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學識都 人氣:2.45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高中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1 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1.1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兩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現在高中立幾第一章最後一節,這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兩直線位置關係,空間直線和平面位置關係,特別是已學習了直線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而本節內容是第二章多面體、旋轉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的學習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1.2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1.2.1 從定理的證明過程,面面垂直可轉化爲線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數學的化歸,"降維"思想。

1.2.2 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從建構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歸納思想,而這一思想中包含着重組的意識和能力。

2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變

式,能利用它們解決相關的問題。

2.2 能力訓練目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類比能力,會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路和觀點,着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2.3 創新素質目標: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判定定理,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及變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重組意識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2.4 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獨立的意識,不斷超越自我的創新品質。

3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

難點:判定定理的變式。

關鍵:本節課通過判定定理的證明及變式探索,着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

4 教材處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建構即認知結構的組建,其過程一般是先把知識點按照邏輯線索和內在聯繫,串成知識線,再由若干條知識線聯構成知識面,最後由知識面按照其內容、性質、作用、因果等關係組成綜合的知識體。本課時爲何提出變式呢,應該說,這一處理方法正是基於此理論的體現。其次,本節課處理過程力求達到解決如下問題: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展?又如何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賦予抽象的數學符號和表達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觀事物之間簡單的和諧關係。

5 教學模式

遵循教學過程是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十分複雜的動態性總體,是教師和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識的過程,教爲主導,學爲主體,又互爲客體,啓動學生主動學習,啓發引導學生實踐思維過程,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6 學法

6.1 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着重掌握元認知過程:

6.2 使學生把獨立思考與多向交流相結合。

高中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術欣賞課本中第二章中國繪畫藝術第二節“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繪畫”之《洛神賦圖》。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中等職業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既要利於學生一般職業技能的培養,又要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美術欣賞》是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淨化他們的靈魂,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是非凡的。

前一章節介紹的是遠古到秦漢繪畫,以人物畫的發展作爲教學重點;而後面一個學時內容是山水畫的興起—展子虔之《遊春圖》。本課內容爲魏晉時期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賞析,在教學上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晉風度”的影響,改變了人物品藻的視角和價值準則,不像漢代那樣重人物的外在功業、經學造詣,而重於人物內在精神和溢發於表的風度。顧愷之的美學思想和繪畫風格與此時人物品藻之風有着直接的關係;另一方面秦漢時期的繪畫沒有真正獨立的山水畫,山水多作爲人物畫背景而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轉變爲主體,以獨立畫種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畫壇。以顧愷之爲代表的這個時期的畫家們爲山水畫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績。

欣賞課以“聽、看”爲主,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展開教學,營造一種較爲輕鬆和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樂於接受藝術的薰陶,發覺自身對美的需求。

2.學情分析:

說課對象爲中職類高一年級室內裝飾專業學生。中職類學生學習較被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知識儲備不足且結構單一。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根據學生的特點篩選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特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實施教學過程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及時根據學生課堂反饋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措施。

3.教材的處理:

⑴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將複雜的專業概念和理論簡單化、實用化,易於掌握。情感設定要符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做的“以人爲本”。

⑵教學中所引觀點和論據要有嚴密的科學性。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洛神賦圖》的藝術特色和藝術表現技法,及作品豐富的背景知識和在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顧愷之人物畫的藝術特點並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

3、情感目標:學生感受藝術之美,通過優美的畫卷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國學思想,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

5.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洛神賦圖》的藝術特色和藝術表現技法。

難點:顧愷之“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6、教學準備:

欣賞課件、圖片展示、多媒體教學。

二、說教法:

充分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作品,不斷地採用欣賞——設問———討論——啓發——回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1、自主性探究法:課前提出目標,由學生通過網絡、書刊等信息來源渠道查閱資料,儲備知識、預習課程。

2、討論法。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複習舊知(時間2分鐘)

通過複習上課時內容《馬王堆一號墓帛畫》,讓學生們回顧魏晉以前人物畫的風格。爲對比前後兩個時期(戰國秦漢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風的轉變奠定伏筆。

環節二:創設意境,導入新課(時間8分鐘)

《洛神賦圖》全卷分爲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畫卷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通過故事導入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播放圖片,學生根據圖片整理並講述畫面上表現的故事情節。

這個環節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探究的慾望,並通過故事情節獲得一定的背景知識。

故事展開,《洛神賦圖》全畫可以分爲七段:

第一段:初臨洛水;

右側,曹植一行由京師洛陽到山東。走了一天,當太陽將要下山時,主僕在洛水邊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現;

