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班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學識都 人氣:5.26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班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小班說課稿模板彙總9篇

小班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感知4以內的數》是幼兒園小班數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幼兒對4以內的數量能手口如一的點數,一般來說,3,4歲的兒童對數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認識,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可爲幼兒在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通過遊戲,觀察、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

2、思維拓展目標:

(1)使幼兒初步建立對數量的認識,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難點:手口如一的點數出4以內的數量。

二、說準備:

爲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爲本次教學活動準備了,掛圖,鈴鐺,幼兒操作材料等。

三、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班幼兒。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爲主,創設情境,設計了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爲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啓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1、講述故事,引起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耳朵,眼睛和嘴巴》,讓幼兒知道耳朵,眼睛,的作用,來引發幼兒愛聽的,愛看的目的。

2、運用遊戲,進入主題,在這個環節這個中我利用遊戲:《誰的耳朵靈》,讓幼兒聽聲音說數量,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視聽能力。

3、指導觀察,感知數量,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掛圖,讓幼兒說出圖中動物在做什麼,它們分別有幾隻,讓幼兒進一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4、運用遊戲,加深對數量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進行操作遊戲活動,從而進一步讓幼兒鞏固幼兒對4以內數的感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爲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在這節課中我整合了計算,常識,語言等領域的知識。

小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親親長頸鹿》這個故事選自小班下學期,《有趣的動物》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兔子和長頸鹿爲角色,講述了一個長頸鹿阿姨助人爲樂的故事,特別是小兔子們親親長頸鹿阿姨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親親老師的小手或者臉蛋來表示他對老師的喜愛之情。又考慮到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小班幼兒年齡小,個個都“以自我爲中心”,缺乏友愛互助的品質,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爲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對長頸鹿的認識。

2、能力上:積極參與故事清潔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三)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友愛互助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爲教學重點。

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a)教學具的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i.物質上的準備

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小兔頭飾,這是爲了讓幼兒更能進入到小兔這一遊戲角色中;

根據故事,我佈置了小河、森林等情境以及道具長頸鹿,這是爲幼兒在情境中游戲,並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準備的;

>音樂,是爲了進一步營造遊戲的氣氛而準備的。

ii.知識上的準備

我讓幼兒先認識長頸鹿,瞭解了長頸鹿的基本特徵。

幼兒練習過爬及滑這兩個基本動作。

(四)說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說又不知該怎樣說,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說話的機會。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溫法等。

i.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爲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聯想也就豐富了。如小兔子馬上要去參加演出了 ,又過不了河,這讓幼兒覺得多麼着急啊,他們會主動地想出各種方法過河。當他們真正過了河,參加了表演,這種心情和我們以往用圖片江湖上,讓幼兒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ii.角色遊戲法: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善良、可愛的兔子形象,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歡,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說話。

iii.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啓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小兔子應該怎樣過河呢?我們該怎麼感謝長頸鹿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啓發

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遊戲聯繫法等學習方法。

i.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ii.遊戲練習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 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七)活動程序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1、交代角色,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2、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3、完整講述故事。4、表演歌曲《春天》。

a)交代角色,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將小朋友的角色交代清楚,並直接告訴他們要去參加“動物聯歡會”了,小朋友們最喜歡去參加表演了,所以,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b)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1、我們應該怎麼過河?2、長頸鹿阿姨怎麼幫助我們過河呢?(和長頸鹿阿姨一起討論後,小朋友們按照討論出的辦法過河)3、我們怎麼感謝長頸鹿阿姨?(大家一起親親長頸鹿)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中體會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遊戲,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考慮到

故事中小兔子塗上口紅去親親長頸鹿這個教具存在着不衛生的因素,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將故事的後半部分進行了一些修改。這樣既避免了衛生問題又激發了幼兒的擴散性思維,讓他們知道原來不只是嘴巴纔可以親的。

c)完整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讓幼兒通過回憶的方式完整講述故事,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發現本質:長頸鹿阿姨爲什麼笑得那麼開心?你幫助過別人嗎?幫助別人後你的心裏是怎麼樣的?通過談話讓幼兒懂得友愛互助是能給大家帶來快樂的。

d)表演歌曲《春天》

這個環節是根據故事內容而設計的 ,它既可以讓故事的情節發展得比較完整,又可以滿足幼兒的表演慾望,並能讓幼兒在表演中充分地抒發他們的快樂情感,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歷年的薰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

