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銷售中的心理學》

學識都 人氣:1.52W

做過電話銷售的人可能都知道電話銷售其實就是一門心理學的社會學科,它需要我們掌握更多關於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下面這篇關於電話銷售中的心理學文章是小編特意爲大大家分享的,歡迎閱讀!

《電話銷售中的心理學》

  電話銷售中的心理學

各位從事電話銷售的朋友在與客戶對話的過程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過以下問題:

當電話溝通剛剛開始的時候,你甚至還沒有來得及介紹自己所銷售的產品,客戶便告訴你“暫時不需要,等有需要時會打電話給你”或者“現在正好很忙,馬上要開一個重要的會議”;當你試圖瞭解一些比較關鍵的背景資料時,客戶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模棱兩可地告訴你“不好意思,碰巧不是很清楚”或者“是這樣的,這件事情不是我負責”……

如果你經常遇見類似的問題,併爲此深感疑惑和苦惱,那麼在我們探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或許你應該好好地靜下心來,認真地思考一番:爲什麼客戶總是視電話銷售人員如洪水猛獸一般,唯恐避之而不及?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客戶總是想辦法“創造”出千萬種理由,巴不得馬上將電話銷售人員拒之於千里之外呢?

我們不妨做個簡單的換位思考,假設你自己現在就是一位客戶,而且又碰巧掌握着公司某些產品採購的生殺大權,於是在接下來與無數電話銷售人員交鋒的過程中,你是否會有類似的反應:

首先,你並不是每天都坐在辦公室裏等待銷售人員的電話,而是在緊張地忙於自己的工作,而一通又一通的陌生推銷電話又總是不期而至,它一次又一次地打斷了你正常的工作節奏——總是被打斷並不是一件讓人感到開心和快樂的事情。

其次,你很顯然並不是每天都需要購買產品,但是期望你每天都購買產品的推銷電話又何其之多,以自己有限的需求去應付無窮無盡的推銷電話,這已經讓你很煩惱,而更讓你煩惱的是,大多數電話銷售人員根本不理會你是否有這個需要,他們總是喋喋不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雖然這種執著的精神對於銷售人員來講是值得讚賞的,但是對於你而言,卻是完全相反的體驗。

再次,更讓你感到頭痛的是,即使你原本沒有需求,但只要接聽了較多的'銷售電話,就總會有一些電話銷售人員能在無形之中巧妙地影響到你,進而使你的購買行爲產生“扭曲”,於是就購買了一些事實上並不太需要的產品,最終付出了金錢上的慘痛代價。就好比我們有時候在生活中,會因爲某個服務員的態度非常好,爲了回報她的良好服務而買了一件並不算漂亮的衣服,有時候還會因爲這個服務員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身材,一時腦袋短路又買了一件不算得體的衣服……而事後卻總是後悔莫及。金錢上的慘痛代價會讓客戶記憶猶新,進而對於後續的銷售電話唯恐拒之而不及。

現在我們將上面的這些因素累加起來,就會發現這樣一種客觀事實:在與電話銷售人員的對話過程中,客戶感覺自己遭受了太多的煩惱和痛苦,於是爲了防止這種煩惱和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在自己身上,客戶便給自己披上了一件無形的保護外衣,就像是一堵防火牆那樣,電話銷售人員所發出的任何信息都會被這堵防火牆“反彈”回去。這也是爲什麼客戶總是習慣告訴電話銷售人員“現在很忙”、“你先發一份傳真過來看看”、“暫時不需要,等有需要的時候再和你聯繫”的真正原因所在。

這就是我們本章要討論的客戶“自我保護”心理效應。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這堵無形的防火牆障礙,並有效處理客戶的“自我保護”心理效應呢?

一、避開啓動“自我保護”的“觸發點”

《電話銷售中的心理學》機械工業出版社作者:李智賢、陳思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發現客戶的“自我保護”其實是一種下意識的慣性反應,其根源在於長期與電話銷售人員打交道的過程中,客戶所形成的一種“經驗”判斷。這種“經驗”是如此的深刻,以至於客戶只要發現是銷售電話,尤其是在電話剛剛接通的開場階段,都會本能地先拒絕了再說。

然而,要讓客戶在大腦中啓動“自我保護”這種“經驗”,是不是需要一個過程呢?

爲了方便大家理解,在這裏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到“塞翁失馬”,你是不是馬上會想到“焉知非福”?比如說到“螳螂捕蟬”,你是不是馬上會想到“黃雀在後”?比如突然“猛地一拳向你眼睛打去”,你是不是“馬上閉上眼睛”?

在上面的例子中,“塞翁失馬”、“螳螂捕蟬”、“猛地一拳向你眼睛打去”是因,我們稱之爲“觸發點”。因爲有了“觸發點”的“觸發”,才立刻“啓動”了你內心深處的記憶與經驗,纔在你頭腦產生了“焉知非福”、“黃雀在後”、“馬上閉上眼睛”這種果。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觸發點”這個因,也就不會產生“啓動經驗”這個果,比如,不提“塞翁失馬”,你就不會想到“焉知非福”;不提“螳螂捕蟬”,你就不會想到“黃雀在後”;不突然“猛地向你眼睛打去”,你就不會作出“馬上閉上眼睛”的行爲。好好想一想,對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就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之所以在電話溝通一開始的時候客戶就立刻啓動了“自我保護”這堵防火牆,其首要因素便是電話銷售人員錯誤地在客戶大腦之中輸入了一些“引發客戶自我保護的觸發點”,從而引發了客戶對於推銷電話的“痛苦回憶”,而客戶的後續反應就是儘快把你從電話裏轟出去,是這樣的嗎?