正當曹植一行休息時,朦朧中彷彿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洛神穿着華麗的薄紗羅衣,高高的髮髻,細長的脖子,白嫩的肌膚,欲語的雙眸,真是漂亮極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 。再看看周圍的景象,水面在浮動,紅日在升起,驚鴻在雙飛,游龍在騰空。洛神的身姿愈發嬌豔了。

第三段:神人對晤 ;

曹植坐在座榻上與洛神見面,他們含情脈脈,若即若離,那一絲情柔,似有還無。這是多麼美妙的一刻!空氣中的風停息了,河裏的波平靜了。各路神仙都來助興。擊鼓的神仙叫馮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媧。文魚上岸準備駕車。但是曹植無法高興,因爲洛神的話太傷人了。那洛神輕啓朱脣,說:“神人阻隔,無法彌補;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歡樂聚會,彈指一揮。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第四段:離別時刻;

與洛神的歡聚很快就結束了。洛神坐着六龍駕的雲車駕向了洛水。在車的左右有鯨魚和鯢魚護駕,後面有水族怪物送行。雲車異常的華麗,華蓋高聳車上,綵帶飄舞。六龍駕車而去,波濤洶涌。那洛神回頭顧盼。戀戀不捨。曹植望着飛逝而去的洛神,無限的惆悵苦悶。

第五段:心灰意冷;

洛神已經走遠了,看不見了。但是,曹植一時反應不過來,神情呆滯。仍然枯坐在那裏,兩隻蠟燭還在燃燒,曹植一絲未動。

第六段:駕舟追趕;

左側,曹植終於清醒過來,急忙命人駕輕舟,逆流而上,追趕洛神。船伕用力划槳,曹植坐在船頭,心急如焚。大浪翻滾,更能表達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馬上任。

在曹植與洛神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他萬般的無奈,只好乘車赴任。畫面駟馬疾馳,四騎護駕,奔騰而去。曹植仍然心存僥倖,回頭顧盼,期望洛神的出現。

需要學生掌握的背景資料:

⑴《洛神賦圖》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 (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也是《洛神賦》的作者。《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

⑵《洛神賦圖》的女主人翁—洛神:

甄氏,《洛神賦》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賦圖》中那位“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踏着碧波,盈盈而來的洛水女神。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別稱甄宓,廟號文昭甄皇后。

在本環節結束後,學生要能對《洛神賦圖》中所表述的故事內容有個大概的認識,並能結合故事內容去挖掘畫面中的藝術表現方式。

環節三:知識學習(時間20分鐘)

一、自主學習:

結束欣賞活動後,對學生提出:“畫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現的很精彩?爲什麼畫家會這樣畫?有什麼目的?”學生經過討論後說出他們的看法。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的發掘畫卷中的精彩之處,爲進入知識講解環節做鋪墊。

二、講授知識

教師講授知識點,例舉畫面中的實例。

知識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⑴“高古遊絲描”的運用:

圖中有大量的對於雲和水的寫照。畫家筆下不同的水勢、水態、水性千變萬化的組合,使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惆悵、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着畫中氣氛,將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使觀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謂高明之筆。

本知識點的安排着重使學生對畫卷使用的筆法有一定了解,並能說出使用這些筆法是爲了烘托畫面、營造氣氛。

⑵畫家的奇思妙想:

畫卷中的神仙和奇禽異獸,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象將多種動物的特徵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這種高古的繪畫技法,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祕感。

本知識點重點是“奇思妙想”,鼓勵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者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創造美。

⑶“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畫對傳神十分總要,而面部的傳神最關鍵也是最難的是眼睛的刻畫。寫行事手段,傳神是目的,通過對客體的外在形體的描寫進而把握內在的精神實質。

本知識點在於使學生了解顧愷之的藝術特點,以及影響其藝術表現形式的思想“魏晉風度”。

⑷爲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時期的繪畫沒有真正獨立的山水畫,山水多作爲人物畫背景而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轉變爲主體,以獨立畫種的姿態登上了中國畫壇。在《洛神賦圖》中畫家表現山水的技法: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爲以後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知識點重在使學生了解本畫卷對山水畫興起的影響,爲後面山水畫學習做鋪墊。

⑸畫家介紹:

顧愷之(約344年—405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爲“才絕、畫絕、癡絕”。他提出“傳神寫照”的美學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烈女圖》。

本知識點讓學生全面瞭解顧愷之這位偉大的畫家,並對他其它的畫作有一定了解。

環節四:知識延伸(時間5分鐘)

《洛神賦圖》對山水畫興起的作用。

本環節設定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洛神賦圖》對山水畫興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從另一個方面也瞭解到《洛神賦圖》在我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環節五:結束課堂(時間7分鐘)

欣賞結束後,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認識展開綜合評述。讓學生說說學習體會,說說通過學習後,對《洛神賦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樣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使他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系統化。

