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

學識都 人氣:2.37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

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1

一、 説教材分析

《可貴的沉默》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課時,老師從孩子那裏瞭解到,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並向他們祝賀,孩子們因此感到驕傲而快樂;而孩子呢,只有幾個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而沒有一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通過強烈的對比,孩子們沉默了,老師抓住這一挈機,引導孩子們懂得了要關心父母,並學會以自己的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祝賀、迅速、重複、恰恰、犯錯誤、緩和、建議、表達、煩惱、稚拙、享受、外婆、左顧右盼”等詞語。

2、 理解課文大概意思,並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學會在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中體會人物心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孩子們的情緒變化,使學生領悟到不僅要感受父母的愛,還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

教學重點:體會孩子們的情緒變化。

教學難點:在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中體會人物心理。

三、説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在整個教學過程我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達到閲讀教學美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

四、説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質疑

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思,所以上課一開始,我就通過談話導入課題,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進行梳理:“為什麼説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懂字詞。讀完以後同桌互相説説課文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2、交流。

3、出示詞語

祝賀 迅速 重複 恰恰 犯錯誤 緩和 建議 表達 煩惱 稚拙 享受 外婆 左顧右盼

(1)自由讀,開小火車的形式讀。

(2)師指導書寫 “犯” “顧” “婆”。

4、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5、剛才同學們的朗讀精彩,對老師的提問,也都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想説一説,課文中的哪一幅圖與我們剛才的動作、表情是一樣的?

(三)讀中感悟,探究體驗

1、出示第一幅圖:

(1)是什麼原因使他們那麼激動?

(2)能從課文中找出和這幅圖有關的句子嗎?(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1—9自然段,並用直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3) 誰來讀一下你找的句子?

交流感悟:

① 他們驕傲地舉起了手,有的還神氣十足地左顧右盼。

誰再來讀一下你找的句子

②前排的孩子都回過頭往後看,幾個男孩子索性站了起來,我也不阻止他們。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樂地交談,談的內容當然是生日聚會、生日禮物、父母祝福……

2、出示第二幅圖:這幅圖上的孩子們和上一幅圖有什麼變化?

(1)他們為什麼沉默了?

(2)那麼課文中是怎麼寫得呢,請大家自由朗讀10—13自然段,找出寫孩子們沉默的句子,待會兒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交流感悟:

①霎時,教室裏安靜下來。我把問題重複了一遍,教室裏依然很安靜。過了一會兒,幾位女學生沉靜地舉起了手。

②教室裏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説話。孩子們沉默着,我和孩子們一起沉默着……

(四)總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了孩子們的情緒隨着老師的提問由開始的興奮、快樂到後來的沉默。你們學得很出色,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她們的這兩次變化再次讀出來呢?

出示文字投影:4個句子。

(五)質疑

學到這兒,你又產生了什麼疑問呢?沉默之中他們會想些什麼呢?藴藏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這些問題,下堂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六)作業

五、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時着力於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從兩張課文插圖中孩子們神態間強烈對比的差異入手,抓重點詞句,並將學生的經驗納入到課堂中,引導學生與教材進行一定深度的對話,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披文入境,從而理解孩子們情緒上的變化。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這一理念,鼓勵學生針對課題及課文內容、重點詞句大膽質疑,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共同探究,解決疑難。如:導入新課之後,我便讓學生就題質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進行梳理:“為什麼説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緊接着,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在彙報、交流之後學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

二、注重情境體驗,境中讀悟語言。

這篇課文的內容描述的是我們學生最真實的一面,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因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在進行角色轉移,變揣摩他人的想法為傾訴自己的感受,能更好地使學生感悟課文的意藴,品味課文的語言。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藴,要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為一體,須引導學生人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課的朗讀指導, 我並不做“輕重緩急”的機械指導, 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感悟,醖釀朗讀心境,進行感情朗讀。如在學習第一幅插圖時,我讓學生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先找出和這副圖有關的句子,並説説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們都能找到這兩個句子,體會到父母知道他們的生日又為他們祝賀,他們的心情快樂。

在指導理解“左顧右盼”這個詞的時候,讓學生用動作來表示這個詞的意思,並在情境中追問學生他們在看什麼?(看其他同學是否和自己一樣得到了父母的祝賀;有多少同學也和自己一樣舉手了……)深入體會孩子們是如何“神氣十足地左顧右盼”,在細細品味詞語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那份炫耀的表情,驕傲的心情。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與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相聯繫,至此,孩子的心靈已掀起狂濤巨瀾,不僅理解了內容,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不足之處:

在孩子的情緒由興奮到沉默時,也就是在學習第二幅圖時, “讀”卻成了泛泛之讀,讀的目標不夠明確,讀的層次不夠明朗。例如:孩子們沉默的相關語句,在讀前,雖然先設計了讓學生感受 “靜”,接着讓學生在“靜”中感悟孩子們的後悔、不安等心理,但由於教師引導不到位,同學們還沉浸在父母的關愛之中,沒有把難受、不好意思這種內在感情表達出來,使朗讀“靜” 時沒有“到位”,以至於課堂氛圍也整個沒有“靜”下來。另外,教師的評價語不夠生動、及時。

當學生的想法與自己預設的不一致時,作為老師不知該怎樣有效地去引導,缺少課堂上的教育機智。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點,讓我不斷進步,不斷提高。

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2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同行:

大家好!我來自開縣漢豐五校。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只有一個地球》,具體程序如下:

一、説教材和學情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説明文。樸實、流暢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又飽含着深情,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鑑於學生初步具備了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課前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瞭解地球,並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樑,搭起學生意義建構的“支架”,從而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説明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七個生字,能理解“渺小、礦產、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等詞語;瞭解地球的特點、有限的資源及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蒐集處理網絡信息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閲讀,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

