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故居心得體會(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1.99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參觀故居心得體會(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精選6篇)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1

10月6日,我和媽媽一起去參觀了位於北京阜城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的北京魯迅博物館。通過這次參觀,我和媽媽都對魯迅博物館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北京魯迅博物館1956年落成開放的,它新中國最早建立的“人物傳記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魯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對外開放的故居。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磚牆、硃紅門窗。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着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爲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爲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北京市魯迅中學,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陳設十分簡樸。東廂房闢爲展室,魯博的展廳很大,地上一層地下一層,以時間順序記錄魯迅的一生,圖文並茂,還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寶以及仿製書房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包括魯迅先生的手稿、藏書、拓片等珍貴文物。

在展館的精品中有魯迅地質佚文手稿、《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先生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仙台醫專時的解剖學筆記等等,都是十分珍貴、難得一見的珍品。在陳列館中還展示着“三味書屋”以及魯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臥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復原模型。博物館中還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魯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過的原物。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院內有魯迅先生親手種植的白丁香,已經歷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微風拂過,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陽光之下,她們就像一個個身着素裝,頭戴面紗的少女,彷彿在動情地講述着魯迅先生生前的豐功偉績績。

提起魯迅可能大家得先從他的文章說起,魯迅一生愛好寫作他寫的文章不記其數。魯迅的精神被稱爲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無不讓後人欣賞。而最家喻戶曉就我們熟悉的有《彷徨》《吶喊》《狂人日記》等這幾部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到的,讓我們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魯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動力。從那時起魯迅這位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受我的喜愛。魯迅離開了人世已經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卻歷久彌新,說明他是成功了。魯迅揭露了封建社會和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同時也影響着我們這一代人的性格發展。他是現在人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參觀完魯迅博物館,我的情緒一下子高漲了起來,戲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爲什麼魯迅先生會被譽爲“戰士”。我想他當之無愧。這次參觀之行讓我收穫頗多。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2

小分隊先後參觀了魯迅當年生活的祖居、三味書屋、故居、百草園等與魯迅有關古宅的原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爲了魯迅筆下創作的文學作品。作爲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我國新文化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毛主席也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先生的成就不光光是在文學和社會評論,更重要的還有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如果說在戰場上你的武器是一杆槍,那麼魯迅的武器就是一支筆,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人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勇敢堅決的空前的民族戰士。

今年也是魯迅先生逝世的第**個年頭,我們在緬懷的同時,要弘揚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我們應呼籲當代青年,大學生加強對革命歷史的瞭解,增進愛國情懷,弘揚愛國精神。通過這次暑期社會時間活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我們的行列。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3

魯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魯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現已成爲重要的人文博物館,對於研究和傳播20世紀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魯迅的一生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事業竭盡心力,輾轉流離,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斷變換。魯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個:北京魯迅故居,上海魯迅故居,紹興魯迅故居,廣州魯迅故居。

爲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讓同學們瞭解紹興文化,7月23日,利用週末休假時間,同學們在**集團有限公司人事部蕭經理的帶領下,興致勃勃的去到紹興魯迅故居。

當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小分隊終於從公司到達魯迅先生的故居大門前。故居的幾個大字、魯迅先生的頭像瞬間清晰的呈現在眼前。同學們都迫不及待的找尋入口,想進入故居參觀,想看看這個文學大家的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首先進入的是故居博物館參觀,櫥窗裏陳列着魯迅先生各時間段寫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牆壁上掛滿了魯迅先生生前不同場合的照片;還有一些生動的塑像。同學們都認真的一一觀賞着博物館的物品,結束後,他們又來到了百草園,裏面極其簡單,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老樹。

但由於天氣甚是炎熱,同學們並沒有沿着預先的路線前行,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確實不虛此行,經過此次的遊覽,同學們對紹興的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對魯迅先生生前的事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4

6月2日上午,我院學生會200名幹部代表在思政部老師的帶領下,乘校車前往羅江鎮張家溝,參觀張愛萍將軍故居。來到張愛萍將軍故居,思政部主任首先跟各位同學講了這次思想實踐的重要意義,大家聽解說員詳細介紹了張愛萍將軍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艱難的革命戰爭生涯,介紹了他對偉大祖國的巨大貢獻和高尚的人生品德。

張愛萍將軍對黨忠誠,矢志不渝,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他能征善戰,政兼優,是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員。他尊重科學,勇挑重擔,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品格高尚,公正無私,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他長期擔任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始終艱苦樸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層調查研究,他總是強調節約,絕不允許鋪張浪費。

張愛萍將軍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這是我們學生幹部學習的好榜樣。他勇挑重擔,不畏艱險,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新。他能文能武,軍政兼優,博學多識,多才多藝。他具有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公道正派,善於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堅持求真務實,不務虛名,不尚空談,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工作嚴謹細緻,雷厲風行。他顧全大局,嚴於律己,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善於識才,敢於用才,勇於護才,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爲良師益友,與科學家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熱愛人民,密切聯繫羣衆,傾聽羣衆意見,體察民情,關心羣衆疾苦。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潔,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

聽完解說員的介紹後,接着我們觀看了張愛萍將軍的故居。張愛萍將軍的故居,座落在青山環抱的羅江古鎮旁,高大古樸的三合大院,全是古式木屋結構,顯得十分高雅,靜寂。院內兩棵桂花樹鬱鬱蔥蔥,景色迷人。正堂屋上方有原軍委總參謀長遲浩田親筆書寫的“達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字樣。我們緩緩步入張愛萍將軍的舊居,觀看室內陳設。正堂屋內左右側各擺放了兩把舊式木椅。左右兩間是張愛萍將軍的臥室,裏面各擺有一張舊式古樸的木牀,非常簡潔。