小班說課稿 篇3

一、說活動選材:

我的“着眼點”:源於幼兒興趣,進一步提升與整合。

蝴蝶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探究性很強的內容,所蘊含的知識點多,可以選擇不同的領域來進行教學活動。本次活動,在之前的小班教材中,已進行過“蝴蝶”這個主題,幼兒有所接觸。活動後,幼兒間常常互相談論着關於毛毛蟲與蝴蝶的話題,並對區域中“三隻蝴蝶”的故事操作材料非常感興趣,玩得樂此不疲。同時,我也發現:幼兒雖然對蝴蝶的成長過程有所瞭解,但掌握的知識點還是比較零散的.。考慮到幼兒的興趣所在和發展需要,我設計選擇並實施了本次科學活動:蝴蝶是怎樣長大的。

二、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①通過觀察、交流與操作,讓幼兒進一步瞭解蝴蝶的成長過程。

②嘗試用肢體表現蝴蝶的成長過程,激發幼兒的表現慾望。

2、活動重點:進一步瞭解蝴蝶的成長過程。

3、活動難點:能準確說出蝴蝶成長過程中的四個關鍵階段名稱(卵、幼蟲、蛹、成蟲),並進行正確排序。

分析:目標1是本次教學的主導目標,旨在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是本次教學的重點所在。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給予幼兒正確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其中“能說出蝴蝶成長過程中的四個關鍵階段名稱(卵、幼蟲、蛹、成蟲),並進行正確排序”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在,因爲當幼兒能獨立進行操作、正確將蟲卵變蝴蝶的圖片對應排序,這就意味着他們能將新學的知識內化爲自身的經驗進行實踐運用了,從接受、理解、內化、再到運用,這個過程對幼兒來說是更高層次的,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爲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我主要採取以下策略:

1、多媒體教學中形象感知。教師通過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動畫,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刺激幼兒的感官,從而幫助幼兒直觀地感知蝴蝶的成長過程,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思考與講述,爲解決活動難點做好鋪墊。

2、自主操作中實踐運用。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本活動,我提供了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四個生長階段用數序表示,降低幼兒排序的難度,鼓勵幼兒自主操作與排序。考慮到不同幼兒能力的差異性,我前後安排了兩次操作,步步深入,引導幼兒在“同伴互學”和“教師引導”中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3、肢體表現中生動體驗。小班幼兒思維正處於“直覺行動性”、“具體形象性”階段,活動最後環節,我運用開頭巧虎的多媒體動畫片段,通過播放一段輕鬆、充滿童趣的音樂,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肢體表達、和老師進行愉快的互動體驗,使幼兒的技能伴隨着情感進入學習興趣高潮,也爲本次活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三、說活動準備:

教具:1、“蟲卵變蝴蝶”的課件、歌曲音樂磁帶

2、“蟲卵變蝴蝶”圖片四幅,活動教具:卵、毛毛蟲、蛹、成蟲。

學具: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四、說活動過程:

環節鋪陳

活動環節

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情景導入

教師出示“蝴蝶”玩偶,引發幼兒思考:蝴蝶是怎樣長大的。 可愛的玩偶形象自然地將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動當中來,積極參與講述。 ★此環節主要目的:提取幼兒已有經驗。

觀看視頻

1、 完整欣賞巧虎視頻 2、 鼓勵幼兒展開講述與表達。提問:蝴蝶是怎樣長大的呢?你們知道它的生長過程嗎? 3、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重點引導幼兒認識四個蝴蝶的關鍵階段名稱:卵、幼蟲、蛹、成蟲。 生動、充滿童趣的巧虎視頻將幼兒自然地帶入蝴蝶的成長世界,引導幼兒直觀感知,四個生長過程的圖片給幼兒呈現了一個最直接的知識點,幼兒接受得水到渠成。 ★此環節是解決難點前的鋪墊環節,主要目的:引導幼兒重點認識蝴蝶的四個生長階段。爲下一操作環節的成功排序做好必要的鋪墊。

