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識

學識都 人氣:2.49W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有關保持心理健康的知識

心理,並不是“心”的“機理”,“心理”只是因古人誤以爲“心之官則思”而錯用,並被後人將錯就錯沿用下來的一個詞,心理實際上是腦的機能。客觀事物對人體的作用,都在大腦有所反映,並由大腦作出處理。人腦對客觀事物作用做出反映和處理的種種機能總稱爲“心理”,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意識、情感、性格、能力等等。人的心理是動物心理髮展的最高階段,是在勞動和語言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具有自覺的能動性,跟其他動物心理有着質的區別。

稍加分析不難看出:感覺、記憶雖然也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處理,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是大腦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自然形成的生理功能,人自己對此也是被動的,與人類社會實踐並無多大關聯,所以這幾項是屬於中性的,即不能用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不存在好和壞、正確與否的問題。

但是,思維、意識、情感、性格等項心理則截然不同,它們是在勞動和語言這兩項人類特有的功能滋養下孕育出來的,已經複雜化的高級心理,與人類社會實踐有着密切的關聯,珂以用社會道德標準來衡量它好或壞、正確與否。

正是思維、意識、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動與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現代科學早已證明,心理變化必然伴隨有生理變化。比如興奮、驚恐、憤怒、憂慮等都會引起血壓、心跳、內分泌等的變化。測謊儀就是根據這種必然性研製出來的。所以,不健康的心理就有損身體健康。

二、什麼是不健康的心理

筆者認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判斷。

首先可以用公認的社會道德標準來衡量。凡是國家法度和社會公德認爲是不允許、不可以、不應該、不合適的都是不健康的心理活動。比如,對法度和公德認可的人、事、物的妒忌、厭惡、憎恨、仇視等,以及企圖對此施行中傷、污衊、陷害、破壞、謀害等的種種念頭都是不健康的心理。

其次,有些心理活動雖然不違背國家法度和社會公德,但分寸掌握得不好,過了度,也就成了不健康的。比如說,人都有七情六慾,這原本是正常的,但一旦過度就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就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並從實踐中總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寶貴經驗。人們對憤怒稱之爲“大動肝火”,伍子胥一夜愁白了頭髮(肺氣達於毛髮),大喜過望之時突然猝死等等都是這方面的真實寫照。

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筆者認爲,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應該從兩方面人手。

一是樹立國家法度和社會公德所認可的正確的人生觀:有了一個好的人生觀,就會保持積極向上、豁達寬容、樂觀知足的心念;就會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就容易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是積極陶冶性格:性格的類型很多,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暴躁,有的沉穩;有的敏感,有的遲鈍等等。我國古代醫家按好動和喜靜的程度把人分爲五型:好動的太陽型、少陽型,喜靜的太陰型、少陰型,和動靜適中的陰陽和平型。古代希臘和羅馬醫生根據日常觀察和人體內四種體液(血、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各人多寡不同的假設把人分爲四型: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沉靜、動作遲緩的黏液質,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前蘇聯學者巴甫洛夫根據對動物和人的研究,提出四種基本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弱型,分別相當於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鬱質,並指出純粹的類型極少,一般都是混合類型。

按照辭書的解釋,所謂性格,是“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爲方面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個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發展和變化的”。

筆者對上述解釋的理解是:①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有先天(天賦)的成份,所以人們會有“生來剛強”、“天生懦弱”、“生性多疑”、“天性使然”等說法,把人的性格稱爲“天性”。如《史記,秦始皇五記》有“始皇爲人,天性剛戾自用”之語:②後天的人生道路、社會實踐對性格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換言之,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古有“江山好移,秉性難改”之說。“難改”,就表明是可以改的,只是難度很大而已。

性格本身不存在正確與否的問題,但人們常常會說某人的性格好,某人的性格不好之類的話。這“好”與“不好”並無明確、公認的標準,普遍約定俗成的認爲是:凡豁達、開朗、沉穩、隨和,與人容易和諧相處的性格是比較好的,反之,暴蹀易怒、勢利尖刻、陰鷙狠毒,都是人們惟恐避之不遠的性格。

性格之“難改”,難在它是自身形成的,別人幫不了忙,只有辜靠自身的努力。既然性格與健康有很大的關聯,爲了健康,自當積極陶冶性格。

古人傳給我們的長壽祕方只有四個字:“修身養性”。“修身”衷是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自身修養;“養性”就是陶冶性格,保持心理的健康,可見古人早就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筆者認爲,陶冶性格還得向古人學習:最要緊、最有效的一條就是要努力做到“清心寡慾”。

TAGS: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