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觀後感範文

學識都 人氣:1.7W

《鑑史問廉》爲廣大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廉政教育課:爲官就要清廉,當官即不能貪腐,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鑑史問廉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鑑史問廉觀後感範文

鑑史問廉觀後感

近期,觀看了由中央電視臺、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政論片《鑑史問廉》,該片站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爲核心,以“清、勤、慎”爲主題,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藉助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全方位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重溫那一段段湮滅的歷史,觀看那一個個沉重的故事,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現實時代感,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作爲紀檢監察幹部應多從這些古代廉政文化裏面汲取爲政以德、禮法相依、德主刑輔、治權官吏、正心修身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古爲今用,提升監督執紀水平。

一是以史爲鑑,築牢思想防線。《鑑史問廉》藉助歷史上的真實廉政經典故事,進一步明析和梳理廉政文化基因。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魏徵、狄仁傑、包拯、鄭板橋等一大批清官廉吏曾在河南任職,留下大量廉政佳話和典故,如“周公吐哺”、“甘棠遺愛”、“羊續懸魚”、“精忠報國”等,爲歷代百姓傳頌和敬仰。片中也有如張養浩所撰《爲政忠告》、孫嘉淦所提《居官八約》等對“官德”的重視和倡導。因此,作爲共產黨員,特別是紀檢監察幹部,要以史爲鑑,時刻爲自己敲醒警鐘,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訓,從點點滴滴處嚴格要求自己,正確運用好人民賦予的手中權力。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斬釘截鐵、堅定不移;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敢於鬥爭、敢於亮劍;在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

二是敢於擔當,切實把監督執紀責任扛在肩上。該片第三集《清濁之辨》的結尾,以“五人之墓”的故事告訴人們“生死的意義很重大,即使是一個普通百姓對國家也有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作爲一個黨員領導幹部,要牢記“爲官避難平生恥”,作爲一名紀檢監察幹部,要切實把監督責任扛在肩上,敢於擔當,勇解難題,這纔是鑑史問廉下的新常態。

三是廉潔自律,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是講爲政者必須身正行直,辦事公道。這部政論片再次昭告世人: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幹部,不管地位多高、權力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不脫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因此,必須嚴於律己,以法律己,管好自己“做熱點工作但不做熱點人物”。

四是當拘小節,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說的便是東漢“懸魚太守”羊續居官清廉,拒受屬下之禮,流芳百世的故事。“小事當慎,小節當拘”。“小節不慎,大節難保”,在“小節”上疏於防範,最終只能是思想滑坡、不能自拔,直至鑄成大錯。因此,要從細小的問題入手,在小細節上管住自己,無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貪,嘴不饞,手不長,潔身自好,時時警惕,做到常棄非分之想、常懼法紀之威、常思監督之益,不給別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機,在思想作風上過得硬。

鑑史問廉觀後感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根據市級機關“5.10”思廉日活動要求和市安監局“我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主題教育活動安排,近日觀看8集紀錄片《鑑史問廉》,感想頗深。

《鑑史問廉》這部紀錄片是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它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全方位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鑑史問廉》主題鮮明,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在強勢反腐深入人心的當下,此片的問世更具現實意義。該劇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精華。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爲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該劇共8集,每集45分鐘,名稱依次爲《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

觀完以後,閉目沉思: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封建王朝的興亡更替在中國大地上反覆上演。一個王朝的鼎盛與輝煌,轉瞬之間就化爲歷史陳跡。古代廉政建設與懲貪措施曾經有效地剎住了陳腐現象,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現有賴於胸懷天下的君主勵精圖治和官員的清廉幹練。奮發有爲的君主和賢明的大臣們胼手胝足,齊心協力,開創了一個個傳誦千古的盛世。

但是,當一個王朝走向衰敗的時候,官場的貪腐總是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全面戰亂和改朝換代,盛世又被亂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來描述這一現象。在歷史上,對“人亡政息”的嘆息,體現出了古人對此的反思。

面對這種治亂循環的歷史現象,解讀歷史或許有各種答案。但是,一條始終不變的規律一再顯現,那就是“廉則興,貪則衰”。 貪腐不會導致一個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會導致這個王朝滅亡。管不住陳腐,國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陳腐,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有一種對歷史的虔誠感和敬畏感,歷史有終極審判的功能。歷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終極性審判的能力,能夠對人間是非做出公正的終極審判,使善惡最終各得其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歷史是古代中國爲官者和讀書人心中的“上帝”,是他們在一生中最爲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這樣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歷史上傳統讀書人都看重能夠刻諸青史的德行、功業和言論,因而也就在終極價值上把歷史看得高於現實,堅信歷史終將裁決現實,評品現實。《千秋之評》通過講述保存在史書中的清官和貪官的典型故事,探尋中國廉政文化背後的歷史邏輯,並探求中華文明戰勝一次次危機而不斷浴火重生的歷史文化密碼。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爲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2013年4月19日,研究我國反腐歷史,瞭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曆史上反腐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啓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建設。