幼兒操作

1、第一次操作: ①教師講解操作要求,幼兒自主進行操作。 ②操作後交流:教師有針對性的選擇操作中出現問題的幼兒作品進行交流與講解。 2、第二次操作:以“幼幼互學”的形式引導幼兒自己發現錯誤、鼓勵幼兒自行改錯。 3、教師梳理與小結。 ★此環節是本活動的難點所在。兩次操作排序,是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採取了“同伴互學互助”和“教師引導”策略幫助幼兒成功建構新知識點,正確排序。最後的教師小結:“有序的圖片陳列”爲幼兒成功完整建構本課的知識點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

嘗試表現

播放音樂蝴蝶飛,鼓勵幼兒互動表演。最後“蝴蝶飛”飛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五、說活動特色:

其一,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隨着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但同時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怎樣的活動可以發揮多媒體課件的最佳效果呢?在本次活動中,我巧妙地選擇了幼兒喜愛而熟悉的巧虎形象,直觀地爲幼兒展現了蝴蝶由卵殼中爬出,吃食後日益長大的身軀,破繭成蝶後的生動畫面,達到了傳統教具演示無法達到了逼真效果。

其二,“做中學”思想精髓的運用。

活動中,我注重讓幼兒通過操作去理解與掌握。創設機會,放手大膽地讓幼兒自己去聽、去看、去想、去講、去做、去表現。支持、鼓勵他們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極嘗試、自主探索、獨立操作、發現真知。

其三,整合教育理念的體現。

本次活動遵循小班幼兒的發展特點,我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科學地設計了直觀、操作、探索、肢體表現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感知蝴蝶由卵到成蟲的成長過程,感受科學操作活動帶來的樂趣,個人能力也得到發展與提升。

當然,我們應該考慮到的是:由於幼兒能力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和“個體差異性”,可能今天這次活動兩次操作後,有部分幼兒還是未能獨立進行正確操作,我想我們允許問題的存在,正因爲如此,我們的教育才不會就此終止。幼兒的問題就是我們開展下次教學的源頭所在,我想這也正體現了教育的“延續性”和 “以人爲本”的特點。讓我們共同期待下次更精彩的教育之旅吧。

小班說課稿 篇4

【設計意圖】

沙包製作簡單,並且材料容易蒐集,不但好玩而且有趣。在活動中讓孩子們爲沙包裝沙子,使孩子親身體驗到做沙包的樂趣。同時嘗試探索沙包的多種玩法。培養孩子們的探索慾望,鍛鍊孩子們的身體機能。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只做沙包的方法。

2.嘗試沙包的多種玩法。

【活動準備】

沙子、留着口的半成品小沙包若干,針、線,沙包若干等。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教師提供的沙包,想一想,說一說,沙包是怎麼做的?

2.師幼共同做沙包。

(1)請幼兒每人選擇一個半成品小沙包,想辦法把沙子裝進去。

(2)教師幫忙縫好口袋。

(3)組織幼兒互相交流,看看自己製作的沙包和別人製作的有什麼不同。(從大小、重量、圖案等方面觀察比較。)

3.鼓勵幼兒創造性地玩沙包。

(1)幼兒自由玩沙包。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沙包還可以怎樣玩?讓幼兒講述併爲大家演示,推廣幼兒新穎、有趣的玩法。

如:

夾沙包跳:讓幼兒將沙包夾在兩腳之間跳,看誰最先跳到終點。

小螞蟻運糧:將沙包放在背上,進行運糧比賽,在指定時間內看誰雲得多。

拋沙包:向空中拋沙包,再接住。鍛鍊幼兒的拋接能力。

投擲沙包:將沙包投向指定的大灰狼的“家”。

4.組織幼兒坐在場地休息,交流玩沙包的感受。

【活動延伸】

說說沙包還有哪些玩法。

【活動反思】

孩子們在裝沙子的過程中,操作很認真但不夠不熟練,部分幼兒需要老師指導。在使用針線的過程中由教師親自操作,並且組織好幼兒注意安全。在以後的活動中繼續探索沙包的多種玩法。

