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分析和高技能人才的缺失

學識都 人氣:2.91W

    一、揮之不去的話題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分析和高技能人才的缺失

    近年來,媒體報道有一個話題經久不衰,那就是"大學生就業難"。在2002年,《南京晨報》報道:南京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遭遇"熊市",簽約率普遍降低。在2006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大學生要到技校學習一技之長後才容易就業。《中國青年報》8月14日報道:近日調查8777名大學畢業生,未就業者達39.2%;當下社會急需的月薪超過5000元的"十大職位"中,高級技工佔4個。《文匯報》8月18日報道:長三角出現"高級技工荒",上海民企開價40萬元請"洋技工",江蘇年薪28萬元聘請不到高級電焊工,杭州開出6000元月薪,3個月只招到兩名技工……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熊市",高技能人才就業"牛市"現象,引人深思。

    二、"就業難"分析

    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504萬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生人數達2300萬,躍居世界第一。國家重點高校擴招規模適度,畢業生就業情況尚可;普通地方高校學生急劇增加,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對於高職院校來說,只要畢業生技能特色明顯,就業也沒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的畢業生卻是供不應求。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業市場呈現五個變化趨勢:即專業崗位多樣化、專業冷熱多變化、知識技能綜合化、地區需求差異化和技能人才層次高移化等趨勢。特別是中央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對科技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數以萬計的科技領軍人才、數以百萬計的高級專業人才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大學生就業難"反映了一些高校適應不了上述變化和要求,下面就理工類主要是工科類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擴招引發高校培養的各類科技人才比例失調

    科技人才大致可分四種類型:1.科學研究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爲其典型代表;2.工程設計型,橋樑專家茅以升爲其典型代表;3.應用技術型,化工專家侯德榜爲其典型代表;4.應用技能型,發明蒸汽機的機械修理工,後爲英皇家學會會員的瓦特爲其典型代表。科研型人才從事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工作;設計型人才從事設計、決策、規劃等工作;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產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將設計、決策、規劃等變換成物質形態(產品、工程)或者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技術型人才主要應用智力技能來完成任務;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賴操作技能來進行工作,其中的高技能人才隨着層次的提升,智力技能的含量也在增加,逐步成爲高技術的技能型人才。我國已是製造大國,正努力由低端製造業轉向高端製造業,需要大批手腦並用的高技能人才,大學生進技校學習技能後容易就業,就證明了這一點。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爲主的普通地方高校,由於大量擴招,畢業生供大於求,就業困難。

    (二)應試教育導致大學生素質結構存在缺陷

    應試教育"重書本、輕實踐",我國的.中小學校,還有部分高校,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我國的中學生在國際數學、物理大賽中,往往能超過其他國家的學生,取得大獎。但我國的留學生與發達國家學生相比較,往往在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不如人家。因此,我們應實施多元化的素質教育。就培養科技人才而言,可以有科研型、設計型、技術型和技能型的素質教育。素質包括科技素質、思想人文素質以及身體素質,本文主要討論科技素質。科技素質包括:1.學科知識,主要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哲學知識;2.專業技能,即人們應用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藉助於物質手段,完成專業任務的實踐活動(包括活動內容、方式、方法)的能力;3.實例知識,在科技領域內,實例包括科學發現實例和工程實例,本文主要討論工程實例,所謂實例知識,即人們運用專業技能,解決特定任務的經驗總結,"知識爆炸"現象,大多指實例知識;4.專業信息,在專業領域內,有關人才需求、物質產品、知識產品和服務產品的各種信息;5.創新能力,即通過創造學和創新技法的學習,進行創新實踐的能力。一些高校除了抓學科知識外,其它方面處於不同程度的邊緣化狀態,加上大量擴招,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有限的高校,在教學時形成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包打天下的傾向。只有書本知識的大學生,市場是不歡迎的,正如杭州汽輪機廠負責人所說:"動輒幾百萬元的數控設備,誰敢放心交給那些只有理論而沒有一點實際操作經驗的人操作呢?"

    (三)高校部分專業與就業崗位難以對接

    就業市場是動態的,有些高校把握不住"專業冷熱多變化"的趨勢,在前幾年通訊專業畢業生緊俏時,大辦通訊專業,這二年市場卻青睞數控專業,導致通訊專業畢業生找工作就比較麻煩。有些高校與企業聯繫不多,對數控崗位"知識技能綜合化"趨勢不瞭解,培養出來的數控博士在實驗室編程序是個高手,但無法面對車間裏的加工中心。

    (四)大學生的就業意識與市場需求有差異

    在大學生中,存在重東部(地區)、輕西部(地區),重上層、輕基層,重職業、輕事業的傾向,因此出現"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並存狀況。

    三、共同努力,開拓就業之路

    (一)完善培養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