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壓力該學學小孩子的智慧

學識都 人氣:1.54W

大多人的壓力如磐石一般,紋絲不動,就那麼重重壓在生活的脊樑上,渾身不舒爽。處理壓力該學學小孩子的智慧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處理壓力該學學小孩子的智慧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壓力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常有朋友跟我吐苦水,工作不如意,對象不好搞,事業沒起色,後院又起火,反正就是擡眼人生路茫茫,不知去路在何處。關於壓力管理的研究和文章越來越多,恐怕大多人的壓力仍如磐石一般,紋絲不動,就那麼重重壓在生活的脊樑上,渾身不舒爽。

美國的行爲科學家羅伯特博士最近發表的新文章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他認爲壓力至今無法治癒的緣故,可能是壓力根本就不存在。而是另一種被人們忽略已久的情緒。

壓力是種奇怪的疾病。自1936年漢斯·賽利創造了這個詞以後,人類已經治癒了小兒麻痹和肺結核,並在嚴重疾病如癌症和艾滋的治療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沒人會認爲壓力已被治癒,儘管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連明顯的緩解都沒有。

如果我們無法根治壓力的原因是:壓力根本不存在呢?

在觀察、閱讀了大量的名人訪談(若干在商業、藝術和運動領域中頗有建樹的人)後,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幾乎不說“壓力”兩個字,而是用另一個詞來代替。當人感到自己處於脅迫之下,會體驗同樣的生理症狀:呼吸短促、肌肉緊張、頸部和下背疼痛、睡眠問題、胃口改變、對慣常的愛好失去興趣、悲傷流淚等。當我們有以上體驗時,無論是其中一條還是全部都有,這代表我們的身體發出了信號:我們想要做的事已超出身體的忍耐極限。

大多數人將這些感受定義爲“壓力”,成功人士卻始終用另一個詞描述這種不適——害怕(或恐懼、擔憂)

在解釋爲什麼他們會用這樣的字眼之前,先來舉幾個例子:

“當你經營一家像這樣的機構,你起初總是擔憂的。你擔心自己會搞砸。人們都以爲領導者不會害怕,事實並非如此。每一個做事的人傍晚回家都要和同樣的恐懼鬥爭。我會不會是那個把這地方炸掉的人?”——傑克.韋爾奇,通用電氣前CEO

“一切冒險,尤其是涉足全新領域的冒險,都很嚇人。”——薩莉·萊德,宇航員

“我在演藝界工作。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能得到劇組的認可,總是陷入深深的恐懼: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我是個冒牌貨,我跟這裏毫無關係。“——喬治·克魯尼,演員

“恐懼”這個詞在成功人士的日常詞彙中究竟有多普遍?我最喜歡的例子之一是艾德·卡特莫爾那本頗有見地的管理書籍《創意公司》。你可能不認識作者,但你一定熟悉他的作品。他夢想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長篇動畫的製作,在喬治·盧卡斯和史蒂夫·喬布斯的`幫助下,他創造了皮克斯電影工作室。在卡特莫爾的書中,我計算了三個關鍵詞“壓力”、“焦慮”和“恐懼”的出現頻率。結果是:“壓力”出現1次,“焦慮”出現1次,“恐懼”出現了87次!

爲什麼成功人士更喜歡說“恐懼”,而不是“壓力”?

答案太明顯了,我居然花了幾個月才發現小孩子早已知道的事實。孩子們在感到情緒上的痛苦時,他們會說什麼?他們會非常直接地說出自己感到害怕。你聽過孩子這樣說嗎:“我有點擔憂狼人”或“那個刻薄的老師讓我壓力很大。”當然沒有!孩子們知道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無法控制的事,而恐懼可能隨時造訪。你猜他們會排着隊去看什麼電影?恐怖電影!

兒童建立起了和恐懼之間的健康關係,他們知道害怕是必須應付和克服的東西。而一旦長大成人,我們不再視它爲生活的正常組成部分,反而因它的出現感到憤怒,避之不及。

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則預料到恐懼會在進行重要事宜時出現。他們清楚這種恐懼“症狀”(我們現在稱其爲“疾病”)實際上是來自身體的禮物,提醒我們遇到了挑戰,做好準備。而如果你憤怒以對,焦慮或壓力障礙就會出現。

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人類的身體對恐懼有特定的反應,一種健康的自然反應。堅持這種反應,我們的“壓力反應”將得到安撫,創造力和靈活性也會重新回到你的身邊。這些會幫你更好地通往成功。

羅伯特博士褪去壓力的外衣,指出一切焦慮和壓力的本質都是恐懼

當我們處於兒童時期,尚可以直面恐懼,因此不會有壓力的產生。直至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我們開始對恐懼產生牴觸心理,我們希望可以掌控一切,因此對害怕的情緒感到厭惡和氣憤,這種心態導致的結果就是身體和心理的各種不適,也就是所謂的“壓力”。

很多人可能會問,知道壓力不存在,壓力是恐懼又能怎麼樣呢?然後我就沒壓力了嗎?當然不是,但你需要理解發生在你身上的是什麼,只有理解了你的情緒,你才能更溫柔地對待它,對待你自己。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而不是我扔出一堆“乾貨”,你們照做123,壓力就“叮”的消失了,這不可能。如果你對自己都這麼沒耐心,身體又怎麼會對你有耐心呢?

但你仍舊可以做一些事情,那就是儘量嘗試着理解自己的情緒,當感到壓力時,細細體味內心是否對什麼產生了恐懼而不自知。剛開始這可能很難辦到,因爲你太久沒跟自己對話了,多一點耐心,你會察覺到情緒的流動。

TAGS: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