小班說課稿 篇5

說構思:

這是我們小班段家長開放日的一個活動,在活動前我們在討論,既然是開放日的活動最好能讓孩子在活動中能於家長有所互動,另外能讓家長們在活動中直觀地看到每一位孩子的表現。所以我們選擇了孩子們喜愛的玩色活動。

說教材:

玩色活動是小班孩子所熱衷的,但作爲一個教學活動單純的玩色遊戲內容總覺得不夠豐滿。於是我們將繪本《變色鳥》中白鳥吃三種顏色的果子於有趣的玩色遊戲相結合,使孩子們通過故事和遊戲感知顏色混合所發生的色彩變化過程。

說目標: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是要讓孩子們通過大書閱讀和玩色遊戲來理解故事的內容,感知紅、黃、藍三原色混合所發生的色彩變化過程。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爲了突破難點,我們設計了給白鳥喂果子,然後再用塑料紙在顏料做的果子上按壓,在活動中我們稱是幫助白鳥消化消化。顏色變化直觀地展現在幼兒面前,一隻漂亮的變色鳥也就出現了。

說準備:

我們根據繪本《變色鳥》製作了精緻的大書,大書的閱讀是我們小朋友很少接觸的,它的畫面雖然簡潔,但卻充分地反應了故事的主題:顏色和顏色混合在一起是會發生變化的。

畫有白鳥的白紙、三種顏色的顏料、調羹的投放,是爲了服務“給白鳥喂果子”的這一情境,情境的創設也是非常符合我們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的。而塑料紙的投放,則是爲了配合消化的這一情境。使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發現三原色混合後發生色彩變化的過程。

說環節:

環節一:引題

教師請孩子們來說一說自己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環節二:看大書前半部分

1、出示大書(遮住大書的封面)“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就藏在這本大書裏,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是誰,發生了什麼事情。”大書的出示和老師的話充分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2、引導幼兒欣賞大書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是白鳥吃三種顏色的果子,爲接下來的玩色遊戲做鋪墊。

3、教師提問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問題一:這隻變色鳥一開始是什麼顏色的?問題二:白鳥吃了各種顏色的果子,成了變色鳥,身上的羽毛都有些什麼顏色呢?教師的提問不僅讓孩子們理解了故事的內容,還鞏固了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初步瞭解顏色和顏色混在一起會發生變化。

環節三:玩色遊戲

1、教師用過渡句把孩子們從故事的學習帶到玩色遊戲:“顏色和顏色在一起會發生變化,真奇怪,我們也來試一試。”

2、教師出示畫紙,提問:“老師這也有一隻白鳥,我們怎樣使它變出五顏六色的羽毛?讓它變成一隻變色鳥好嗎?”老師的提問喚起了幼兒的已有經驗,並擴散了他們的思維。

3、教師出示畫紙並介紹紅黃藍三種顏色,教師邊示範邊說:白鳥白鳥我請你吃*顏色的果子。並提示幼兒,用完調羹要將它們送回家,不要放錯了。吃完果子我們請透明紙幫幫忙,蓋在小鳥上面,壓一壓,讓它消化一下。

4、幼兒操作

5、尋找顏色混合後發生的變化,並告訴爸爸媽媽。

在這個環節,我們請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找一找三種顏色混合後發生的變化。請幼兒把找到的新的顏色告訴爸爸媽媽。如:紅色和黃色在一起變成了橙色,紅色和藍色在一起變成了紫色,黃色和藍色在一起變成了綠色。

環節四:欣賞大書後半部分

小班說課稿 篇6

小班幼兒年齡小,對於鞋子的反正總有不少幼兒分不清楚,每次午睡起牀後老師總是一個個幫他們糾正,但效果不很理想,總有不少幼兒還是穿不對。爲了讓小班幼兒能很快並正確地分清反正,學會自己穿鞋。我們設計了“鞋寶寶找朋友”這一活動,讓幼兒在遊戲中學會區分鞋子的反正,並能自己穿鞋。

