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馬克思”-從哲學觀的視角看

學識都 人氣:1.87W
  ;; 恩格斯說過,任何新的學說,都"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紮在的事實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頁)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
  什麼是我們今天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有的"思想材料"呢?廣義地說,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這裡所謂"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是借用了高齊雲先生的提法。參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態》,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當代的成果,包括當代西方哲學的成果,推而廣之,人類文明的一切已有精神成果,都是我們今天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材料"。當然,對這些思想材料不能沒有一定的鑑別和取捨。而我認為最值得我們珍視的,應該是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這也是本文提出"回到馬克思"的用意所在。這樣說的理由是: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是真正能夠代表和體現馬克思哲學精神實質的形態,它是我們繼續發展馬克思哲學的可靠理論基礎。
  之所以要提出這個,是因為長期以來,以斯大林1938年9月發表的《論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一文為藍本的,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傳統教科書體系模式,已經在不少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乃至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標準模式和惟一正統的形態。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取代了本應由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佔有的地位。
  我之所以特別提出要回到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還因為在我看來,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之間,存在著重大的區別。這種區別不是枝節性的,而是根本性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未能充分體現馬克思哲學的原生形態的精神實質,甚至可以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
  事情是否如此呢?這裡擬從哲學觀的視角作一些。
  所謂"哲學觀",簡略地說,就是哲學的自我觀照或哲學家的自我意識。它是哲學家對與哲學活動本身有關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觀點、看法和態度。這些問題包括哲學的主題、物件、性質、、結構、功能、任務,哲學的`產生、形成、發展和未來命運,哲學與現實、哲學與、哲學與其他文化活動的關係,哲學活動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哲學家的形象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其中,哲學的性質問題或"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是哲學觀的核心。
邏輯地看,"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可以解析為這樣三個問題:"哲學曾經是什麼"、"哲學將來是什麼"和"哲學應該是什麼"。前兩個問題涉及的是"哲學是什麼"的事實層面(既定事實和推定事實),關於它們的定義可稱之為哲學的描述性定義;後一個問題涉及的是"哲學是什麼"的應然層面,關於它的定義可稱之為哲學的規範性定義。
  描述性定義屬於"史"的視角。從哲學史上看,"哲學是什麼"不可能有一個最終的規定。一部哲學史,同時也是哲學觀的演變史。如何看待哲學中具體觀點的演變,需要有一種哲學史觀;如何看待哲學觀本身的歷史變遷,則需要有一種哲學觀的哲學史觀。從哲學觀的哲學史觀看,一種哲學一經形成,即成為歷史,它的理論框架、概念系統和思維方式一旦被凝固化,對探求新知和哲學的發展就會起阻礙作用。真正的哲學,應當成?quot;去蔽"者而不是"遮蔽"者。
  規範性定義屬於"思"的視角。哲學研究者所憑藉的就是"思",最好是切己的"思"。從思的視角看,每一個從事哲學研究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對哲學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規定,否則就不可能展開其理論活動。哲學家個人對"哲學是什麼"的規定,實際上是他對哲學的一種理解,即他認為"哲學應該這樣(是什麼)"。"應該"的問題,要求哲學家必須保有自己的價值立場。從一定價值立場出發的一定的哲學觀,是哲學家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哲學規範。它不僅是哲學家全部理論活動的邏輯起點,是他進行理論活動必須遵循的原則,而且是他全部理論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和目的。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回到馬克思”-從哲學觀的視角看
  
  當然,上述兩種視角又不是完全無關、彼此外在的,事實上它們常常交匯在一起。也只有把兩種視角結合起來,即把"思"的視角和"史"的視角結合起來,把"思的性"和"歷史性的思"結合起來,才能對"是什麼"的作出比較恰當合理的說明。而這就是要回答"哲學能夠是什麼"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確切含義是:按照哲學的歷史,和它在今天所達到的水平,什麼樣的哲學才算得上我們裡真正的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觀,是馬克思對哲學的規範性見解。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新哲學時,並沒有刻意為它制定一個一勞永逸的體系,甚至也沒有給哲學下過明確的定義。他的哲學觀,是通過一系列論戰性著作來表述的。
  早在1842年《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意識到哲學與現實世界的"相互作用",表現出反思辨哲學的傾向。這一思想傾向,在隨後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學-哲學手稿》和《神聖家族》等著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終於形成為明確的哲學觀。在這裡,馬克思又加進了批判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新因素,從而使自己的哲學觀與一切舊哲學觀劃清了界限。
  第一,馬克思哲學的產生宣告了那種超越實證的玄思哲學的終結。就根本性質而言,馬克思哲學不再是提供什麼終極真理知識的,既不是尋求一切存在背後的所謂隱祕本性或終極本體的理論,也不是妄想為世界建立統一體系、提供世界整體圖景的理論。它把傳統的形上本體論哲學作為一種過時的哲學形態遠遠地拋在了自己身後。   

責任編輯:應屆畢業生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