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說課稿範文錦集9篇

學識都 人氣:6.14K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範文錦集9篇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1

一、分析教材:

秋風吹起,秋意漸濃,樹枝在秋風中搖擺。站在樹下的孩子看到了紛紛飄落下來的樹葉。這讓他們覺得有趣極了,追着抓樹葉,蹲下撿樹葉向室中揚樹葉,他們興奮地喊着:“樹葉落下來了。”“樹葉變黃了。”“樹葉飛起來了。”還有的說:“我的樹葉像小傘。”大自然的變化帶給幼兒發現美,感受美的機會,也爲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幼兒的生活離不開語言,幼兒的語言學習同樣也離不開生活。在生活的環境中挖掘學習內容,時語言教學的重要方式。詩歌《片片飛來像蝴蝶》體現了秋天落葉這一季節特徵。表現出了樹葉色彩,形態的變化符合幼兒認知,順應幼兒興趣。幼兒易於融入詩歌意境,樂於通過語言、表情、動作來表現詩歌內容。敢於根據句式仿編最後一句的比喻部分。在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的同時,萌發幼兒感受發現秋天景物美的興趣,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分析學情:

小班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具體情景支持下,以可看、可動的事物爲感知理解和想象的對象。活動中實物呈現課件、活動錄像的直觀展示能較好地吸引幼兒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調動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另外,引導幼兒進行動作表徵,也體現了3歲幼兒動作關於語言發展的年齡特點,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熟悉了詩歌的內容。

三、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有節奏地完整朗誦詩歌(重點)2.能通過表情、動作表現詩歌內容嘗試仿編詩歌的最後一句。(難點)3.喜歡發現和感受秋天景色的美麗。

目標的制定充分考慮了學科的特點,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準備。注重了幼兒知、情、意的結合着眼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四、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實物樹葉,詩歌課件,戶外撿落葉的錄像

五、教法,學法:

1.教法:

(1)觀察法:小班幼兒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地位。語言的可得需要直觀的材料支持,幼兒看撿樹葉活動錄像,全很專注地去聽教師的引導,也能主動地講述撿樹葉錄像。另外,邊看課件的動態畫面,邊和教師一起生動、有趣地朗誦詩歌。這樣,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達到活動的效果。

(2)提問法:提問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動機。使幼兒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得到提高。促進幼兒大膽嘗試和表現,使活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在師幼高效互動的過程中達到重點問題的解決。活動中主要採用開放式提問如:“你認爲樹葉像什麼?”幼兒的表述時多樣、能動性的。提問法的使用,能夠照顧個體差異。不同難度的問題可以滿足能力發展存在差異的幼兒的活動需求,使每名幼兒都有機會說,都能體驗語言表達和創造的喜悅。

2.學法:

(1)多種感官參與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眼看(觀看課件、錄像)、耳聽(欣賞教師朗誦、配樂)、腦想(想象樹葉的多種形態),在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重點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在欣賞詩歌時,藉助於課件優美,生動的畫面,極富感染力的配樂,以及教師富有表情的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幼兒不僅感受詩歌的韻律感,並在師幼互動中學習得有節奏朗誦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啓發幼兒創編動作表現詩歌,仿編詩歌最後一句。多感官參與活動爲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爲深刻的印象。

(2)動作體驗法:《綱要》中指出要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動作體驗法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喜歡藉助動作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學秋風吹,樹葉搖,樹葉飄來體驗詩歌意境,理解並掌握詩歌內容。幼兒只有動起來,才能真正成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從中體驗自主表現的快樂。

(3)探索仿編法:《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時構造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活動中爲幼兒創造嘗試仿編的機會,這是擴展語言經驗,提高語言運用和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幼兒不僅體驗到了語言的豐富多彩,還能感受大膽想象的樂趣。

六、活動過程:

1.出示樹葉,引導幼兒交流。

師:這是老師在公園裏撿到的落葉,你知道樹葉爲什麼會落下來嗎?樹葉時什麼顏色的?說一說樹葉像什麼?

(開放式提問自然滲透科學領域的內容,使幼兒獲得了一個初淺的知識,即秋天來到樹葉顏色變了,還會從樹上落下來,藉助實物落葉,引發幼兒在戶外的快樂體驗,使幼兒都有話可說,激發了幼兒在集體面前說話的興趣,豐富幼兒的交流內容,啓發幼兒大膽想象,積極表現。

2.視聽學結合,學習詩歌

(1)教師有表情的朗誦詩歌。

師:有什麼顏色的樹葉?樹葉落下來像什麼?

(2)邊看課件邊欣賞配樂詩歌,引導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和語言韻律的優美。

(3)看課件,師幼共同輕聲朗誦詩歌兩三遍,啓發幼兒有表情地朗誦,並讀出節奏感。

(4)隨音樂邊朗誦邊創編動作,欣賞3-4名幼兒的表演。

(多種方式的組織形式,多種手段的指導策略,由淺入深,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理解,學習詩歌從外部感知到內在體驗,幫助幼兒有效達成活動重點。)3.啓發幼兒根據詩歌內容,想出與別人不同的詩歌題目。

師:詩歌裏說了什麼?你能給詩歌取個名字嗎?

(這一環節旨在引領幼兒整體領會詩歌內涵,進一步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使幼兒在爲詩歌自主取名字的過程中,體驗語言表達的成就感。

4.結合戶外經驗,仿編詩歌最後一句。

(1)播放戶外玩樹葉的錄像,幼兒想象並自由交流。

師:小樹葉飛下來時還像什麼?