根據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爲主的特點,我在活動形式的安排中,注重幼兒的感知體驗,注重他們的感受、探索。以遊戲爲基本活動,通過看、說、摸、做等形式,讓幼兒充分感知、觀察、比較、體會鞋子的特點,從遊戲中引申出找朋友,從而激發幼兒對鞋子的熱情。

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具體、明確、適合本班幼兒的目標是活動成功的一半。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對活動的通盤考慮,我定出了一下目標:

1能分清鞋的左右,學會自己穿鞋。

2、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 鞋寶寶木偶、音樂《找朋友》。

2、 每人一張操作鞋,地墊。

活動方法:

活動方法是爲了實現活動目標而選擇的,我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內容還有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以下方法:

1、感知體驗法:小班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動作爲主,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讓幼兒具體感知,幼兒興趣黯然,且學習效率較高。

2、談話法:提供充足時間,讓每一位幼兒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提高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

3、情境法:通過創設真實的活動情境,讓幼兒親自體驗,能更好喚起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苗。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找朋友,。

二、欣賞木偶劇<鞋寶寶>,感知鞋的正反。

三、引導幼兒進一步辨別鞋的正反

1、觀察操作鞋的正反,引導幼兒發現鞋子的特點。

2、音樂遊戲“碰一碰”

四、找鞋穿鞋,讓幼兒實踐自己穿鞋。

小班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意圖

幼兒與動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聯繫,他們如同關愛自己一樣關愛動物。孩子喜歡動物,視動物爲朋友。千變萬化的動物世界總是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而對三歲左右的咪咪班孩子來說,什麼動物喜歡吃什麼實物,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我設計“餵動物寶寶”不是一個單一的活動。我希望通過一系列幼兒參與的活動過程,將“如何與動物相處、如何照顧動物、愛護動物”等情感,一點一滴的累積起來,成爲幼兒內心真切的感受和體驗。

二、制定活動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在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咪咪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我希望通過幼兒關注、觀察、探究動物,瞭解動物進食的有趣特徵的行爲,增長幼兒對動物的關愛之情。

2、引導幼兒學信號做動作,練習向指定放向跑

本活動中設計一定的場景,根據咪咪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整個活動的活動性較強,與體育活動相結合,所以制定這一目標。

3、發展幼兒判斷能力

這一目標的制定是在小朋友已有過探究小動物吃什麼的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材料的投放,讓小朋友用已獲得的經驗解決問題。

三、活動準備

1、小兔、小狗、小貓頭飾各一個,嘴巴張開

2、準備活動:幼兒用橡皮泥模型製成各種食物

3、小動物走路音樂、歡快跳躍音樂作爲

活動背景音樂

4、佈置場景:山洞、草地

四、活動各環節

1、聽音樂模仿小動物走路到活動場地

(這是一個導入活動,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2、出示小動物頭飾

和幼兒討論“小客人”來做客,請他們吃什麼

(這一環節幫助幼兒回憶已獲得的經驗)

3、遊戲“喂小動物”

(這是一個重點環節,意在培養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發展幼兒判斷力)

(1)在前方10米處分別設小鴨、小貓、小狗的家

(通過中間設置場景,如鑽過山洞、爬過草地,以增加活動樂趣)

(2)請小朋友選擇適當的食物跑過去喂相應的小動物,然後跑回來

(這一環節與體育活動相結合)

(如有小朋友喂錯,可引導小朋友討論,讓小朋友獲得正確的經驗)

4、引導幼兒學小動物跳舞

小動物吃飽了,高興的和小朋友一起聽音樂跳舞,小朋友可自由發揮,也可以跟着老師模仿小動物跳舞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動物的情感)

