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學習指導方法

學識都 人氣:2.73W

一、學會使用課本。

高一地理學習指導方法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着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繫,要經常翻閲,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説明的問題。

二、注重知識理解,組織知識網絡。

對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點、抓住關鍵。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並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分式、定理那樣精確,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要點便十分容易地理解並把它們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對自然資源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業產品。如,汽油,雖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它是工業產品。第二,是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沒有利用價值的不是,如沙漠雖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也不是自然資源。這樣就可以了。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繫起來。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繫,首先必須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例如: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這裏有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聯繫起來了。布魯納認為“學習者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最富於獨特的個人特色的知識”。地理事物紛繁複雜,知識點星羅棋佈,必須要學會總結整理、歸納、記憶、鞏固,編織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如自然帶的分佈規律圖,形成知識框架,將課本由厚變薄,切不可完全依賴老師,照搬照抄,自學的過程就是發現的過程、識記的`過程、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過程。

三、學會使用地圖,學會圖文轉換。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學好地理的竅門就是會看圖,“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地圖(政區圖、地形圖以及地理要素等值線圖等)以及其他地理示意圖、圖表和景觀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是獲取地理信息、進行區域比較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歷年地區性地理高中圖題佔30%以上;現在有增加的趨勢,因為圖題是對學生能力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水平最好的議院方式和檢測途徑。所以要學會無圖找圖,以至畫圖,尤其注重文圖轉換,如勾繪山脈、河流、行政區,從而對區域的輪廓、海陸位置關係、海岸線狀況、區域間的相對位置等記憶深刻,心到、手到、眼到、耳聽,多種感官積極參與,讓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痕跡。將圖表轉化為文字,是地理中常見的讀圖分析能力,也是學習中的難點,一般可分三個步驟:①能根據圖表敍述地理過程或現象;②分析得出規律性的認識;③聯繫實際,分析問題。

四、注重知識遷移,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做,讓知識動起來,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綜合能力測試,往往不拘泥於單一知識點,“遵循教學大綱,但不拘泥於教學大綱”,把各科內容、方法和原理廣泛串聯起來,突出對解決問題思路的宏觀整體認識和把握。所以平時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跨學科滲透。如第五章生物與地理環境,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自然帶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制約,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説明自然界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互有聯繫、不斷變化發展的;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認識到事物是對立統一的。

五、遵循學習和記憶的基本規律。

課前預習、課堂認真聽課、做好筆記、課後必要的練習,這些是起碼的環節。此外,循序漸進原則、遺忘曲線規律等也是必須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