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會計電算化改革的構想

學識都 人氣:7.71K

一、電算化對傳統銀行會計理論的衝擊

銀行會計電算化改革的構想

衆所周知,會計的存在具有各種各樣的背景,其中至爲密切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理論基礎是指會計系統賴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術基礎是指會計系統得以正常運行的技術支撐或技術手段,理論基礎與技術基礎必須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雖然我們目前的銀行會計計算機軟件大多采用的是“仿真式”,即仿手工式,但在以算盤、筆墨、帳簿爲主的手工條件下的會計理論必須與計算機信息爲主的現代化技術條件相匹配,因此,電算化對傳統銀行會計理論的衝擊是必然的。

1、“雙線覈算”已失去原有的核對作用。

在手工操作條件下,銀行會計覈算劃分爲明細覈算和綜合覈算兩大系統,其帳務處理的程序是:憑證——分戶帳(登記簿)——餘額表,以及憑證——科目日結單——總帳——日計表。可見,明細、綜合覈算兩者雖然是自成體系,但都是根據同一憑證進行的。但一筆業務需分別由二人處理。

在計算機操作下,科目日結單無需另外再由他人輸入原始憑證信息產生,而是根據明細覈算時錄入的初始數據,自動彙總生成。在此情況下,初始數據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爲通過初始數據的錄入和共用,明細覈算與綜合覈算的數字總是相等的,分戶帳合計恆等於其總帳。至此,計算機內部已無法通過平行記帳雙線覈算來檢驗其帳務的正確性,現在很多銀行是名爲總分覈對,實爲“人機覈對”,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綜合覈算。因此,雙線覈算已失去了手工條件下的本來意義和效用。

2、單式憑證原有便於傳遞的作用不復存在。

在傳統覈算業務中,由於一筆銀行業務的實現可能涉及幾個櫃檯,甚至幾個行處。長期以來,爲了便於憑證傳遞和分工記帳,銀行一直廣泛採用單式憑證。隨着計算機記帳及電子聯行“天地對接”等現代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會計信息的輸出輸入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已不存在複式憑證影響傳遞速度等問題,複式憑證不僅對應關係明晰,便於事後查考,節省銀行工本費,而且,在計算機操作下,只需調整軟件設置,就可實現根據同一憑證同時記錄借貸雙方帳務的功能。而且,現實中也確實有不少業務名義上使用單式憑證,實際上已運用了複式憑證的原理。如聯行業務,原來需要發送給收報行的有關憑證現已改由發報行保管,收報行只是依據電子信息直接登記有關聯行帳務,在此情況下,發報行只要有發報依據即可,報單的作用已逐漸減弱,尤其是原來流傳遞給收報行的來帳卡片和來帳報告卡,更顯多餘。再如同城票據交換業務中,現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電子清算系統,不需將票據送達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結算業務。收付款單位在同一銀行的有關業務,則更無必要根據套寫的憑證分次輸入同一業務信息系統。

3、帳簿種類過於繁多。

由於銀行業的特殊性及銀行業各種類的多樣性,長期以來,帳簿設置是根據不同業務特點而有所不同。明細覈算中的分戶帳就有形式各異的甲、乙、丙、丁四種;登記簿也有普通三欄式及根據不同業務需要設宜的多欄式;餘額表也有一般餘額表和計息餘額表之分,再加上活頁式總帳等,可謂“品種”繁多。在手工操作下,這些帳簿有其共存的必要性並各自發揮着重要作用,如需在帳頁上計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種帳,不需計息或使用計息餘額表計息的則使用甲種帳,以有利於迅速結息等。但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下,信息資源具有共享的優勢,它可以隨時對貯存的信息進行自由重組彙總,且具有無限的自由空間,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數據基礎上,直接生成手工狀態下的各類會計報表。因此,在電算化實現後依然設置衆多形式的帳簿已無必要。

4、會計憑證基本要素的內容值得再認識。

《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及有關會計制度對會計憑證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簽名或蓋章”被作爲判斷憑證真實性的重要依據,是會計憑證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這一規定沒有顧及到電算化條件下的新情況。在電算化條件下,有時可審查到憑證的印鑑,而有時只能審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碼。如同城支票結算中,爲了做到及時進帳,許多票據交換系統都引入了電子支付密碼技術,它具有準確性與安全性,且便於銀行校驗,發揮着與印鑑相同甚至更強的防僞效用。再如電子聯行、電子匯兌中,判別對方憑證信息的真實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見,在有關制度中並不能將“簽名與蓋章”作爲鑑別憑證真實性的唯一條件,至少應將支付密碼和密押等包括進去,否則,銀行目前按“支付密碼”所做的憑證傳遞及帳務處理是否具有法律效應,將會引起爭議。

二、改革傳統會計覈算體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會計覈算體系應充分考慮在電算化條件下現代會計職能從“覈算型”向“管理型”轉化的要求,淡化傳統的以帳簿爲中心的帳務組織概念,以記帳憑證及各種分類、分期的發生額和餘額爲基本數據,直接處理、合成輸出各種帳簿、報表及與管理和決策有關的信息。