5、組織幼兒與小動物告別回家

延伸活動:將材料放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並增加動物與食物的品種

小班說課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小袋袋形象是著名的繪本大師 查爾斯·福格 爲孩子們塑造的,生動可人,深入人心。書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總是樂此不疲的模仿。除了塑造了小袋袋形象外,還出現了很多動植物。有高大的樹木,有枯萎的樹葉,有盛開的花朵,有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美麗的花蝴蝶、有小鳥、鼴鼠、卡拉熊、烏龜、蜈蚣等。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孩子去觀察,讓孩子想一想,說一說。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觀察力。

二、學生分析

幼兒期是人類的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作爲老師就要把握住這一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讓幼兒獲得多方面的語言信息,自由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幼兒語言教育的目標可以概括爲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和早期閱讀四個方面。

根據這四個方面,我對小班幼兒的語言能力進行了評估,發現了小班的孩子他們傾聽的特點是:由無意識傾聽到學習有意識傾聽表述的特點是,以自身活動或經歷爲內容,其中夾雜着一些想象的成分,表述的方式比較簡單,欣賞文學作品較少,早期閱讀的興趣還不明顯。

所以我選擇了這個繪本。書中的小袋袋形象滑稽可人,孩子總是樂此不疲的模仿。在閱讀過程中,孩子總是會模仿小袋袋,做那些天真可愛的動作,能讓孩子覺得快樂就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幸福。

三、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爲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觀察、閱讀畫面,理解小袋袋喜歡做的事情,感受小袋袋的天真活潑。

2、願意用動作語言表現畫面內容,嘗試運用"我喜歡……"的句式進行講述。

3、喜歡和同伴一起閱讀圖書,體驗集體閱讀的快樂。

四、 說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遵循"三個原則" ,做到"兩個注意",體現"一個整合"的指導思想來設計教法,學法。

"三個原則":一是"教師主導、幼兒主體,以問題的引導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二是"教師在前、幼兒在後"的教學原則,既當幼兒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過程時,教師要觀察瞭解幼兒的學習行爲是怎樣產生的,並在尊重幼兒認識過程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施加影響。三是"同時進行原則",即在教學活動中,要同時顧及興趣,態度和行爲的培養,既有明確的重點,又相互滲透。

"兩個注意": 一是設置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情境。既要把各教學環節與教學要求設置成問題情境展示給幼兒,這樣容易使幼兒被問題情境吸引而主動投入學習。二是注意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規律,把教學目標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細小的層次,分散到各個具體的活動中,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使教學重點得以鞏固,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一個整合":《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要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教學過程體現整合性,對多元智能的發展提供保證。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提問法。

1 、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範,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活動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故事製作成形象直觀的ppt,既可以完整欣賞,又能分段播放,通過觀賞課件引導幼兒瞭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

2 、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啓發式、開放式的提問,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3 、討論法:是指讓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活動中,我將討論法結合在講述故事過程中。如:請小朋友而共同討論:小袋袋現在在做什麼?他的朋友們跟它一樣嗎?

六、 說學法

整個活動主要運用了討論談話法、發現法、講述法等學習方法。

1、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2、發現法:教師提供適於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教材,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過程,發現知識。在活動中,請幼兒觀察、討論故事中人物,通過提問和幼兒討論,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講述法:主要教會幼兒能準確地回答問題,恰當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動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提問,爲幼兒提供講述的空間,啓發幼兒用宏亮的聲音、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並且注意爲每名幼兒創設講述的機會。

小班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後,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爲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手指點畫課。這個選擇首先來源於近十年的從教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美術教育對於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就從“活動內容”和“活動主體”(即幼兒)這兩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 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爲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

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

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係。《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着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於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麼,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

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於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 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着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 重點和難點:

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 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導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導入課題後採用了“啓發性提問法”,引導

幼兒帶着問題去觀察並思考。最後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後,主要體現了“幼兒纔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 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爲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爲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六、 活動程序: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和準備,活動程序也就一目瞭然了。可以簡單的概括爲“觀察——————想象——————創作”三個部分。

(一) 以課件導入課題,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着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裏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着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裏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着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唸完兒歌后課件裏出現了一羣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裏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爲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

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裏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裏不一樣?”(課件裏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爲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

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羣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爲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