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詩教學中的幾個詩美概念

學識都 人氣:1.58W

[論文關鍵詞]現代詩教學;詩美原則;觀念

關於現代詩教學中的幾個詩美概念

[論文摘要]在現代詩的教學中,應該持守以真實爲美的原則,還是必須維護美自身的獨立品格,這是長久以來現代詩的學習者與者共同感到困惑的問題。文章擬就“真”與“美”、詩與散文、唯美與“頹廢”這幾個在教學中必然要觸及的概念,談談它們的、藝術身份及來源。

關於中國新詩的詩美標準,應該持守真實原則,還是必須維護美的品格,這曾是“五四”新詩的困惑。然而,在新詩發展近一百年的今天,新詩的標準依然讓不少現代詩的教育者感到難以把握。箇中原因,除長期以來,我們的教材多傾向於遴選寫實主義作品外,教師對“真實”與“唯美”在詩中的意義、詩美的不同內質與表現形態等問題也認識不足。本文擬就“真”與“美”、詩與散文、唯美與“頹廢”這幾個教學中必然要觸及的概念,談談它們的文化、藝術身份及歷史來源。

一、關於“真”與“美”的情感糾葛

大家知道,五四新詩的困惑是雙重的。不僅西洋的詩法是我們的參照物,就連具體的語句構成,如傅斯年所說,須“直用西洋詞法”,“歐化中國語”。因而,當標誌着新詩新路的範本《嘗試集》順應新文化運動,全方位改造中國具體表現形式的總目標應運而生時,這種明白清楚的“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的詩歌方式所帶來的想像力蒼白、結構鬆散、重寫實和說理等嚴重的詩歌問題也同時生成了。這導致中國新詩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得不糾纏於“真”與“美”的情感與理論困擾,也致使中國新詩在初期尋找“白話”的歷史階段,曾錯誤地以生活的真實爲藝術之美。教學中,教師只有先弄清新詩審美貧血的特定歷史文化語境,纔有可能理解“真”與“美”的藝術標準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情感,也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爲什麼新詩在衆多可供參照的西方經驗中,對象徵主義的形式就是思想,是內容,是美,形式能使藝術“通過美的事物而達到永恆的美”的藝術觀情有獨鍾。

對許多白話新詩人而言,困擾他們的新詩藝術問題首先並不是形式規則,而是“真”與“美”的審美觀念問題由於在中國傳統審美價值的構成體系中,“美”、“善”高度統一,藝術之美始終要受到“善”的檢視新詩誕生之初就有以俞平伯爲代表的詩人認爲,好詩的標準是能深刻地使多數人向善,“真”和“真”的目的(善)就是美,是新詩的靈魂。然而,以楊振聲、周作人、梁實秋、朱自清等爲代表的另一方詩人則堅持認爲,藝術的“鵠的是美”。楊振聲甚至明確指出:文學與知識“很不必混爲一談”,知識求真,是客觀真理,詩歌是抒寫情感,是主觀想像,因而,知識以真爲旨歸,詩歌則以美爲目的,文學的真與美,“並不在以此爲知識與的器具”。在這場思想、情感的糾紛中,梁實秋的觀點也值得注意,他不乏激烈地批評所謂“向善”論,指出:藝術自有藝術的效用。我們不必以宗教意識——向善——代替美爲藝術的鵠的。道德家、宗教家、家、改造家,甚而至於家、家……很曉得怎樣使人向善,要藝術家拋棄藝術的鵠的,而從事於使人向善的事業,大可不必。以向善爲藝術的鵠的,則不但是不承認美的實現,而且是不承認藝術的存在了嘲!

新詩起步時的這段有關藝術觀念的情感糾葛,涉及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的兩個方向:社會現實的外部視角和藝術審美內省的心靈考慮。因而,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理清這個情感糾葛的時代、歷史、文化原因,否則將無法解釋爲什麼新詩大衆化運動的聲音在新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總是或隱或顯地存在。就文學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言,一個真理性的現象是,任何一門藝術,它的進步並不能仰賴大衆化的聲浪,文藝的雅俗之分就它的美學標準而言,是它進步的一個標誌。因此,教師對新詩發展動因的歷史文化考察與審美觀念辨析,有助於學生理性地認識、思考中國新詩中的理論難點。

事實上,“五四”的每一個詩人都不得不面對真與美的情感難題,因爲他們肩負了時代與民族的使命。他們和現代中國的其他文化先驅一樣,認爲文藝能夠改良社會,能夠改造人的精神,具有濃重的情感依戀。這種依戀既是近代以來整個中國思想界的精神重負,也來自“五四”文學的科學主義傾向。科學精神的本分在於求真,它排斥任何超驗思想。因而,被梁實秋視爲能夠充當“詩中最豐富的的”那種“古古怪怪的幻想神思,絕不可能堂而皇之地進入主流文學視野,這也是“五四”詩壇以“真”爲美的新詩觀的強大思想背景。然而,文藝若以求真爲惟一目的,就會遠離它自身的本質屬性。因此,楊振聲等人的藝術觀,是對這種有可能抹煞文學主體性的“唯科學”教條進行的有力抵抗。教學中之所以要深究這段紛爭,就是因爲這個爭論點影響了20世紀中國新詩一個世紀的發展路徑。回望這段文化歷程,也是在幫助學生對20世紀中國文化精神的主體傾向性進行一次梳理。中國文化的科學理性精神來自“五四”的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但中國文化的詩性思維是否有必要因確立工具理性的合法地位而被遠遠地拋棄。教學中,由新詩詩美標準應該是“真”還是“美”所引發的思考,有助於學生髮現詩美內質的民族歷史文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