(2)引導幼兒交流仿編的詩歌,並進行完整朗誦。

(3)自由結伴,隨音樂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並進行表演。

(活動實錄,在有效的時間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的活動經驗,情境性的引導,使幼兒的學習處於一種主動呈現狀態,根據自我體驗進行的仿編活動,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將幼兒關於落葉的多種猜想編進詩歌,難度適宜,幼兒自由結伴朗誦,表演。也滿足了幼兒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的需要。)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說教材內容就是通過分析所選活動主題的內容特點,指明它在整體或主題網絡教學中的地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說清楚此次活動的內容是什麼及爲什麼要選擇這些內容。要說明教材選擇是從當時、當地幼兒羣體的需要而準備的,如果在選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甚至是幼兒園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說明,以此來發展幼兒園的本園課程。活動內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動內容應包含教材,但不侷限於教材,幼兒園裏的說教材不單指說教材內容,還包括說幼兒的情況分析、說教學目標、說活動準備。

說幼兒現狀簡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狀況,幼兒原有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情況、智力的發展情況;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兒的興趣,動機,行爲習慣,意志等發展狀況。

教育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的終點。說教育目標時要先說主題目標,再說本次活動目標,主要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綜合地表達出來,並能體現主題的教育要求,最後說確立此目標的依據。

說活動準備,包括活動前的準備(家長工作、社區協調、環境創設、資料收集、幼兒園活動等),活動中的準備(即有關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等)。活動準備是爲讓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有效地傳遞信息、指導幼兒的途徑,說教法主要說明在本次活動中將採用的教學方法和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這樣做的原因,要着重說明自己其中獨創的做法,特別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做法。

說教法就是 教師要說明“怎樣教”、“爲什麼要這樣教”的環節。

活動用什麼教學形式及方法,是集體的、分組的還是個別進行的,更要說清爲什麼用這種形式方法、教師如何指導、爲什麼要這麼指導等。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尺度也不同。

(三)說學法

說學法就是說明幼兒要“怎樣學”、“爲什麼這樣學”的環節,教師要說出教給幼兒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幼兒哪些能力。

(四)說活動過程

說活動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它反映着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 只有通過對活動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活動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說活動過程就是說明整個活動的流程,即各個活動環節的實施過程。

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要進行延伸,教師也要說出怎樣延伸活動、延伸的作用、爲什麼要延伸的依據。

展示課件時還要簡述自己設計、製作的思路和過程。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3

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飛鏢》。

一、說教材

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後,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爲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摺紙課。摺紙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及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學習兩邊對摺的技能,培養幼兒摺紙的興趣。

2、通過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感受摺紙的快樂。

3、訓練幼兒投擲的基本動作。

三、教學重難點

使幼兒掌握兩邊對摺的技能

四、說教法學法:

基於對教材和幼兒的分析,我採用啓發、示範、體驗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準備讓幼兒先觀察後操作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摺紙,在學習過程中對個別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並給予評價,從而有效的培養幼兒摺紙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分爲: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教師示範幼兒觀察——動手操作學習技法——戶外活動感受快樂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教師出示摺疊好的小飛鏢與幼兒談話激發起幼兒自己動手摺疊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通過講解和示範製作,讓幼兒掌握摺疊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第三個環節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開展看圖解折,高興玩和欣賞精美的摺紙作品兩個活動來解決這一難點。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下雪了》是小班幼兒手冊上的一個童話。一年四季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見到自然界中最美麗的雪景。喜愛潔白的小雪花是幼兒的天性。由於小班幼兒對小雪花的知識瞭解的不多,而且有很強的求知慾,渴望瞭解雪花的特徵,作爲教師必須抓住這自然景觀,培養幼兒探索精神,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因此我設計了這節《下雪了》,通過觀察、聽童話,讓幼兒充分感知雪的特徵,體驗雪的樂趣,還培養了幼兒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圖片、影象資料感受雪後美景,豐富幼兒對雪的認識。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雪的嚮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發展目標:培養和發展想像力與探索能力。

 三、學習重點:

通過童話,感知雪的特徵,體驗雪的樂趣。瞭解雪後景色的美麗及小動物們對雪的聯想,體會小朋友們喜悅的心情。

 四、教學難點:

領悟童話中的聯想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育心理學也認爲“學習者應同時開放幼兒多個多元智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爲此,本次活動,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教法:

1、“四讀”教學法

一讀:感受雪前天氣變冷,呈現畫面。

二讀:感受雪中紛紛揚揚,說出小動物們對雪的認識。

三讀:感受雪後雪大-景美-小朋友的喜悅。

四讀:激發幼兒的聯想,體會童話中的情感。

2、演示法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使幼兒對雪有形象的認識,使其發揮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兒的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學法:

根據小班幼兒注意力時間短、好奇心強、愛動的心理特徵,我設計了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中明確指出“使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充分開發幼兒的語言智能、邏輯智能、視覺智能、音樂智能等多元智能,使幼兒在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教學掛圖、照片若干,用籃子裝好泡沫削,錄音機,《雪絨花》磁帶,雪花片

 七、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活動過程,我設計了情境導入、欣賞探索、想象體驗、引入生活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先談話導入“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天氣冷嗎?”。

事先準備好“雪花”(泡沫削)放在有縫隙的籃子裏,籃子放在空調吹風出,打開空調,雪花從天而降,“小朋友們快看,天上飄落了什麼?”幼兒一定會興奮地說道下雪了。“你們喜歡下雪嗎?接着播放《雪絨花》音樂,讓幼兒回憶下雪時的情景,在柔美的音樂中輕柔飄舞,此時注意不能讓幼兒太興奮以免影響下面活動的發展,而因靜靜地帶他們在座位上飛舞輕柔地使他們安靜下來。

2、欣賞探索

首先出示《下雪了》圖片,引導幼兒欣賞圖片,幼兒對新的刺激物很感興趣,看到圖片會自由的說出看到的東西,此時我把一分鐘留給幼兒,讓他們說說自己看到的。

講童話部分,我決定運用“四讀”法有感情的講童話。

一讀:感受雪前天氣變冷,呈現畫面。幼兒看圖聽童話“哪位小朋友願意說說你看到或者你觀察到的東西”鼓勵幼兒說,引導幼兒觀察雪景。

二讀:感受雪中紛紛揚揚,說出小動物們對雪的認識。要求聽聽小動物們和小朋友們是怎麼看雪的。“都來了哪些小動物?”“聽到他們在說什麼呀?”

三讀:感受雪後雪大-景美-小朋友的喜悅。教師出示雪花片引導幼兒觀察雪花,感受雪後美景。“瞧瞧雪花什麼顏色?”“數數幾瓣”“下雪時雪花飄在臉上什麼感覺?當你伸出小手來接住雪花想看看雪花什麼樣子的時候,手上的雪花怎麼不見了?手上有什麼?“地上有厚厚的雪花時,小朋友們都去幹什麼了?”