三、教法、學法説明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採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中的首席。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在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後,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麼?”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薰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採用數字説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然後,進入相關網頁,地球豐富的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外觀,更在於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後進入相關的網頁,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歎。這時讓學生觀看地球媽媽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網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説明文應用詞準確。接着,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蒐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再推薦相關網站讓他們上網查閲,然後引導下載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昇華情感

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説的話與同學們交流,並通過網絡在“小論壇”中發表。這樣,情感薰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

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製作環保網頁,有的發出環保倡議等,並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地球村展示台展示,引起社會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五、板書設計(略)

六、教學小結

《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協作學習,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最終達到意義建構,致力於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3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六冊語文第五單元第十七課《可貴的沉默》。本課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我今天講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教學評價、資源七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精讀課文,主要講課堂上,教師從孩子們那裏瞭解到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並向他們祝賀,孩子們因此而感到驕傲和快樂;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孩子只有幾個,而沒有一個孩子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強烈的對比之下,孩子們沉默了,老師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孩子們懂得了要關心父母,並學會以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課文以課堂教學進程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的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生動地描述,從而再現場景,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而且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説學情

1、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嬌生慣養,處處以我為中心,也許他們從書本上知道要關心他人,關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諸真心的行動。因此,本課是引導孩子們用行動來回報愛的一個很好的教本。

2、根據課改的要求,本單元的訓練意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課文,理清脈絡,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愛,並學會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愛。

3、教學重點: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懂得關心他人。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沉默的可貴。

三、説教法、學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做到聽、説、讀、寫想結合的特點,根據以上教學思想,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選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活動中去;同時滲透學生自學的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為:創設情境、質疑導入——初讀感知——研讀探究——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質疑導入

從孩子們最熟悉的生日歌引入,激發孩子們説話的慾望:再以題目為切入點提問:讀了課題你會想些什麼?學生自然會想知道為什麼説沉默是可貴的?誰在沉默?等一系列問題。

(三)初讀感知

學生帶着質疑讀課文,更具針對性,結合插圖很快的瀏覽課文,找到和兩幅圖片相關的文段默讀。

(四)研讀探究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課文的第一幅圖,引導學生思考:孩子們為什麼這麼熱鬧?哪些地地方引起了你的共鳴?(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把讀文和思考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愛。板書感受愛)

接着出示課文的第二幅圖提問:是什麼讓興奮的孩子們霎時沉默了呢?孩子們沉默中想了什麼呢?(引導學生入懷入境,深入思考)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精讀的基礎上我出示句子:我想尋找藴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

問:這極為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呢?又出示: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問:為什麼學生犯了錯還説他們可愛呢?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孩子們在沉默中有了反思自己的表現,知道要回報父母的愛。(板書回報愛)原來這極為珍貴的東西就是回報父母,這也正是沉默的可貴之處。(這些問題的設置緊扣主題,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採用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賽讀)的方法加深體會。

(五)拓展延伸

新課改要求語文課堂開放化,生活化,為了將課堂融入生活我設計了“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説”這一環節,讓學生在歌曲《天之大》中寫出自己的心裏話,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渲泄,主題得以昇華,同時也體現了語文課讀寫結合的宗旨。

(六)作業設計

本課的作業是把自己想對爸爸媽媽説的話大聲讀給他們聽,幫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在感受愛的同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愛,將課文所感所學融入生活。

五、説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中間的紅色愛心,一看就知道是愛的教育,便於學生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六、 説反思

《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對孩子來説,它是一篇“愛”的教育。愛有許多方面,讓學生學會愛與被愛,可以説貫穿了教育的整個過程。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在思想上受到了觸動,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愛的同時也要回報這種愛了,不僅有很多話要對父母説,更想把這種愛落實在具體行動中,我很欣慰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很貼近,在我的教學中,通過分析孩子們神情變化,讓學生真正體會孩子們的心理想法,然後再把心中的感受融入課文中,有感情的朗讀。

總之,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在設計《可貴的沉默》一課中的幾點想法,希望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語文説課稿《可貴的沉默》4

【説教材】

《可貴的沉默》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課堂教學進程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説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抄寫自己喜歡詞語、句子。

【説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懂得關心別人。

2.理解體會為什麼説這種沉默是可貴的。

【説教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檢查預習(字詞)——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昇華——拓展延伸。

檢查預習情況,瞭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會提出:“為什麼説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

熱鬧——沉默——熱鬧

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接着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明白了,沉默前的熱鬧是爸爸媽媽給他們過生日,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知錯了,在沉默中孩子們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們在想辦法彌補。而沉默後的熱鬧是孩子們懂得了不僅要感受父母的愛,更重要的是回報父母的愛。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學難點: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愛而沒想到回報;在沉默中,思索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在沉默中,孩子們懂得了接受愛的同時還要回報愛的道理。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彙報相機板書,並及時出示下列重點句子:

(1)我想去尋找藴藏在他們心靈演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道理。

(2)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

(3)像獲得赦免一樣,那一雙躲閃的目光又從四面八方慢慢地回來了。

(4)教室裏又熱鬧起來,只是與沉默前的熱鬧已經不一樣了。

(5)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用歡快、高興、得意的語調讀孩子們興奮地感受父母的愛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語氣讀孩子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興奮的語調讀孩子們回報父母的愛的自然段。

在學生探究體驗,我引導學生讀最後一個自然段,並結合自身進行現身説法,使教學進入第三個階段,教學時,我從兩個方面引導:

1.這一片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誰,老師獲得的享受是什麼?

2.王老師在今天的這節課上獲得的享受是什麼?

總結全文後,進入教學環節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課改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並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並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同時也為了強化學生知道回報父母的愛,對關心他的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設了課件“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