那麼,在電話溝通過程中,尤其是最讓大家頭痛的第一通陌生外呼電話的開場階段,有哪些地方是“觸發點”呢?我們不妨先看看案例1?1:

案例1:

本案例背景爲某管理諮詢公司的電話銷售人員田燕萍與一家家電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張大海的對話過程,銷售產品爲該公司的獵頭服務和高端人才培訓,具體如下:

電話銷售人員:早上好,請問您是張大海張經理嗎?

客戶:是的,我是張大海,請問哪位?

電話銷售人員:我是凱達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田燕萍,我們是一家非常專業的從事獵頭服務以及高端人才培訓的機構,請問張經理現在講電話方便嗎?

客戶:還好,有一點點忙。對了,田小姐,有什麼事情?

電話銷售人員:是這樣的,張經理。最近我們公司推出了一項針對新客戶的特別服務,就是第一次使用我們獵頭服務和專業內訓的客戶,可以享受到正常價格的八折優惠,不知道張經理覺得怎麼樣?

客戶:哦,原來是這樣。不如這樣吧,田小姐,你先發一份傳真給我看看,如果有需要我會打電話給你的,好嗎?

電話銷售人員:好的,待會我就把傳真給您發過去。順便問一下,張經理,不知道您這邊最近有什麼新的高端人才空缺嗎?同時新的一年又有什麼培訓計劃呢?我看看我們這邊有沒有可以幫到您的。

客戶:……

(接下來客戶的託詞可能大家已經司空見慣,就不浪費紙張了)案例1?1是一個相當普遍的銷售對話場景,也是現場調研中許多電話銷售人員的實際做法,當然最後的結果是立刻“觸發”了客戶的“自我保護”。於是,客戶便隨便找了個理由來拒絕電話銷售人員。

接下來我們便以案例1?1爲基礎,總結電話銷售人員在第一通陌生外呼電話開場階段,經常犯的四大錯誤“觸發點”,並給出具體的案例分析與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常見觸發點1 :問候及自我介紹就讓客戶產生了負面聯想

在案例1?1中,電話銷售人員的問候語是“早上好,請問您是張大海張經理嗎?”如果你就是那位張經理,電話都打到自己的直線上來了,還問自己“是張大海張經理嗎?”這就從側面暗示電話另外一端的人是陌生人,而所有陌生人中是推銷員的機率最大,作爲客戶應該馬上提高警惕纔對,是嗎?

因此,正確的問候應該用模糊的口吻,就好像是客戶的熟人給他打電話一樣,比如“早上好,張經理,現在接電話方便嗎?”,由於客戶此時還不知道你是誰,所以客戶最正常的反應是回答“方便”之後接着問你“哪位”。而一旦客戶回答了“方便”,就許下了一個承諾。按照後面介紹的“承諾是金”的心理效應,客戶需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從而會多一些時間給銷售人員,而且也不好意思在後面找諸如“在開會”或者“很忙,沒有時間”等拒絕託詞。

在案例1?1中,電話銷售人員的自我介紹是“我是凱達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田燕萍,我們是一家非常專業的從事獵頭服務以及高端人才培訓的機構”,這種自我介紹方式推銷的味道實在是太濃厚了,因爲“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就暗示了你們公司的真正業務,至於“我們是一家……機構?”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你打電話的目的,等於開始間接地向客戶賣產品,這會讓客戶立刻想起以前那些電話銷售人員向他強行推銷的不愉快經歷……

因此,正確的自我介紹應該是電話銷售人員審時度勢,先弄清楚自己的底牌再說,不如就簡單地自我介紹爲“我是凱達的田燕萍”,不需要將自己說得那麼詳細。由於“凱達”是個相當模糊的說法,無法讓客戶從公司名稱中產生推理想象,自然就避開了“觸發點”。

當然,如果電話銷售人員所在的企業在本行業內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採用直接自我介紹的方式也完全可行,比如像中國移動這樣的企業外呼人員,直截了當地介紹“我是中國移動的×××”。由於中國移動這樣的公司能夠帶給客戶足夠的信任,而且客戶還有可能本身就在使用中國移動的服務,這樣的自我介紹完全可行。

換言之,當企業實力不是很強時,如果能夠找一塊金字招牌背在自己身上作介紹,比如 “我們是中國人力資源協會的……”,借用國字號的招牌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或者電話銷售人員可以找一些能夠借用的過渡資源,比如“我是您的朋友周凱周總的……”等等,這樣的自我介紹方式效果自然更佳。

或許有的朋友會想:即使我作模糊的自我介紹,可是客戶仍然可能會追問我是哪家公司、做什麼產品的!對於這個問題,請看後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