四讀:激發幼兒的聯想,體會童話中的情感。讓幼兒感受雪的特徵,是教學重點。再引導幼兒捕捉雪景的特點,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話語說出雪中的情感感受。激發幼兒閱讀童話的興趣。

3、想像體驗

幼兒看圖,用自己的語言說童話。引導幼兒想像雪花的特點大膽的說出來,或者表演,也可創編童話。

4、引入生活

此活動可根據本活動的時間安排,時間不夠可安排在區域活動中做延伸。播放準備的各種雪景照片,哈爾冰的冰燈,霧凇,雲南玉龍雪山等照片,迅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興趣。教師充分調動其對雪花探索的積極參與性。

爲了進一步鞏固幼兒在本活動中學到的童話,我與幼兒一起看圖說童話,並在《雪絨花》音樂中結束此活動。

當然,在以後的活動中,比如美術中可以延伸對雪花的認識,做雪花布置新年的教室。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幼兒是教育活動的參與者,而非被動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選的這次教學活動來自於小班的語言教材,非常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對好玩的泡泡水也非常感興趣,《綱要》中也強調了選材即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隨着科技產品越來越多的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對於孩子們平時愛玩的泡泡水,充滿了好奇,更激發了孩子們操作於探索的慾望,因此,我選擇了這節語言活動《吹泡泡》。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即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因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具體目標。

1、嘗試體驗吹泡泡的方法。

2、願意與同伴交流吹泡泡的發現與感受。

3、製作泡泡水,並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活動的重點:交流吹泡泡的發現及製作吹泡泡的過程,整個過程也是按照這個重點爲主,通過學習吹泡泡的方法,交流吹泡泡的發現,製作泡泡水,這幾個環節來完成的。

三、說教具

1、每人一瓶泡泡水;2、洗潔精.水.吸管.瓶子;根據活動內容的需要我準備了這些教具來幫助我完成整個教學活動。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我運用了啓發提問法、引導發現法、觀察法。動手操作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爲輔,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用啓發,引導的方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的始終,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快樂中得到發現,得到知識,真正體現了玩中學、學中樂樂。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機的結合,另外,活動結構分爲興趣--遊戲--創造三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利用遊戲實驗得到發現。最後進行創造,不僅是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提高,更使孩子們愛上了這節活動課。

2、學法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法、實驗法、操作法、討論法獲得知識,因爲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爲幼兒創造了做實驗的條件,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用眼睛去觀察、去發現,並進行討論及製作,從而全身心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上。

五、說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教師:小朋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同時教師演示吹泡泡讓孩子們看,啊,好美的泡泡呀!孩子太高興,都爭搶着拍打吹出的泡泡,課堂氣氛極其活躍。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操作法,演示吹出的泡泡給孩子們看,激發了孩子們對吹泡泡的興趣。

2、幼兒嘗試吹泡泡的方法教師:孩子們泡泡好玩嗎?你們想不想吹呀,那麼我們玩遊戲”吹泡泡“吧!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工具,嘗試吹泡泡,在孩子們吹泡泡的時候教師提出問題:你吹出泡泡了嗎?你是怎麼吹的?寶寶,你吹的泡泡好大呀,是怎樣吹的?琪琪你吹的泡泡一串串的,是怎麼吹的?讓孩子們相互交流吹泡泡的方法,教師巡迴指導孩子們吹泡泡。在這裏我有意識的追加提問,喚起幼兒深入細緻的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利用”遊戲“的活動方式,讓幼兒自主探索吹泡泡的方法,以幼兒爲主,教師爲輔,增強了孩子們自主性。

3、繼續玩”吹泡泡“遊戲,引導幼兒觀察吹出的泡泡。

孩子吹泡泡的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發現泡泡的祕密?

教師:孩子你們吹的泡泡好美呀!寶寶,你吹的泡泡是大的,是小的?

琪琪你吹的泡泡是什麼顏色?

教師小結: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發現了泡泡這麼多祕密,泡泡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吹出的是大大的,有時是小小的,有的泡泡飛的好高好高,有的泡泡一下子就破了,你們說,吹泡泡是不是很有趣呀!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了引導提問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在吹泡泡的遊戲中自主觀察泡泡的變化,摒棄以往教學中教師急於把答案告訴幼兒而忽略以幼兒爲主的現象。

六、設計亮點:重視幼兒語言活動的過程

在本次活動中,我把幼兒作爲主體,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多項發言機會,讓幼兒自己說,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自己去看,自己去玩,去探索,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及求知慾望,也可以說整節課我和幼兒都在說,都在觀察,都在發現。

總之,在整個活動中,我追求快樂、科學、寬鬆的活動氣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樂。

我的說課結束了,希望大家能提出寶貴的意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力求精益求精,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6

一、設計意圖。

現在的小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比較多,小孩子獨立動手的機會相對不多。同時小班幼兒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社會經驗缺乏。因此當幼兒遇到各種各樣困難時,他們不知如何去解決,有的甚至用哭來表示。

在我們班我經常會發現,有的小朋友在吃點心時會遇到剝不開食品包裝的情況,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針對此現象,我設計了《狗寶寶的生日》這一活動。

通過情景表演,創設問題;討論分析,解決問題;自己動手,初步體驗;遊戲比賽,體驗昇華四個環節,讓幼兒在寬鬆的遊戲氛圍中,激發孩子們獨立動手解決困難的慾望,在不斷地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

二、活動目標。

社會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教師要有意識的創設環境影響,去感染幼兒,激發幼兒,從中獲得情感上的體驗。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指定一下2個目標:

1、知道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着自己想辦法解決。(認知目標)

2、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情感目標)

三、重點與難點。

1、重點: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着自己想辦法解決。

2、難點: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3、重點解決:通過情景表演和圖示的方法,讓孩子們更加直觀的瞭解到,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着自己想辦法解決。

