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教學策略

學識都 人氣:3.05W

詩是以人的個體生命爲基礎要素,包括情感、想象和理性等組合成分。並被外化定型爲語言的有機系統。因此,作爲生命表現的詩歌,必然具備它的內質和外形。這也就形成了詩歌的一系列審美特徵。

初中語文現代詩歌審美教學策略

摘要:隨着新課改的深入和文學教育的不斷升溫,初中語文課本編選了不少詩歌作品。但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文體。語文教師應以美學的藝術的眼光去發現它,將之作爲審美化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對話、感悟、體驗等方式進行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策略 現代詩歌

一、挖掘現代詩歌的語言美

明代文學家蘇伯衡說:“言之精者謂之文,詩又文之精者也。”語言是詩歌的載體,詩歌首先是一種語言的藝術。現代詩歌的語言常常會突破現有的語法規範,創設出新穎別緻的表達方式。要挖掘現代詩歌的語言美,就必須引導學生領悟詩歌語言的深層含義,理解語言背後融入的作者的情懷和觀念。此外,現代詩歌語言的音樂美、理性美、新奇美都會帶給學生審美愉悅和深刻的感悟。現代詩歌的語言的跳躍性大大拓展了詩歌想象空間,有利於師生多元化的解讀。

例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可以讓學生捕捉詩歌中色彩豔麗的形容詞,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僅增添了詩歌的色彩美,而且創造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使人讀來溫婉,想來唯美。又如詩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隱喻的使用,使得這首詩意味深長,教學中,充分挖掘這些語言因素,不僅能增添詩歌語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學生的審美目光被吸引到詩歌自身語言之上,獲得真正的審美意義。總之,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對現代詩歌語言內涵的挖掘與領略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和滿足。

有些詩句,單靠學生的體驗是達不到理解的層面的,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講析”,對某些詩句的深層含義,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反覆體味、誦讀才行。如魯藜的《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中,“月光”、“陽光”、“深夜”、“黎明的音響”、“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詩人塑造了一個寧靜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後,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去體會、掂量、品味,從而感受更深一層的含意:“詩人是對於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裏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不要讓教師的'“講析”來來替代學生的閱讀感悟。現代詩歌中有很多語句看似大白話,實際上卻蘊含着深刻的含義,需要學生反覆誦讀,方能體會。

二、挖掘現代詩歌的形象美

現代詩歌的形象常常是隱喻、擬喻、和象徵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結合因此而顯得比較隱祕。所以,現代詩歌的形象有朦朧美的特徵。在教學現代詩歌時,就必須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感受詩中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在開掘現代詩歌的審美內涵時,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傾向,讓學生開拓思路,減少思維定勢的影響,對詩歌形象進行立體的、多方位的觀照和認識,從而獲得更爲豐富的審美感受。

又如,在教學艾青的《我愛着土地》時,就可以讓學生在跳躍的詩行中尋覓到“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等幾個形象,以及這些形象之間的空白點,來填充自己的理解,從而感悟到詩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三、挖掘現代詩歌的意蘊美

現代詩歌不僅爲學生的感官提供了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而且還通過形象,表達出一種更深沉、更豐厚的意蘊。黑格爾認爲,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接觸的是它直接顯現出來的外在的東西,但它的作用並不只代表它自己,而是爲了表現另外一種更爲內在的東西,即“一種灌注生氣於外在形狀的意蘊”。詩人的神奇之處,就在賦予平凡乃至殘缺精神意蘊之美,從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說,意蘊是是超越於物象之外,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學生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體味、領悟、想像,才能領悟現代詩歌的神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透過這一系列的形象,體驗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蘊,使現代詩歌因其富有深層次的意蘊而體現出更高層次的審美內涵與價值。

詩歌要在反覆的吟哦諷誦中品味出美的。新課標在“閱讀與鑑賞”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的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在“教學建議”中又指出,“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誦讀在詩歌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把握現代詩歌的節奏、語言、情感乃至更豐富、更深厚的意蘊。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入選的現代詩歌大都是優秀的抒情名篇,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色彩》、冰心的《紙船》、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舒婷的《致橡樹》等等。所以,我們要抓住誦讀來進行現代詩歌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現代詩歌的音樂美,品味現代詩歌的語言美、進而體驗現代詩歌的意蘊美。

四、挖掘現代詩歌的結構美

現代詩歌的結構常常是詩人心理結構的外在表現和直接反應,是詩歌內在意蘊的外在表現形式,有時它甚至超過了詩歌語言本身的能量,因爲形式對於情感的表達同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進行詩歌的結構分析也是審美化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余光中說:“我以爲藝術的手法有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整齊;一個是變化。詩歌的寫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齊,不然不行,當然流於刻板單調也不行。變化不能無度,整齊要有常態,這兩個座標怎麼調配是對新詩藝術的一個大考驗。新月詩整齊但不知變化,寫出來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塊詩。寫自由詩的人寫格律詩時,誤把音樂性代替詩的形式,這就是韻文化。而一旦寫自由詩就容易散文化。過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詩的一大公害。”[5]在余光中的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詩的整齊,講究詩的和諧,但也力圖在整齊中求得變化的藝術結構特徵。

以余光中的《鄉愁》爲例,這首詩在結構上就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所謂的統一,就是詩歌的段式、句式相對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對稱和諧,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體系。所謂變化,就是追逐活潑、流動和蓬勃之美。全詩共四節,每節四行,詩人既注意了詩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又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和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又有了參差之美,迴旋往復,一唱三嘆,表達出了心中對親人、對故國的無比眷戀。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結構做這深入的分析,那麼學生所獲得的審美感受一定會非常的深刻。

現代詩人艾青在其《詩論》中說:“我們的詩神是駕着純金的三輪馬車,在生活的曠野上馳騁的。”“那三個輪子,閃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樣莊嚴的隆隆聲震響着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的統一是詩歌的審美價值標準之一,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努力使學生在課堂中去體驗真善美的境界,讓現代詩歌教學成爲學生的審美體驗過程,這樣,現代詩教才能真正地實現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