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各時段作品中人物及文學形象研究論文

學識都 人氣:1.57W

摘要:中國是有着千年文化底藴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當中,中國先民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成果。古代文學作品的種類繁多,類型也多種多樣,隨着時代的變遷,文學作品中對於人物的描寫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差異,因此本文將結合古代文學各個時段的作品分析人物以及文學形象。

古代文學各時段作品中人物及文學形象研究論文

關鍵詞:古代文學;人物形象;文學形象

1引言

在人類的生活當中,由於人們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和命運存在着不同,使得人們在文學表現手法上存在着差異,可能會運用不同的文學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個十分鮮活的人物形象。中國的古代文學非常具有研究的價值,通過對歷代文學作品的研究可以很好地瞭解到古代先民的文化修養,並且能夠對現在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更多借鑑。

2古代文中各個時期作品中人物以及文學形象研究

人類是生活的主角,文學作品更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因此文學作品如果離開了人物,就如同水離開了源泉,樹木離開了其根本。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創作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一箇中心,是整個文學作品的靈魂所在,在諸多的文學作品中,對於人物肖像的描繪、人物文學形象的塑造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或是由於作者個人的思想,作者不同的命運以及不同的時代背景所導致的。縱觀中國文學幾千年的歷史,由最開始的幾百字的短文,到上千字的著作,無一不重視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刻畫出來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異。中國文學作品的起源是《詩經》,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契機所在。

在《詩經.魏風》有一篇佳作名字叫做《碩鼠》,在這個小故事中,刻畫了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個是勤勞勞動的奴隸,一個是貪得無厭的大老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汝,莫我肯德。逝將去汝,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汝,莫我肯勞。逝將去汝,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文章大意是説“食我黍、食我麥、食我苗,多年來卻不肯照顧我、施恩於我,我發誓要離開這裏到那理想的國度去。”這是中國先民最早對於自由思想的嚮往,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碩鼠形象的描寫,作者將“剝削者”描繪成一個貪得無厭的大老鼠,實際上這並不是對於剝削者肖像的描寫,而更多的是對於剝削者抽象的描寫。作者對於剝削者形象的塑造是通過比喻的形式,將剝削者的性格與老鼠的特徵聯繫在一起,這樣就給讀者塑造了一個貪得無厭的剝削者形象,與此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有思想、追求幸福、努力生活奴隸形象,並通過這兩個形象的對比,讓讀者能夠產生對於剝削者的厭惡,對於奴隸的同情。

《詩經》一書最早創作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詩經》的敍事方法以及人物塑造方法,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那個時期,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多的是採取形象的比喻,或者借喻的形式來樹立人物的形象,這樣既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也能夠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加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中國先民的智慧所在。隨後伴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的人物塑造手法開始呈現多元化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願意通過某一項具體的事件或者某一個具體的對話當中來實現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通過對話或者事件的描述,來構建人物的形象。比如《晏嬰傳》中記載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嬰來到楚國希望能夠説服楚王,但是當晏嬰跋山涉水來到楚國之後,卻遭到了楚王的輕視,按照當時招待使者的禮節,有他國使者到本國來的時候,需要按照使者在他國的地位來進行招待,但是晏嬰來到楚國之後,楚懷王並沒有親自派人去接見他,甚至連城門都不打開,只留下一個狗洞,讓晏嬰自己進去,晏嬰知道楚懷王不安好意,輕視他的身高,於是晏嬰説道:出使狗國才會從狗洞進去,難道我要去見的人是狗王麼?在後面的故事當中,楚懷王對於晏嬰多方刁難,晏嬰利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不卑不亢,不懼強權,忠心的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最終贏得了尊重。作者通過對這一系列故事的描述,向讀者塑造了一個有勇有謀的愛國者形象。文章的敍事過程跌宕起伏,晏嬰與楚懷王鬥智鬥勇,最終取得了談判的機會。這是先秦文學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形象,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形象,雖然晏嬰本人的真實歷史形象在文章中不能全方位的概括,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在這個故事中向我們所塑造的晏嬰的形象,而塑造這個形象的方法,更多的是通過語言對話,通過故事情節的設置,逐步地向人們塑造出一個更加全面更加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是先秦文學的塑造人物形象過程中比較常用的一些手法。

