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現代文複習策略

學識都 人氣:2.47W

09年中考語文現代文複習策略 現代文閱讀在中考語文試卷中佔很大比重,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其課程目標主要有: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閱讀中瞭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其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瞭解常用的修辭,體會其表達效果;注意從科技作品中領會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區分觀點和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與大家探討一下今年中考現代文閱讀複習要注意的問題:

中考語文現代文複習策略

一、吃透考綱,把握考點。

沒有目標的練習,就如黑暗中的長征。幫助學生吃透考綱,掌握考綱對各個知識點要求的範圍和深度。做題時,應在精讀文章的基礎上,仔細揣摩題意,明確命題的考察意圖,進而掌握各個知識點的常見考察方式,以做到答題時有的放矢。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初中語文學業考試現代文閱讀從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受和綜合理解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注意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從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下面我就現代文閱讀三種文本考試的具體要求說一下:

1、 記敘類文本(散文 小說)閱讀

(1)詞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2)文意把握:把握文章的內容 把握文章的思路。

(3)要點概括:基於理解語句、把握文意的基礎之上。歸納語句、語段、全篇文章的意思,概括中心意思。

(4)內容探究:分析文章結構,分析作者觀點。.

(5)作品感受:感受作品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品味語言,感受表達技巧,作出簡單評價。

2.說明類文本的閱讀

(1)詞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2)文意把握: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

(3)要點概括:概括中心意思。

(4)內容探究:分析文章結構,分析作者觀點,分析語言特色,探討寫作意圖,探究文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3.議論文的閱讀

(1)詞句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

(2)文意把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要點概括: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內容探究: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觀點與材料的關係,分析語言特色。

爲了便於大家更好地教給學生把握好考點,下面我就結合近三年的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稍作分類,具體題型如下:

1、詞句理解類。

(一)、根據文章內容,從“熟識、熟思、熟悉、熟透”中選擇最恰當的詞語填在第⑤段的`橫線處。(3分)(2008)

A處應填 B處應填 C處應填

(二)、聯繫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4分)(2008)

(1)匆匆的腳步像一支支箭簇,將鄉愁的箭矢精確無誤地射向故鄉的靶心。

(2)一直以來,我都把故鄉當作自己的聖母,當作靈魂的佛門。

(三)、聯繫語境,說說你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理解。(2分)(2008)

(1)我們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經領教過了。

(2)軍官回答:“因爲我們有權力。”

(四)、聯繫上下文,說說你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理解。(4分)(2007)

(1)有些人也把四合木稱爲“油柴”。

(2)其他的植物來到這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都顯出超常的生機,只有四合木竟然枯萎了!

(五)、 從文中選擇一個恰當的成語填在下面橫線上。(1分)(2006)

2、文意把握類。

(一)、這是一篇感情豐富的散文,在行文過程中,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 。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遊子在他鄉 的感受和在故鄉 的感受。(3分)(2008)

(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2008)

A.“勝人者力”是指用力量征服別人,不僅說明孔武有力,也證明是真正的強者。

B.登山者只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類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繼續使用自己的智慧來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個真正有力量的強者。

D.隨着科技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能夠征服自然。(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2分)(2007)

A.四合木主要分佈在我國,大都生長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

B.四合木存活期長,它的遺傳多樣性超過130多種長壽多年生植物的平均水平。

C.四合木是固沙效果很好的植物之一,對我國沙漠治理具有突出的意義。

D.在人們的努力下,四合木人工繁殖成功,發展前景廣闊。

(四)、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2分)(2006)

A、沒有創新、不融匯時尚、不弘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