的瘋子,但他們確實我們眼中的天才。”

——Apple聯合創始人Steve Jobs(1955-2011)

所以進入名牌大學就能高枕無憂的準備迎接新人生了嗎?

也不是,聰明本身,不能說明全部,學歷也不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聰明的地方,有些人讀書好,有些人身懷絕技,有些人爲人處事靈活。

最可怕的是覺得自己“就是聰明” 。自信過頭的可怕之處在於,沒人能改變這些人的想法,因爲他們永遠覺得“我已經拿定主意了,別人說什麼都沒用”。

“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

我很享受和一羣MBA高材生開會的過程,因爲他們的確智商過人、想法新奇。但他們總是過於相信自己,也過度相信自己的文憑。事實最終通常會顯示,聰明也許來自書本,但智慧和真正的自信來自經驗、來自實踐、來自生活、來自失敗。

那除了學歷,究竟什麼能夠說明問題?

別做一個高學歷的傻瓜。名校學歷固然重要,聰明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知道自己的“無知”,並擅於利用別人的技能彌補自己的缺陷

心中懷有真正的謙遜

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爲了更有意義的事情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