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文案>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學識都 人氣:1.5W

核心要點: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國際經驗與教訓

■ 社會保障制度作爲現代工業化社會化解各種社會風險的重要制度手段,對外支撐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對內是社會穩定器和安全網,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多層次社會保障是指除了國家舉辦的社會保險制度,還需建立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社會救助制度和普惠型社會保護制度。

■ 發達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爲了利用市場機制的方式來提高基金的收入能力和支付能力,以此達到保持當代參保人較低的繳費比例、減輕人口老齡化導致未來參保人繳費增加的經濟壓力和實現代際公平的長遠考慮。

就業是民生之本,保民生就是保穩定。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社會保障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促進就業。

■ 在經濟發展處於上升時期待遇水平發展較快,有些國家甚至出現福利趕超,它們當時沒有意識到經濟增長進入穩態後的福利剛性問題,也沒有意識到政治家爲競選的需要而作出的過多承諾和大包大攬迎合了選民的民粹主義,實則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

社會保障制度作爲現代工業化社會化解各種社會風險的重要制度手段,對外支撐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對內是社會穩定器和安全網,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但這一制度體系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何結合中國國情,汲取國際上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概況

社會保障制度起源於19世紀末的歐洲。130多年來,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人口結構中老齡化、少子化問題逐漸凸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許多國家不斷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完善,使之適應發展變化了的社會現實,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在國際勞工組織下轄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統計的170個社會保障制度(國家)中,依社保制度的建立時間可分爲三個批次,這三個批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均在不斷改革完善之中:第一批次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及部分南美洲前殖民地國家,它們在二戰之前就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第二批次是二戰結束之後的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福利國家的帶動下,非洲前殖民地國家和一些亞洲國家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第三批次是90年代以來,一些實行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的前蘇聯東歐國家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

在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與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幾代人的智慧結晶和上百個國家的不斷試錯對後人而言是一部百科全書,所謂後發者可以先至,就是因爲讀 “書”可以明理;尤其對大國而言,雖然社會保障具有建設週期長和投入成本大等特徵,但只要善於讀“書”且能吸取國外經驗教訓,就可以走出大國的後發優勢之道。

社會保障制度的國際經驗

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得好,就能成爲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繁榮、安定;反之,社會保障可能成爲經濟社會效率低下甚至社會動盪的誘因。國際上,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一些重要經驗教訓值得注意。

社會保障體系應成爲國家治理體系的子系統。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差別很大,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沒有成爲社會穩定器,反而經常誘發社會不滿,甚至成爲社會動盪的導火索。而有些社會保障制度在戰後70年裏很少誘發社會抱怨和社會運動,成爲名副其實的社會安全網。

造成這一區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保障制度是否成爲國家治理體系的子系統。以美國爲例,無論是對底層民衆,還是政府公務員,或是自由職業者與中產階層,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爲社會團結的粘合劑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子系統,成爲各階層忠誠於國家和支持政治制度的媒質。例如,美國社會保障對老年羣體的反貧困效果十分明顯,老年貧困率僅爲9%,但如果沒有社會保障就高達47%。

社會保障制度的多層次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多層次社會保障是指除了國家舉辦的社會保險制度,還需建立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社會救助制度和普惠型社會保護制度。此外,要大力發揮市場作用,藉助稅收優惠的`槓桿,鼓勵企業舉辦各種補充性制度和福利計劃,引導個人購買各種個性化金融產品。

希臘的例子表明,國家舉辦的單一層次或一支獨大的制度結構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其結果是事倍功半:財政不堪重負,國家承受較大壓力;福利層次越單一,就越依賴國家,由此陷入惡性循環;形成“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娘”的社會文化。多層次制度下,福利來源渠道是多元的,總體福利水平並不差,且每個階層都可找到與之對應的制度層次,他們各得其所,各有其位。所以,能夠成爲國家治理體系子系統的社會保障制度一定是多層次的。

繳費型與非繳費型計劃的制度邊界和功能定位應予以釐清。從經費來源的角度看,社會保障主要由繳費收入形成的社會保險制度和來自於財政轉移支付的社會救助制度構成。

經費來源渠道的不同決定了其制度的功能定位各有側重:前者強調的是參與精神和共濟原則,制度建設應堅持精算平衡原則和財務可持續性;後者強調的則是社會公平和收入再分配,起到安全網的作用,實現政府提供社會保障這種公共服務的目標。本來,這兩個制度功能定位明確,相得益彰。

但在有些國家,由於制度目標錯配,邊界模糊,功能交叉,社會保險制度不得不過多地佔用財政資源,社會救助的財力分散,兩個制度不能匹配,社會各方都不滿意。

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投資收益的重要性。30多年前,用社會保險基金進行投資的發達國家不是很多,維持收支平衡是大多數國家追求的目標。

但自 1990年美國將養老保險繳費率提高到12.4%以來,建立資金池和提高收益率的做法越來越多,目前在美國2.8萬億美元的養老基金餘額中,大約2/3來自購買國債的收益;緊隨美國之後,加拿大於1997年、日本和韓國於2000年相繼建立起市場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機構,投資收益率十分可觀。

發達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爲了利用市場機制的方式來提高基金的收入能力和支付能力,以此達到保持當代參保人較低的繳費比例、減輕人口老齡化導致未來參保人繳費增加的經濟壓力和實現代際公平的長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