這座高雅古樸的三合大院舊居可以看出,張愛萍將軍就出生在這片風水寶地上,家鄉人民對他充滿着無限崇敬,無限懷念的心情。這次參觀張愛萍舊居,也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光榮傳統教育。

雖然學生會幹部只是一個小小的職務,但是卻要求我們要對全校同學和老師負責,我們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像張愛萍將軍一樣,兢兢業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怕困難,任勞任怨。在院系各部門的工作開展中,要團結同學,以集體榮譽爲重,不利用自己的職務搞特殊。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聽取廣大同學們的意見,代表廣大同學的利益,向上級反映實際情況,爲同學、爲老師辦實事。

張愛萍將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爲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我們在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征程上奮勇前進。我們今天紀念張愛萍將軍,就要學習他對共產主義事業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的堅定信念;學習他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敢於戰勝一切敵人和壓倒一切困難的革命精神;學習他以大局爲重,大公無私,爲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作爲一名學生幹部,我們更要學習他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勇於創新的優良作風。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緬懷張愛萍將軍的豐功偉績。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5

春節期間,爸爸帶我到北京遊玩,我在那裏參觀了魯迅故居。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魯迅生前曾在許多地方居住過,所以現在魯迅的故居有紹興、上海、廣州、北京等多處,我們參觀的是北京的魯迅故居,也稱爲魯迅博物館。

故居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魯迅曾在1924年至1926年在這裏住過。一進大院,先看到的是魯迅先生半身漢白玉雕像,沿着小路向西走,就到了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是一個標準的北京四合院,院子不大,北面的正房是魯迅和原配朱安、魯迅母親居住的地方。正房西邊的房間爲朱安臥室,東邊是魯迅母親的臥室,中間餐廳北面是魯迅先生的臥室兼工作室,房間很小,只有一個很窄且簡陋的木板牀,牀上鋪着草蓆,牀下有一個很大的網籃。除牀外,還有一把舊藤椅和一張木製的寫字桌,桌上有一個小鬧鐘和一盞帶玻璃罩的油燈。在這個魯迅稱之爲“老虎尾巴”的狹小空間裏,魯迅創作了《野草》、《彷徨》、《華蓋集》等大量著作。院子的南面是魯迅先生的書房兼會客室。院子中間,是80多年前先生親手栽下的兩棵白丁香,因爲天氣寒冷,丁—香樹還沒有發芽、長葉。東西廂房是放生活用品的地方。滑着院子西邊的小門繞過後邊,就是後院:院子中央,是魯迅先生親自打的井,井的四周已經圍上白色的柵欄,院子北邊還有一叢魯迅先生手植的黃刺梅。

偉人的故居非常簡樸,這令我非常感嘆。我們今天的條件比魯迅還要好,我們有什麼理南不好好學習和工作呢?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6

週末,我和媽媽懷着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敬的心情參觀了魯迅故里。我們沿着窄窄的石板路來到了位於東昌坊口西側的周家新臺門。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給人們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蹤跡。新臺門坐北朝南,青瓦粉牆。從魯迅故居臨街兩扇黑油油的石庫臺門進去,穿過小天井,是一間泥地的臺門間,是魯迅家當年用來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裏陳列着橋和檐。

從臺門斗側門進去,有一口水井,那水井裏的水多麼清澈,多麼清涼。把手一伸進井裏,你就會感到渾身十分涼爽,彷彿來到了冰涼的世界。井邊有棵小樹,像是一頂撐開的綠傘爲井遮風擋雨。

穿過長廊,就來到了桂花明堂。這裏原種着兩株茂盛的金桂,所以得名爲桂花明堂。桂花樹下有一張大圓桌,據說魯迅小時候,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經常躺在桂花樹下的桌子上乘涼,聽繼祖母給他講故事……過了桂花明堂,便來到了魯迅的臥室兼書房。裏面有鐵梨木牀、桌子椅子……

穿過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魯迅故里兩樓兩底。那兒有間會客室,魯迅常在那兒接待朋友、同學。會客室裏除了桌椅外,還陳列着一張皮躺椅,聽說是魯迅的父親在生病時用來休息的原物。除了會客廳,那兒還有他母親的臥室、夫人的臥室……

忽然,我想起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段描述:我家的後面有個很大的園子,相傳叫做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我多麼想一睹爲快,於是我漫步來到百草園。百草園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子,可魯迅卻能將一個如此普通的菜園寫成一個有着許多昆蟲和種着許多瓜類的瓜園。導遊姐姐介紹道:魯迅先生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到百草園裏嬉戲玩耍,他們還時常在這片小天地裏捉蛐蛐兒,看螞蟻搬糧食,冬天還常常在雪地裏捕鳥呢!聽了介紹,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和他的小夥伴們在此玩耍的情景,也彷彿聽到了他們的歡聲笑語。

經過百草園,我們又來到了三味書屋,這是魯迅曾經讀書過的地方。我發現魯迅書桌右下角有一個早字,覺得奇怪。後來,聽了導遊姐姐的講述才知道:原來魯迅有一次上學時因故遲到,受到了塾師的嚴厲批評,於是就悄悄地用小刀在書桌右下角刻下了這個早字,用以自勉。

我深深地佩服魯迅的這種精神。瞻仰魯迅故里,更激起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稽山常青,靜水常綠。魯迅浩然正氣,高風亮節永留人間,將激勵我們發奮學習,長大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