鑑史問廉觀後感

近日觀看了《鑑史問廉》大型文化紀錄片,我深受教育,深受啓發。該片以中華傳統文化爲視野,以“廉”爲核心,以“清、勤、慎”爲主題,通過《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八個真實的故事,展示了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與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衆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治國如此,反腐倡廉同樣如此。縱觀紀錄片,不難發現,歷史上凡是國力比較強盛的時期,大都有一位比較開明的君主,有一幫可倚重的忠臣。如貞觀之治,有了從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徵、狄仁傑的直諫美名。康乾盛世,正因爲有了“千古一帝”愛新覺羅玄燁,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成爲各級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樣。因此,有個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講真話,人人才能參與反腐,那麼我們就擁有了無數個魏徵,無數個于成龍。當反腐成爲全民的反腐時,廉政必然就會成爲整個政府體系的廉政,想要達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難了。同樣,一個朝代的沒落,也必發端於君昏臣佞、從上而下的吏治陳腐。試想,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大環境下,政何以施、國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後人的感嘆“亡宋誰知是石頭”。對昏君佞臣,屈原選擇了投江等等。無有昏君,何來佞臣,不亡國纔是咄咄怪事!

《鑑史問廉》爲廣大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廉政教育課:爲官就要清廉,當官即不能貪腐,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看《鑑史問廉》,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無論是黨員幹部,還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幹部清正”,守住自己的節操,工作中時刻以“嚴人一等”的標準要求自己。“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爲柔,塞智爲昏。”在高壓反腐成爲新常態之時,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消除貪慾,根治“四風”問題,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加強自身修煉,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羣衆路線,爲民、務實、清廉。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務實重幹,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紮紮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增強廉潔意識,通過堅持開展示範和警示教育、崗位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設,深化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規範權力運行各項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等各項活動,使學校各項工作與時俱進,永葆廉潔正氣。廉潔奉公,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校,廉潔與清政並行。認真學習各種法律法規,維護法律的效力,依法保障廣大師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校又快又好發展。

通過觀看記錄片,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增強廉潔意識:

一是進一步加強學習思想理論,以案爲鑑,構築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牢固理想信念,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示能力。

二是廉潔自律,以身作則,遵守黨的政治紀律。要始終堅持廉潔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將反面案例與正面教育相結合,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同時,自己要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深處根絕貪圖享受、拜金主義、目無法紀等錯誤思想,不斷反省自己,防微杜漸,確保與任何違法違紀問題不沾邊。

三是加強作風建設,從細節做起。作風體現於細節,倡導樹立好就要從細節抓起。要從細小的問題入手。無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要做到心不貪,嘴不饞,手不長,潔身自好,時時警惕,不給別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機,在思想作風上過得硬,才能經得起任何考驗,永遠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鑑之於史,問己於廉,三省於身,厲行於事,而後才能立於民心。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爲人民謀利益、辦實事,爲維護社會公正、法治注入“正能量”的人,終究會被時代鐫刻、被人民銘記。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作爲校領導,要身體力行,要率先垂範,在學習廉政知識、遵守廉政紀律、執行廉政規定方面發揮帶頭作用,象焦裕祿、鄭培民、任長霞一樣忠貞愛民,一心向黨,只有這樣,才能凝聚民心,匯聚民意,才能提高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促進學校科學、和諧發展!

鑑史問廉觀後感

吏治不清,濁濁塵世;吏治一清,清平盛世。酈波教授的一句精闢總結,令人警醒與深思。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雷霆懲腐的大背景下,紀錄片《鑑史問廉》跳出被地域、時間、空間侷限的當下,以其獨有的歷史觀和厚重感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從歷史的興衰沉浮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讓人感到廉政富有的溫度和情感、活力和魅力,從而增強人們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鑑史,問廉。着重在於廉字,蘇東坡在其《六事廉爲本賦》中就有這樣的文字:“事有六者,本歸一焉,各以廉而爲首,蓋尚德以求全。”開篇宗義,便將“廉政官德”舉爲領導幹部之首要問題。透過《鑑史問廉》,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說看到的“廉”,正是漢代小小洛陽令董宣“不畏強權冒死捍衛律法”的大無畏;是唐朝狄仁傑“斷案如神、秉公執法”的清官能吏形象;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懸的“旋馬家聲”告誡子孫莫戀奢侈生活;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賦稅,屢平冤假錯案”的青天美譽;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硯歸”、“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的品行和志向;是百姓對官員的期盼,對清官的一種信仰。

清官廉吏故事感人至深,古代如此,現代更如此,早在25年前,時任福州委書記的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深受感動,揮毫寫下了“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爲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深深表達了對焦裕祿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爲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在成立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之後,“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裝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爲民衆謀福祉,當是這個時代領導幹部的最強音。因爲,我們黨是最清廉的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是的,廉則興,貪則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個八德就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DNA,它滲透到每一箇中華子女的骨髓裏面去。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辯、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從中我看到了他們身上共有的鮮明特徵:忠於職守、報國爲民、清正廉潔、懲惡揚善。心不廉則無所不取,心無防則無所不爲。廉潔自律是一項長期的思想作風建設,絕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它的效力在於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黨員幹部要始終堅持把廉潔自律作爲一種思想境界來提升,作爲一種職業操守來要求,作爲一種工作能力來培養,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利觀、地位觀和利益觀。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以史爲鑑,鑑往古今”,當深明 “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幹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爲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於民,服務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