4、難點突破:教師有意識的提供由易到難的操作,以及鼓勵的語言,激發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讓幼兒通過自身不斷地嘗試,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的達成以上目標我做出了以下準備。

1、幼兒準備:每人一個橘子、每人一份含有各種包裝的糖果、碟子人手一份。

2、教師準備:“生日歌”音樂、圖示卡、狗寶寶頭飾一個、情景表演的小朋友。

五、活動流程:

1、情景表演,創設問題。

2、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3、自己動手,初步體驗。

4、遊戲比賽,體驗昇華。

(1)情景表演,創設問題。

以小狗過生日爲情境,創設小狗遇到剝不開幫幫糖這一情節衝突。讓幼兒進行思考鋪下伏筆

(2)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通過提問、交流、圖示等方式,讓幼兒初步瞭解到,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着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讓幼兒嘗試着去幫助小狗,在解決問題中,不僅使小狗認識到而且使孩子們也認識到,遇到困難要學着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3)自己動手,初步體驗。

綱要中指出要爲每個幼兒提供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曾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提供幼兒熟悉的桔子作爲操作對象,通過幼兒獨立剝桔子,讓幼兒體驗自己很棒。教師並給予獨立完成剝橘子的孩子以鼓勵。爲下面有難度的操作活動,提供一定的幫助。

(4)遊戲比賽,體驗昇華。

以比賽的形式進行,更具挑戰性,更加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巧克力,看誰先吃到。讓幼兒在既可以玩又可以吃的寬鬆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學習剝巧克力,從而進一步體驗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後的成功與快樂。接着以組爲單位,提供難度更大的不同包裝的糖,讓幼兒進行剝糖比賽,使活動推向高潮。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於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牆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於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遊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爲“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

1、感知特性

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瞭解,爲後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2、探索比較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並願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鑑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

3、拓展經驗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奇妙的聲音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到處充滿着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比如拿個勺子敲敲會發出噹噹的聲音,用鈴鼓碰碰會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大班孩子們喜歡這些聲音,樂意表現這些聲音,他們有了辯聽、探索各種各樣聲音的能力,本次學習活動“奇妙的聲音”就是想在幼兒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給孩子們有個提升,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主動地探索自然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激發幼兒探索的能力。

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能辨別生活中常見物體發出的聲音。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感知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知道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2、感知聲音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的,豐富幼兒對聲音的感性認識。

3、對生活中各種現象有探索興趣。

爲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帶。(鈴鼓的聲音、翻書的聲音、筷子的聲音、小碗的聲音等等)

2、提供了多種物品,讓幼兒探索。如:打擊樂器、書、紙、積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在幼兒尋求聲音的操作活動中,運用觀察指導法,對他們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困難予以幫助指導,完成活動目標。

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有兩次的操作過程;一次是讓幼兒自由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通過物體的碰撞、震動感知。第二次是通過各種方法模仿聲音,感知聲音的樂趣。

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這個方法貫穿在幼兒操作活動的始終。

四、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猜一猜,聽一聽。(指導語:你聽見了什麼聲音?)

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幼兒猜猜發出的是什麼聲音,這時老師不作迴應。

二、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聲音的形成(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剛纔猜測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1、剛纔你猜對了幾種聲音?(操作後回答)

2、你用什麼東西發出了怎樣的聲音?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結:許多東西都可以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聲音,再次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

1、誰有辦法讓各種東西都發出聲音來?(幼兒隨意走動,尋找並製造聲音,然後說出自己的做法。)

2、聲音是怎麼來的呢?(動,振動,)

小結:物體間相互碰撞、振動產生了聲音。

三、配音遊戲活動,感受樂趣。

遊戲可以這樣玩

1、播放不同的聲音,幼兒辨聽並模仿這種聲音。(鳥叫、風聲、馬蹄聲)

2、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手、腳和口發出聲音(跺腳、拍腿表示馬蹄聲)。

3、用準備的材料發出聲音(搖動紙張等模仿風聲;搖塑料袋模仿下雨等。)。這一環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慾望,讓他們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活動推向高潮。

延伸活動:活動結束給幼兒再次提出懸念:辨別噪音和美妙的聲音。讓幼兒到生活中去傾聽尋找,給此活動留下更多的回味。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認知活動---1和許多

說活動教材

認識“l”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比較適合於3歲左右的孩子。根據他們年齡小、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只學習“1”和“許多”相對低年齡段孩子而言較抽象和枯燥。但伴隨着遊戲活動,就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和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

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了“小兔採蘑菇”作爲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他們初步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所涉及的動物形象“小白兔”,孩子們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動簡單。比較形象直觀,滿足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性,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淺的數概念。

說活動日標

1.活動目標

在生活中孩子們也會常常接觸到“1”和“許多”等這樣的數現象,但對這些數現象模糊不清,不能很準確地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爲了幫助孩子能夠進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2)培養幼兒對數活動的興趣,並學習用語言進行表達。

2.活動重點:在遊戲中讓幼兒認識“l”和“許多”。

3.活動難點:感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分析】本次活動重、難點體現一個“認識”和“感知”的問題,所以把認識“l”和“許多”作爲整個活動的重點,通過讓幼兒根據兔媽媽所給的任務進行認識“l”和“許多”的關係。活動的難點定位在感知“l”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因爲在教育幼兒學習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感知,體現了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過程,這樣才具有一定的遞進性,讓幼兒知道1個1個和起來就是許多個,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增強了幼兒的數概念。“l”是自然的單位,“許多”是含有兩個以上元素的集合,它們之間有一個量的區別。在目標中還強調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l”和“許多”兩個量.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發展要求,也促使幼兒在表達過程中理解“l”和“許多”兩個方面的意義。

說活動準備

1.前期準備:瞭解幼兒的喜好。

2.活動材料準備

(1)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籃子及蘑菇若干。

(2)合適的活動場地,爲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3)場地佈置如圖:(×表示小兔出發的位置)

說活動延伸

1.活動一:區域活動中提供各種水果的圖片,請幼兒說一說哪種水果是1個,哪種水果是許多個。(教師根據需要可更換圖片的內容)