環節六:小結(時間3分鐘)

師生共同總結本堂欣賞的內涵和價值。

本環節重在知識總結,並提出下節課時內容。

課堂反思:

①教學內容要深入淺出,貼近學生,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層層推進。

②動靜結合,讓學生參與課堂,由學生展開故事。

③引導學生能發現自我美的需求,才能達到審美的最終目的。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58頁到59頁。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學生在一年級學習用前、後、左、右、上、下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使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來描述事物的位置。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與以前所學過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關係有一些區別,也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用。本節課並非單純進行知識點的講授,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來體會和掌握知識,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辯認方向,建立東、南、西、北的方位觀念,感知方向的相對性。

2、認識在地圖上東、南、西、北的方向,並應用四個方位詞來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

能力目標:1、在指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的一個方向的條件下, 會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

2、培養學生的方向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情感目標:以小動物迷路爲線,教會學生辯認方向方法,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小動物回家。讓學生學以致用的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精神,建立自信。

4、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在給定一個方位的情況下辨認出其它三個方位。

5、教學難點

從實景中的方位感轉移到紙面上的方位感。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校園平面圖表等。

二.說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小動物迷路的情景)

問題:怎樣纔不會迷路呢?

引入課題:東南西北

(二) 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活動一 由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使體會到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方向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如:根據指南針指針所指的方向來辨別南方。根據北斗七星來辨別北方等等。

活動二 辨別生活中的東南西北

創設情景:今天我們坐在教室裏,你能辨別教室的東南西北嗎?

問題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個方向,用的是什麼方法?

2、你是怎麼根據這個方向辨別出另外的三個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麼嗎?

( 通過兒歌來幫助學生找到南北兩個方向:早晨起來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創設遊戲:讓學生邊示範邊說一說。

當你面向南方時你的前面是( ),後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當你面向北方時你的前面是( ),後面( ),左面是 ( ),右面是( )。

當你面向西方時你的前面是( ),後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當你面向東方時你的前面是( ),後面( ),左面是( ),右面是( )。

活動三 辨別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課前,我帶領學生進一步熟悉了校園,讓學生說說校園中的學生以升旗臺爲中心,先確定操場四周的四個方向,再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物體補充完整。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繪製學校地圖,由於繪製的地圖方向不一致,同學們難以根據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而產生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必須有統一的方向才使人們看的懂地圖,不會混亂。在這一問題矛盾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討論,最後得出: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明白了地圖的規定,再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定對自己繪製的地圖進行修改,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探究。

升旗臺

第三個環節 前後呼應 學以致用

幫助小動物回家

我的家在蘋果樹的北面面。

我的家在蘋果樹的西面面。

我的家在蘋果樹的南面面。

我的家在蘋果樹的東面。

(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問題: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繼續蒐集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等。在合理選用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注重讓學生體驗從實景到紙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四.說板書設計

高中說課稿 篇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彈力》,對本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的設計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說課中我會重點分析。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彈力》是高中力學的`基礎內容和重要知識,也是高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會重點學習到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彈力的方向判定及彈力大小與形變的關係等知識。這些內容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因此學習本節知識有現實意義。

 二、說學情

知識的傳授最終將落實到學生身上,所以我們要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高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形變和彈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不夠深入。因此本節課需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設計學生個人感受性實驗、師生合作演示性實驗等,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探究形變和彈力的關係,進而讓學生對彈力的定義、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的認識更進一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常見的形變,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畫出它們的方向。

3.理解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彈力和彈簧形變量的關係,理解胡克定律,瞭解科學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建立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綜合對教材,學情,教學目標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彈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彈簧彈力的規律。

【難點】接觸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及彈力方向的確定。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非常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習,結合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採用了教師啓發引導與實驗探究相結合,並輔以問答法、多媒體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歸納法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至此,課程教學前的所有準備就已經就緒了,接下來就是進行整合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我的導入會用活動作爲開端,具體會給每個學生小組分發尺子和一些彈簧,讓學生試着把玩這些物件。在操作過程中思考被拉或壓的彈簧,彎動的尺子的有什麼共同點?以此引入形變並過度到課題《彈力》。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彈性形變和彈力

根據導入環節打下的基礎,我會歸納出形變的概念。並提問:如果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和桌面發生形變了嗎?