與此同時,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僅僅會塑造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會有一些神話歷史人物,比如屈原的《洛水賦》在這首詩中,它通過利用環境的描寫,來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翩翩女神的形象,而通過對於這個女神形象的塑造,來表達自己對於生活的嚮往,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這也是先秦文學作品中表現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的寫作手法所在。歷史是處於一個不斷髮展的階段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加強對於人們的思想文化的控制,焚書坑儒讓中國損失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因此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多的是一些神鬼為主的,通過對於這些神鬼的肖像以及能力的描述來塑造其文學形象。比如在《惡鬼傳》中,就有很多對於惡鬼外表的描述,或青面獠牙、或三頭六臂,塑造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文學形象,這對於後世誌異類小説的創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鋪墊。可以説後世的一些誌異類小説更多的是以先秦文學作品作為主要的素材進行創作的。雖然這個時期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經典的文學形象,可是由於封建統治皇權的加強,人們的言論和思想自由受到了嚴重的控制,在這樣的條件下,沒有一個很好的社會政治環境來保證人們的文學創作,這個時期中國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相對蕭條的階段。隨後陳勝吳廣起義,聯合各地的奴隸開始希望推翻暴秦的統治,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以描繪戰爭為主,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會更加重視對於人物形象神話塑造。比如對於陳勝吳廣形象的塑造,在很多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諸多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陳勝吳廣的形象,更多的是以天神的形象存在的,他們能夠撒豆成兵,能夠利用黃符來呼風喚雨。再比如,很多文學作品中,對於項羽劉邦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對比較獵奇,文學作品中曾經記載過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相較於其它方面,文章更加重視對於劉邦形象的塑造,給讀者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性格剛毅的少年形象,雖然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是在後世的文學作品,甚至在現代的一些影視作品當中,都會加入一些這樣的橋段,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得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豐滿。自秦漢以後,文學作品的創作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尤其是在南北朝之後,此時的社會相對穩定,人們有更多的精力能夠從事的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在宋代,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富裕,社會文化比較繁榮,統治也相對安定,由此就湧現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在內容上不再以一些古之聖賢作為主要的形象來進行塑造,而更多的開始結合人們的生活狀態來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而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以詞為主,湧現了大量的詞人。詞雖然比較短小精悍,但是和故事小説一樣,也離不開對於人物的塑造。比如著名的詞人李清照就十分擅長對於女子形象的塑造。

在《點絳脣寂寞深閨》中“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寥寥數語,就可以讓讀者腦中出現這樣一個女子,她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坐在閨中,到處走走看看,所有的樓台都已經被依靠過了,卻沒有情緒再出去走走,也不知道那個人應該在何處?卻只望見連天的衰草和歸來時的路。這就給讀者塑造了一個十分寂寞的女子形象,在家中苦苦思盼愛人的歸來,即使望遍了所有的高樓也只看到了連天的水草,也看不到愛人的蹤跡。這種表現手法,在宋代的詞曲中經常看到,宋代的詞人更加願意使用一些象徵性的手法來表現人物形象,比如他們經常會使用梧桐葉來表示寂寞聊賴,用西窗來表達夫妻和愛的生活。這是宋代詞曲中最典型的用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這個時期人們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生活,開始更加願意將創作結合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而不願意去在去創作一些不存在的人物。隨後到了元朝,戲曲開始繁榮,戲曲也是源於生活的,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比如《孔雀東南飛》、《長恨歌》等等,這些作品開始更加貼近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更加表現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也塑造了一些十分經典的人物形象,比如《西廂記》裏面的紅娘、張生等等,都是比較典型的文學形象。通過對這些文學形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元曲中文學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源於人們的生活,因為社會的階級性導致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生活方式的差異和不同,也就導致了人們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會更加結合社會的階級矛盾來進行創作,通過對於形象的描寫來表達作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明清時期,中國的小説創作開始繁榮,如果説之前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明清時期的小説更多的是為了貼近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的,因此時期的小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貼近的,我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來的,這些小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技藝更加高超了,這四部小説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技法上已經能夠很好地結合前人的創作技法,無論是在故事的設置方面,還是在象徵性的表述方面都有着很高超的技巧,這些技巧就使得小説中塑造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經典形象。比如《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憨厚老實的沙僧,看到好吃懶做的八戒,看到神通廣大的孫悟空,這一個個經典的形象讓我們至今難以忘懷。在文章中作者對於這些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通過使用語言描寫的方式來塑造這些形象的,另外還更加重視對於這些形象外表的刻畫,這樣一來就能夠讓讀者想象出這些人物的具體形象,這對於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再比如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為我們展現出的一副宏大的歷史藍圖,在這本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畫都十分的有意思,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比如機關算盡的司馬懿、威武忠勇的關羽、温良寬厚的劉備這些都是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形象,而在《三國演義》中這些經典形象的塑造,是由歷史事件逐步推動來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這些人物形象都刻畫的十分飽滿,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典型的性格特點。縱觀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其塑造的一些經典的人物形象,這些經典的人物形象,或足智多謀、或武藝高強、或温文爾雅、或古靈精怪。在不同時期文學作品所塑造的實際形象都存在着差異和不同,這些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對於這些形象的塑造技法上,更多的也體現在這些人物形象獨特的個性上,我們在驚歎古代先賢的文學創作水平之餘,也需要能夠從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吸取更多的氧分,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鑑。

3結語

通過對於我國古代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創作我們可以發現,古代文學由於其時代背景都不同,其創作的內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也導致了古代文學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差異和不同,這些差異也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學寶庫,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對於古代文學中人物塑造的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來更好地去創作適合現代讀者審美觀點的優秀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顧玉明.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篇[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12-34.

[2]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18.

[3]蔡正楚.中國古代文學通論[M]湖南:嶽麓出版社1999: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