2.活動二:區域活動中提供小卡片。聽指令找出相應數量的實物卡片:請你找出是l(許多)個物體的卡片。

3.活動三:找找自己身上什麼東西是l,什麼東西是許多,並告訴同伴和老師。 4.活動四:教師帶領幼兒找找教室和室外的物體,什麼是1,什麼是許多。請幼兒回家找找家裏的什麼東西是1個,什麼東西是許多個。

【分析】 起到加強鞏固作用,讓幼兒通過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l”和“許多”,加強理解“l”和“許多”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從中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力。

說活動特色

1.活動情景遊戲化。活動中,老師能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方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有趣的遊戲中體驗並感知了“1”和“許多”,引起幼兒對數的好奇和探索興趣。

2.活動內容整合性。在活動過程中以小兔採蘑菇爲主題,融人認知(“l”和“許多”)、語言(我拿了……;我採了……)、社會(伯伯借籃子給小兔們,突出關愛)、健康(下蹲、跳等基本動作)等方面。

3.活動自主性。教師以兔媽媽的形象帶領幼兒參與活動,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線。活動中沒有強硬的規定,創設較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幼兒輕鬆地學習本領。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科學活動-會跳舞的罐寶寶

說課內容

一、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年齡普遍在3―4歲左右,思維呈現出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由於小手肌肉組織發育還不夠完善,因此,活動性較弱。利用幼兒對周圍的聲音感到新鮮好玩的現象,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聽覺、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二、說教材

1.本活動的目標是啓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活動過程有趣、形象,利用擬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

3.分組活動、綜合活動使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而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展,獲得成就感。

三、說教法

1.操作法:爲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我採用了操作法,在適當的要求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與觀察力,體會探究的樂趣。

2.遊戲法:“遊戲”是低齡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教師在遊戲中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興致勃勃,從而寓教寓樂。

活動準備:前期知識經驗的準備──幼兒會聽一些獨特的聲音。教具遊戲的準備──沙子、小石子、小鐵片、黃豆、卡通空八寶粥罐若干;舞曲音樂。幼兒活動準備──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四、說學法

1.通過可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大膽放手操作,以此體會操作的快樂。

2.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讓幼兒去探索,從而發展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

五、說教學程序

首先,通過認識新朋友──漂亮可愛的罐寶寶,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其次,通過操作活動“喂寶寶”嘗試自己製作響罐。這樣的設計,幼兒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使每位幼兒都有了動手機會和表現,在猜想活動中,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測、去思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最後,在戶外活動中,深化主題,愉快的結束活動,使幼兒意猶未盡的渴望再次的活動。

活動內容

活動目的: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使幼兒對聲音產生探究的慾望。

2.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發展觀察力、注意力以及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活動重點: 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將相同聲音的響罐配對。

活動準備:

1.裝飾成各種卡通娃娃的空八寶粥罐子、盤裝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等若干。

2.按人數將幼兒分成3―4組。

3.錄音機、舞曲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觀教具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出示罐寶寶──介紹給幼兒的新朋友。

2.出示並認識罐寶寶的“食物”──沙子、黃豆、小石子、小鐵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動引發幼兒探究。

1.喂一喂──指導幼兒隨意給每個罐寶寶喂一樣食物並提醒幼兒蓋嚴蓋子。

2.跳一跳──引導幼兒上下左右搖一搖罐寶寶,讓他們自由地跳起來。

3.找一找──啓發幼兒相互猜測罐寶寶吃的是什麼,並將相同聲音的罐寶寶配對成舞伴,在舞曲中快樂地舞蹈。(幼兒亦可共同跳舞)

三、結束部分:幫罐寶寶到戶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動:將幼兒製作的罐寶寶擺放到“科學操作區”,讓幼兒自由擺弄、玩耍。

四、活動後的反思:在教學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操作──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在活動中,孩子在製作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聽覺。他們特別喜歡玩遊戲,因爲在遊戲中可以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孩子,我採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的形式,並在日常生活中給他們提供機會,讓能力弱的孩子不會爲此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新觀點新發現,我總是鼓勵和尊重幼兒的觀點,並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兒認爲罐寶寶吃飽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並引導幼兒聽一聽罐寶寶肚裏的水聲,拓展了幼兒的視野與經驗。

這次活動的不足是:師幼互動少了一些,在活動中可以在遊戲中穿插一些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太陽和月亮

說活動教材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交往日益頻繁。它要求社會成員有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能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能夠適應語言傳遞技術現代化的要求,以迎接人機對話時代的到來。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說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顯得尤爲重要。

我們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時常會注意培養幼兒的語言想像力和創造力,根據提供的語言領域目標,我選擇了詩歌欣賞。對於小班幼兒而言,詩歌欣賞還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選了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天性的素材《太陽和月亮》,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詩歌生動、有趣味性。

《太陽和月亮》這首詩歌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精練,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朗讀和記憶,它的文學形式易被低幼兒童所接受。我想,一個好的幼兒詩歌,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語言,啓迪智力,而且還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薰陶。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說活動日標

1.活動目標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要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目標應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具體如下:

(1)引導幼兒感知詩歌的意境,並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幼兒對學習詩歌的興趣。

(2)啓發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

(3)萌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分析】 從目標來分析,目標(1)滲透了認知和情感內容,這是整個活動的主心骨,重在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對詩歌欣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作用。目標(2)是能力目標,這裏突出的主要是再創造的思想,重在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開發想像力。目標(3)是情感目標,在學習詩歌的基礎上,萌發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的重難點,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具體要求,這是相輔相成的。此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分別如下:

2.活動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幼兒欣賞詩歌的興趣。

3.活動難點: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 根據提供的目標發展幼兒的想像力,所以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創編詩歌,是發展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活動中利用圖片、音樂和有趣的遊戲開發幼兒的大腦思維,促進幼兒拓展詞彙.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部分。

說活動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前,幼兒已有白天和黑夜這個概念,爲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作了鋪墊。另外,幼兒有欣賞詩歌的經驗,利用晨間入園或是中午休息時間等播放優美的兒童詩歌供幼兒欣賞。

2.教具、學具的準備

(1)多媒體課件:爲了讓幼兒更專注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融入到詩歌優美的意境中去。

(2)音樂:播放抒情柔美的音樂與詩歌整合起來。

(3)頭飾:小鳥、小樹、小花、小草等。

(4)大小圖片若干張:爲創編詩歌作準備。

3.心理的準備:利用春天這個美麗的季節,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散步途中感受周圍事物的變化。發展幼兒的語言,使幼兒在心理上有感應。

說活動過程

活動環節

1、以欣賞課件前半部分的形式引入課題。

(1)聽錄音,錄音裏有些什麼聲音?