學生此時因爲一些生活實際現象會產生疑惑,我不會直接用理論解釋而是以現場演示用手擠壓燒瓶時玻璃細管液麪顯出來的形變與播放桌面微小形變的激光演示實驗視頻雙管齊下,讓學生觀察並思考,由感性認識會上升到理性認識,感知物體形變的普遍性,順勢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

接下來在學生已活躍的思維的基礎上乘機提問: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是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可以恢復原狀呢?請舉例說明?以此層層遞進歸納出彈力的概念,強調產生條件:(1)兩物體相互接觸;(2)發生彈性形變。之所以這樣設計,是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同時由學生思考、總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幾種彈力的方向

瞭解彈力的概念之後,就會舉出實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幾種彈力,如壓力、支持力與拉力,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幾種彈力的方向,重點分析繩的拉力總是沿着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爲了使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教學中我會將探究胡克定律的“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係”安排爲學生探究實驗。具體我會先引導得出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的結論。然後說明彈力和形變的定量關係一般來講很複雜,這節課研究最簡單的情況——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之間的關係。提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1.如何測量彈簧的形變量x和彈簧彈力F的大小?

2.如何簡潔直觀地描繪F-x關係?

學生通過討論得到實驗方法,並進行實驗。強調實驗中彈簧不可超過限度。讓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之間的關係,給出胡克定律的內容、表達式和適用範圍的特點。

採用這種探究實驗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問題的結論,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的環節我計劃順勢而下,向學生出示幾組圖片,要求畫出圖中彈力的示意圖。

之後進行總結,面面接觸,點面接觸和點點接觸三種接觸情況下彈力的方向特點。以此來拓展知識面,並強化學生對彈力特點的認知。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最後,我通過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

並請學生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課後開放式地討論: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杆跳高運動員跳得這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用生活實際的場景的現象分析能打破常規的習題作業,吸引學生的興趣,以此將課堂延續到課後。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高一英語第四單元的話題是“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整個單元的設計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聽、說、讀、寫多種教學活動,內容涉及“談論過去的經歷”、“描述任人物、事件以及人的感覺”、“學會在一篇文章中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來組織內容”等,讓學生初步瞭解定語從句, 學會使用關係代詞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 的用法。我上的這節課是本單元的課後閱讀訓練,它是繼前面幾個課時內容的延伸,單元教學內容中閱讀部分安排了一篇描述洪水的文章,而這篇課文是描述地震的文章,結合目前時事,我想以此爲載體讓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基礎上對地震的知識有更多的瞭解,所以設計了這一課時。

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描述地震災害的常用語,能簡單的描述地震的發生原因。

能力目標:

(1)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提高閱讀技巧,培養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2)能利用上下文理解單詞的含義,;

(3)能根據所讀材料運用適當語言進行復述。

德育目標:通過本文的閱讀讓學生對地震有更多認識,加強自我保護。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綜合語言運

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此外,每一門課程都應該儘可能結合學科特點,把培養學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學中。

3、重點與難點:

(1)重點:1.利用不同的任務訓練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閱讀微技能;

2.對地震知識的更多瞭解。

(2)難點: 1。閱讀技能的訓練;。

4.教學輔助工具:

(1) 收錄機; (2)多媒體

二、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

由前面的閱讀文章的內容說起,那一場洪災對於課文的主人公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而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詢問學生知道的災害,展示圖片讓學生對此有所瞭解,然後展示一幅完美的城市圖和災後城市圖進行比較,猜測發生變化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這樣通過師生互動,激活主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後面進行本文的閱讀做了鋪墊和準備。

2、新課的講解

(1)不同層次的閱讀技能訓練;

首先是Speed reading,

a. skanning,快速默讀全文,瞭解課文大意,回答簡單問題爲下一步找出細節作好鋪墊。

b. skimming,讓學生進行跳躍式閱讀,瞭解文章的結構,教師要求學生(work in pairs)給每一部分給一個標題, 以此培養他們找尋文章或段落的主題句和

然後是careful reading ,

a,掃 讀 :用多媒體展示針對每個部分提出不同問題,,學生通過掃讀來獲取細節信息。在通讀全文梳理文章,理解主題基礎上,學生熟悉了文章內容,才能掌握地震的相關知識。在這一環節中,針對各部分設計了不同的任務,

1,選擇題,四個部分

2,根據上下文了解代詞的指代內容,涉及全文。

3,針對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4,針對第三部分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地震的形成,這既是理解基礎上的表達,也是對理解的檢驗。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各種語用能力,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教學方法。複述課文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連貫表達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促進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

5,針對最後一部分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進行討論

b .朗讀:讓學生跟讀錄音,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結構並從中得到自己的感受。這也爲下一步學生討論做好鋪墊。學生通過以上活動,從基本框架到細節信息把握住了這篇文章。

接下來的環節是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讀後討論。讓學生對地震有更多認識

(2)、在情境中激思,培養創新思維:

在課文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思維訓練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巧設疑問,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

在careful reading的掃讀中,每個部分的問題各不相同,任務都非常有針對性,訓練了學生各項不同的能力,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參與熱情。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又可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巧妙地適時設問,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創造性也因此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