1、充分發揮計算機信息處理潛能,改變電算化軟件開發的“仿真性”。

“仿真性”程序在軟件開發初期發揮了積極作用,是電算化軟件開發推廣應用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會計電算化系統適應環境的主要途徑。但如果銀行會計電算化一味地強調遵循手工會計理論與方法,這無疑會在難以完全仿真、與傳統會計理論產生不協調的同時,無法真正發揮電算化的優勢.造成資源的浪費。計算機信息系統具有如下技術特性:(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戶共享,而且信息存貯有着非常廣闊的自由空間。(2)自動性。計算機具有強大的運算功能,從輸入信息到輸出財務報告的全過程,可由計算機自動完成。(3)多元性。具體表現爲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時間、空間上的多元化及處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

會計理論基礎應與技術基礎相匹配,任何超越技術基礎的理論、規則是不切實際的;反之,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依舊墨守陳規,也難以使技術系統充分發揮其功能。因此,我們應從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特性的新視點出發,研究和發展現代會計理論與方法,以充分發揮電算化優勢,實現其效用最大化。

2、依據會計業務重組原則,增設會計科目級數。

科學合理地設置會計科目,是統一覈算口徑、正確組織銀行會計覈算的前提。科目設置是否恰當,關係到銀行業務與財務信息是否系統、明確,直接影響覈算質量和銀行經營管理水平。隨着會計電算化不斷髮展,應充分發揮信息共享、彙總及再處理的優勢,改變按業務內容和資金性質設置會計科目的現狀,使之豐富完善成爲不僅按業務內容和資金性質,而且按業務管理、會計、統計和會計信息分析的需求來設置科目。因此,有必要根據覈算、分析、管理與決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級數。即:設置會計科目的最明細級(如帳號),然後依次設置各項明細級(科目代號)、次高級(報表會計數或業務類型碼)、最高級(行號等);並且,可對各區間代號位數進行統一協定,以防各行標準不一;造成混亂。這樣有利於銀行會計快速統一規範的核算,有利於信息資料按不同需求隨時彙總,有利於信息分析和決策。

3、改革銀行會計單式憑證爲複式憑證。

隨着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手工條件下的一些單式憑證,如上所述已失去了原本意義,至此仍一味“仿真”,不僅耗時費力,而且還存在着安全防範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聯行匯劃補充報單格式已率先印好,待使用時再由計算機會欄打印,這樣增加了憑證管理環節,也帶來風險隱患,因此,有必要改革會計憑證的設置與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憑證能通過計算機轉化爲會計信息的今天,改單式憑證爲複式憑證也有其可行性。

4、完善銀行帳務組織及處理程序,建立現代化會計覈算體系。

帳務組織是指在會計覈算中,帳簿的設置、結構、覈算程序和帳務覈對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帳務體系。我國銀行帳務組織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和改革,絕大部分業務在手工條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嚴密的帳務組織系統,但在電算化條件下,會計覈算體系還需不斷髮展、創新與完善。

就帳簿設置而言,由於計算機數據處理能力極強,登帳、計息、合帳等機械處理極爲迅速,因此,在計算機條件下,分戶帳沒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種,最多保留甲、丁二種帳簿即可,其他如餘額表、登記簿等也可精簡併規範其格式。

就帳務處理而言,科目級別的細化和會計憑證、帳簿的改革也必將使銀行帳務處理程序隨之發生變化。電算化條件下,不必設置類似於手工帳簿的帳簿數據庫,可建立記帳憑證數據庫和分類彙總數據庫,以適應計算機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發揮計算機優勢。此外,在帳務處理程序的設計上,還應兼顧預防串戶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設帳號和戶名的自動覈對功能。在錄入憑證時,應同時錄入帳號和戶名,供計算機覈對,覈對相符,方可調出分戶帳。這既可有效地杜絕串戶,保證會計覈算資料正確性,又可進一步完善會計覈算體系。

就會計信息報告而言,計算機輔助會計報表處理和財務分析工作.已成爲會計覈算和財務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還可以滿足其他財會信息電子文檔處理、管理的要求。過去日計表主要是軋平當日帳務的主要工具,在電算化條件下,其功能可擴展爲滿足管理者瞭解掌握基層行日常業務狀況的需要。可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根據需要採取聯機實時報告的形式每日逐級彙總上報日計表,彌補業務狀況報告表定期上報的不足。

5、建立健全電算化條件下的內控制度,強化會計信息安全管理。

我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制定的銀行業會計制度已不適應新形勢要求。對現行會計制度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對不適宜的條款重新修訂與補充,對計算機條件下重要風險部位會計制度的完善與深化已顯得十分迫切。我們應按“內控先行”的原則,建立健全制度,防患於未然。理論上講,越開放的系統,其安全性就越差。而銀行的計算機系統既要求開放,又要求絕對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在這中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首先,制度上應進一步完善,應在財政部的《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會計覈算軟件基本功能規範》的基礎上,結合銀行會計特點,制定《銀行業電算化管理規定》或《實施細則》,並儘快修訂規行會計制度。其次,在電算化系統建設中,應強化風險意識,建立優質、高效、安全的銀行會計電算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