(2)配樂、欣賞課件,學習詩歌第一段。提問:太陽出來了,誰醒來了?白天怎麼樣?

(3)學習朗誦第一段詩歌。

目的:利用課件感受白天真熱鬧,學習詩歌第一段。

2、以欣賞課件後半部分深入課題

(1)聽音樂。

提問:聽了這段音樂你們想幹什麼?夜晚天空中誰出來了?白天小鳥醒來了,夜晚小鳥怎麼樣了?

(2)夜晚怎麼樣?

(3)配樂欣賞課件,學習詩歌第二段。

目的`:利用課件感受夜晚靜悄悄,學習詩歌第二段。通過對比式的提問,鞏固白天和黑夜這個概念。

3、完整的欣賞詩歌:《太陽和月亮》。

(1)提問:白天誰出來了,怎麼樣?

晚上誰出來了,怎麼樣?

(2)幼兒和教師共同朗誦詩歌一遍。

(3)分組朗誦一遍。

目的:採用隱射式的提問讓生活更加有趣、生動,幼兒的答案對完整學習詩歌有直接的幫助作用。

4、以創編詩歌和表演詩歌的方式昇華課題。

(1)太陽有許多好朋友,小鳥、小樹,小朋友醒來了,還會有誰醒來?(邊創編邊在“白天”、“黑夜”的周圍貼上圖片)

(2)晚上,這些醒來的它們怎麼樣了?

(3)幼兒分組進行情境表演詩歌內容。

目的:學習創編詩歌,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

採用貼圖片的方式,目的在於爲創編詩歌留有影子和空間。

活動延伸

(1)聽着音樂讓幼兒與太陽、月亮一起玩。

(2)呀!又是一天,太陽出來了,小朋友醒來了,鍛鍊身體去了!(放熱鬧的音樂)

目的:組織幼兒遊戲,圍繞太陽和月亮的主題,擴展幼兒的知識面。

說活動設計特色

1.創設豐富、多元的語言環境氛圍。幼兒的智力是多元的,語言也是如此。那麼,爲幼兒創設語言環境也應當提供各種得以表現的機會和條件。而幼兒的語言發展和創新的意識更處於萌芽期,因此,本次語言活動中融入了很多音樂元素,使得活動開展得很唯美,符合詩歌教學本身的需要。

2.環節設計始終體現了“趣味”。根據《綱要》的精神和語言領域的目標.本次活動的設計思想始終圍繞着一個“趣”字。因爲那是孩子的天性,教育應該無時無刻爲孩子服務,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鮮豔的畫面色彩,生動有趣的形象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通過情境表演、教師針對性的提問讓幼兒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3.活動形式凸顯遊戲性。在本次活動中,各個環節採用了遊戲法、欣賞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學,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同時,也將爲活動獲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提高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基礎,它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爲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秋天的水果

今天選擇說課的主題內容爲《天氣涼了》。我的教育對象是小班小朋友。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要着重於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並儘量與他們自身有着較強體驗的日常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因此,爲小班安排的活動內容更需易貼近幼兒的生活。我在“天氣涼了”這個大主題的背景下,選擇了“秋天的水果”這個小主題。

大家都知道,秋天是各種水果收穫的季節,秋天的水果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不僅有不同的名稱,還有形狀的不同,顏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對於小班的幼兒,他們的認識是具體的,只能根據外部的特徵來區別事物,水果中的不同最直觀的是外形,幼兒對此已有了一定的經驗認識,但水果中除了外部的不同,它的內部也藏有許多的教育契機。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養成愛動手動腦的習慣。

2、能運用多種感觀感知蘋果、桔子的特徵。

3、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流程:

第一環節:觀察蘋果、桔子。

第二環節:遊戲“摸水果”。(鞏固對蘋果、桔子的認識。)

第三環節:品嚐蘋果、桔子。

第一環節,“觀察蘋果、桔子”。

小班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在整節課的開始部分,我就充分利用孩子的這段有意注意時間,讓幼兒觀察蘋果與桔子有那些方面的不同,這是整個活動的重要環節。我要鼓勵幼兒去觀察,去發現這兩樣水果的不同,並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開始時,教師與幼兒圍坐在大桌子旁,告訴幼兒:秋天到了,水果豐收了。這裏都有哪些水果呢?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讓幼兒找一找蘋果與桔子的不同,告訴老師你是怎麼找到的?蘋果是圓形的,桔子也是圓圓的;蘋果是紅色的,桔子是黃色的。

小班小朋友他們最初表達的一定是他們直觀看到情形,多數以單詞的表達形式出現,如圓圓的,紅紅的,等等。這是老師的作用除了幫助孩子表達清楚,還可以通過順口溜的形式,把形狀與孩子生活中某些相似的東西聯繫起來,如:“蘋果蘋果紅紅的,桔子桔子黃黃的”等等。同時,爲了讓幼兒進一步觀察蘋果與桔子的不同,可以用刀子將蘋果和桔子切開後進行比較。

第二環節爲遊戲“摸水果”。小班的孩子們好動、好玩,對學習的認識很大的程度依賴於行動。“摸水果”的遊戲,就能滿足孩子們好動的天性,在遊戲中讓幼兒體驗學習的快樂。此環節,我將水果裝於一只布袋中,讓幼兒矇住眼睛後伸進一隻手進行摸索,並回答摸到了什麼水果,然後拿出來進行驗證,看回答得是否正確。

這一環節的重點是強調營造一個愉快、歡樂、無拘無束的遊戲氣氛,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遊戲的快樂,讓孩子們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

