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主義:馬克思哲學論

學識都 人氣:2.55W
實踐主義:馬克思哲學論
實踐主義:馬克思哲學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是隨時代而發展的。應當承認,在我國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研究中,“實踐唯物主義”確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同時也應看到,從那以後,“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再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認為,正如“實踐唯物主義”何以取得成功一樣,當前問題的關鍵,仍然在於對“實踐”範疇及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為此,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我們這裡打算討論的是“馬克思的哲學”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因為:不論俄國馬克思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與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無疑是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的,但無論如何並不是一回事;甚至恩格斯的思想,雖然我們反對將其與馬克思的思想截然對立起來,但事實上兩者也並非毫無差別。為了使論題更為集中,我們這裡限於討論“馬克思的哲學”。

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應該徑直被稱為“實踐主義”(Practicalism)1。所謂“主義”(-ism),就是一種學說或信念;所謂“實踐主義”,就是一種關於實踐的哲學學說和對於實踐的理論信念。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一度自稱他們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但今天,“實踐唯物主義”實際上已成為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當中的一個特定流派的稱謂,為了以示區別,我們用“實踐主義”來標示我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而更為根本的考慮是,不論就當代哲學的思維水平、還是就馬克思哲學本身所固有的基本性質特徵來看,今天只有把馬克思哲學徑直理解為“實踐主義”,才有可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研究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這首先是因為,“實踐”範疇在馬克思哲學中第一次取得了存在論意義。這一點長期為人們所忽略,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直到“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拒斥‘形而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人們所忽略的方面得以凸顯。”2

 

1.實踐即存在

 

不論哲學還是科學,抑或日常思維,任何思維活動都必須從某種“觀念預設”開始,以此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此種預設乃是整個思維的“不證自明”的前提。亞里士多德將其“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界定為關於“存在之為存在”的學問,即預設了“存在”。此“存在”是一個不可超越的設定,這意味著:任何哲學,無論採取怎樣的懷疑主義立場,最終都得從“存在”預設開始,亦即以“存在”為邏輯起點;也就是說,任何哲學最終都逃不出“存在預設”。

自從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確立了“存在”範疇,哲學就從來沒有超出這一點。思想可以從懷疑一切開始,但唯獨不能懷疑“存在著”,否則人就無法思想言行、無法生存下去。例如,笛卡兒可以算是最典型的懷疑論者,他首先把一切存在都懸置起來,然後從“我思”開始,推出“我在”。所謂“我思故我在”,還原成三段論式則為:

 

凡思考著的,必定是存在著的;

我思考著;

所以,我存在著。

 

這裡的大前提便是他的一種信念:會思考的,必定是存在的。但我們要問他:你何以如此執著,非得要證成某種存在?顯然,他有一個更為在先的信念前提:總得存在著什麼。這就是他的最後的存在預設。他那個大前提本身就是以兩個觀念預設為前提的:思考著的存在著、存在著的存在著。必定“存在著”棗這就是他的“存在預設”。

再如,佛學以“空”為其最高教條,但中國最典型的佛學理論唯識宗,其基本教義“唯識無境”,仍肯定“識”、尤其“阿賴耶識”的存在。至於道家之所謂“無”,更不是“不存在”的意思。道家以“道”為“無”,是說“道”是“存在”本身而非任何“在者”(海德格爾語)。此“無”其實類似於黑格爾所謂“純有”,純有或純存在是沒有內涵的,故謂之“無”;換句話說,“道”是尚未展開其內容的純存在。最徹底的懷疑論者要算是古希臘智者派的高爾吉亞,他說: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即使可知,也不可說。但事實上高爾吉亞的思想乃是經驗主義的,他的意思只是說:認識不能超越感知經驗。就此而論,他的思想是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的最早前驅。經驗主義的不可知論,並不否認經驗本身的存在,所以,高爾吉亞的“無物存在”與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個意思。換句話說,“經驗”是其存在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