第三環節爲“品嚐蘋果、桔子”。經過以上一段時間對蘋果與桔子進行比較,幼兒的神情應得到一定的放鬆,這時讓幼兒品嚐蘋果與桔子,比較一下它們的味道有什麼不同,如“蘋果是甜甜的,還有點酸酸的;桔子不僅甜甜的,而且水份還多多的。”

整個活動是圍繞着水果展開的,以充分展現孩子們自主的表達,並在愉快、輕鬆的遊戲中學習、感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又能激發幼兒喜愛吃水果的興趣。在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幼兒是主體。我會關注每一個孩子在活動中的情況,並幫助膽小的孩子能大膽地去遊戲,去表現;也要保護敢說敢做的孩子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並給予肯定;還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不同能力層次的孩子得到發展,其次,活動結束時還要鼓勵幼兒們多吃水果,這樣才能使我們孩子們的身體長得棒棒的。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8

一.說活動教材

本活動選自省編教材小班上學期活動《我的小手和小腳》.我班幼兒剛剛入園兩個月,年齡大多爲三歲左右,通過之前活動幼兒已認識了小手和小腳,也初步知道怎樣保護小手和小腳.爲了幼兒能更加協調靈活的運用小手和小腳做遊戲,並在遊戲中獲得快樂,在選材時,我參照《教育教學活動計劃安排建議表》, 根據我班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現有發展水平,結合《綱要》中 “在探索中求知,在活動中發展.” 的要求,我設計了小手小腳動起來的遊戲活動。

本活動的重點爲喜歡玩有關小手和小腳的遊戲,通過遊戲體驗快樂. 難點爲運用小手和小腳協調靈活的做遊戲.

二.說活動目標

遊戲是幼兒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又是兒童的一種創造性活動.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現有發展水平,特制訂活動的目標爲:

1.情感目標:喜歡玩有關小手和小腳的遊戲,在遊戲中體驗快樂.

2.認知能力目標:運用小手和小腳協調靈活的做遊戲.

上述目標的設定我考慮到了三歲幼兒情緒特點和認知水平,以遊戲激發幼兒愉快的情緒體驗,並賦予一定的認知任務,將愉快、學習、能力獲得融爲一體,使幼兒在生活、遊戲中習得知識和技能。

三.說活動準備:

環境是產生互動的容器,具有教育性價值,由幼兒自主控制活動是遊戲的最內在本質.“活動準備”本身也是教育過程,環境創設、遊戲所需材料、知識基礎都應該成爲教師活動之前的必修課,爲達到目標,完成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環境創設:開放益智區,提供手勢圖片.開放戶外操作區,提供按摩球.皮球等。

2、物質準備:音樂.錄音機.照相機. 電腦. 實物投影儀. 顏料。

3、知識準備: 幼兒已認識了小手和小腳.初步知道怎樣保護小手和小腳。

四. 說教法學法

艾裏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本活動中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示範法,引導發現法等教學方法, 運用了遊戲,自主探究等學法,讓幼兒體驗在玩中學的快樂。教師應做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幫助者。

五. 說活動過程

本活動爲了達到上述活動目標,設計了四個環節:

1.用小手小腳律動,導入活動。

2.幼兒分組活動,教師適時指導。

3.展示活動照片,體驗分享樂趣。

4.活動擴展,手腳印畫。

1. 小手小腳律動,導入活動:

我是這樣說的:”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活動活動自己的小手小腳!”(放音樂演示) 這個律動能鍛鍊幼兒手腳的協調靈活性,音樂節奏感很強,幼兒很喜歡做,所以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

2. 幼兒分組活動,教師適時指導:

這一環節我是這樣提問的:“小朋友都有一雙靈巧的手和一對靈活的腳,我們一起用小手和小腳做遊戲好嗎?”“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好玩的手指遊戲和小腳遊戲,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遊戲。” 幼兒分成兩組進行活動,兩名教師分組教學。

我指導益智區幼兒手指遊戲,幼兒通過提供的手勢圖片自主的進行模仿操作,對能力差的幼兒適時的進行指導,並用有趣的語言鼓勵幼兒,如:"寶寶的小手真靈巧,變成了小螃蟹!"當幼兒模仿操作結束時,我以<<我的小烏龜>>的手指兒歌吸引幼兒的注意(示範),幼兒很喜歡這個手指遊戲,小手都跟着我動起來,其中的響聲詞'嘣'幼兒很喜歡模仿,小手也隨着兒歌內容一伸一縮動了起來。

另一名教師指導戶外操作區幼兒遊戲,幼兒光小腳丫走觸覺道,玩皮球,用觸覺球互相按摩小手小腳。

《綱要》中倡導幼兒自主的學習,提倡預設課程和生成課程的有機結合。我充分考慮了這一點,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的形式.其中的手指遊戲我的小烏龜是已預設的課程,玩皮球遊戲幼兒會生成很多種玩法,我所提供的觸覺道可以走也可以爬.幼兒遊戲時我用照相機記錄了他們活動時的精彩瞬間。

3. 展示活動照片,體驗分享樂趣:

這個環節用電腦展覽活動照片,當幼兒看到自己或同伴時很興奮,滔滔不絕的介紹着自己在做什麼,大家在分享中得到了快樂的情緒體驗.這時候音樂響起,幼兒與我跳起舞來 (放音樂演示), 幼兒的情感在舞蹈中再次得到釋放.活動達到高潮。

4. 活動擴展,小手印畫:

激發興趣需要貫穿於活動的始終,在活動的結束階段要把幼兒的興趣延展到對新活動的需求和期待,我手塗顏料在實物投影儀上印出一個小腳印來,幼兒看到小手還可以印畫,好奇心和求知慾再次被激發,爲生成下一次活動做好了準備。

六. 說教學效果

幼兒園教育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其根本目的是通過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來帶動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本活動完成了教育目標,內容適合我班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現有發展水平。手勢圖片的提供及手指遊戲《我的小烏龜》,讓幼兒小手動起來,促進了手的協調靈活性。觸覺道的提供讓幼兒的小腳動起來,使幼兒大動作得到發展。按摩球讓幼兒初步體驗了合作的樂趣,皮球的玩法多種多樣,幼兒盡情的變換,小手小腳都動了起來。活動中運用的音樂元素,給幼兒藝術表現提供了機會,使幼兒的情感得到釋放。本活動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性及各領域的相互滲透,教學形式充分尊重了幼兒,真正做到了角色轉換,通過照相機記錄的形式幼兒分享了小手和小腳的遊戲經驗,發展了幼兒的思維。小手印畫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爲生成下一個有趣的活動做好了準備。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在自主探索中不僅感受到了快樂,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活動中的不足: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美感還需加強。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9

一、背景分析:

《好餓的小蛇》故事內容簡單,畫面形象有趣。故事中很多擬聲詞“啊嗚”、“咕嘟”的反覆出現,使故事充滿了趣味性,小蛇滑稽、貪吃的模樣深深吸引着孩子,適合小班孩子的模仿與表演。整個教學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教師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餓、貪吃”的特點,引導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體驗小蛇的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與好玩,並支持幼兒用簡短的詞語、短句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測與想象,強調發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帶給孩子們的童真與童趣,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終體驗到趣味閱讀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學說句式:好餓的小蛇,扭來扭曲在散步。

2、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發散性語句創編活動。

3、感受故事的幽默與滑稽,體驗語言遊戲活動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圍裙一條,圖片(小蛇、蘋果、香蕉、葡萄、蘋果樹),襪子人手一隻,蔬菜園情景佈局,蔬菜等教具若干。

四、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故事的幽默詼諧。

2、難點:創編故事。

五、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學習句式。

首先我準備了裝飾成草地的圍裙,穿在身上,孩子們都很好奇,老師這是要幹什麼呀!興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接着我從口袋裏拿出小蛇,很自然的引出了故事。

(插入圖片)配合着ppt一邊做動作使幼兒更好的理解故事。我是這樣做的(插入視頻)故事的最後一張圖片是:小蛇吃了蘋果的猜測,對於本次活動起到直接影響,對後面的各種水果的猜測會起到引領與借鑑的作用,所以我有目的的讓孩子多觀察一下畫面,包括語言上的提示:這是一種什麼水果呢?什麼水果是圓圓的,有柄的?什麼水果吃起來甜甜的、脆脆的?

孩子很順利地猜出蘋果以後,教師馬上揭曉答案,給予孩子猜測成功的肯定與表揚,激勵其他孩子猜測的積極性,然後把吞了蘋果的小蛇親熱地稱呼爲:蘋果蛇,爲後面關於小蛇其他有趣稱呼做好鋪墊。

(二)鞏固句式,複述故事。

在幼兒已經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基礎上,以具有遞進性三個問題:

1、這是一條什麼樣的小蛇?

2、小蛇在幹嘛?

3、它發現了什麼?

使幼兒鞏固: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的句式。並回憶故事內容,簡單複述故事中的詞語,句子。緊接着我把襪子套在手上,從身後慢慢拿出,運用襪子小蛇配合動作按順序引導幼兒複述故事。

(插入圖片)在再一次和幼兒講述故事的時候,孩子對於小蛇吞嚥小樹這樣一種大膽的行爲,覺得特別有趣。而且,關於“小樹好不好吃”的討論,讓孩子對於小蛇的“調皮與淘氣”的記憶再次變得印象深刻起來,孩子快樂地隨這我的的語言引導與動作提示,一起模仿表演小蛇吞嚥小樹的動作,然後打着飽嗝、撫摩肚皮幫助消化、最後快樂滿意地睡覺……孩子在這一系列的模仿表演中,不僅理解到故事中小蛇的滑稽與貪吃,也爲後面的完整欣賞故事、理解故事風格特點做好充足的準備。

(三)發散性語句創編活動。

第三個環節是故事的創編活動,我創設蔬菜園的情景,投放很多好吃的蔬菜水果,“這條襪子小蛇真有趣,你們也來變成小蛇吧”當每個小朋友的手上都戴上了襪子以後,很自然的每個小朋友都融入了自己是小蛇的角色。(插入視頻)四、結束部分棒棒糖變成了小蛇,到超市裏去,會變成什麼蛇呢?在幼兒想的過程中,自然的結束了本次活動。

六、反思亮點:

1、元素的巧妙構建:

爲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激發他們對故事的興趣,,在故事講述中,我巧妙地滲入了多種元素:肢體語言元素(如“扭來扭去”“在散步”),情景元素(發散性趣味遊戲),這些元素將整個故事的學習理解過程進行了有效的串聯,充分挖掘出原着故事中詼諧、幽默的情感元素,讓幼兒在傾聽、欣賞和遊戲的過程中自由表達對故事的理解,使整體課程層層遞進,環環精彩。

2、課程整體環節設計上:

我注重師幼情緒、情感的吸引與融通。如:當我從口袋裏引出主人公小蛇時的那種神祕,瞬間點燃了孩子們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如:蛇寶寶與大蛇之間似乎不經意的碰碰頭、抱一抱、拉拉手、跳一跳等,讓孩子們不由自主的和小蛇成爲親密的朋友;這種情緒與情感的吸引與融通,充分滿足了幼兒心理髮展的需要及語言表現的慾望。

3、活動細節的精巧設計:

(1)教具選擇來源於生活:我上課的道具是來源於生活中常見的不經意的一些小物品:圍裙,襪子。一條圍裙稍加裝點就是一片草地,一個小口袋就是小蛇的家,襪子套在手上,神形活現的小蛇砰然出洞,這些教具簡單新穎,摒棄了傳統教學中教具量大,繁瑣的缺點,變繁爲簡而又充滿無盡的情趣。

(2)將身體作爲一個支架,圍裙穿在身上,把物品粘在圍裙裏面,所有的物件通過粘帖瞬間躍於眼前,過程神奇而風趣,當每一件物體從我身上變出來時,孩子們的眼神是那麼的驚訝和驚喜,被我和道具深深吸引了。

(3)創編環節:幼兒創編遵循其思維開闊發展的科學原則,從有形的蔬菜園到無形的超市,層層推開幼兒思維創想的空間,爲其更廣闊的後期創想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節課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學習是快樂,在孩子的快樂學習中,我也倍感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