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五篇

學識都 人氣:1.24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五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一、本課題的地位和作用

聲音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本章教材在整個初中階段物理知識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本章教材對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研究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音的快慢三個問題。爲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

二、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知道聲速在固體中最大、氣體中最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和“真空罩中的鬧鐘”的實驗,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三、本節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於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繫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於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教法設計】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採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啓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因此對於聲速、回聲的知識,我採用先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後以“信息平臺”、“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後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

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於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鍊學生的思維行爲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爲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器材準備】

本節教學中,實驗器材牽涉較多,要恰當合理正確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觀性和可信度,創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認真細緻進行觀察,讓學生貼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奧祕。

真空鈴實驗裝置、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激發興趣

1.我等上課鈴響後,邊敲鑼邊走進教室。

2.利用PPT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這裏可以在PPT中的錄製旁白裏面把把這些聲音錄下來。(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裏,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

啓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製造出一些聲音來,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製造出一些聲音來。(學生利用書桌的東西製造出聲音)

提問:你對聲音有什麼問題?(學生說出自己想知道的有關聲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

在黑板上列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聲的產生

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1.問題啓發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特徵。

(4)發聲物體分別是什麼。

·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

2.探究實驗

·實驗1用鋼鋸條、橡皮筋、喉頭進行發聲實驗

(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學生開始實驗1討論答案:物體發聲時振動,不發聲時不振動。

·實驗2用音叉、鼓做實驗

問題(1)你觀察這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像實驗1一樣明顯嗎?

(2)怎樣使不明顯的現象變明顯呢?緊挨着音叉。

啓發學生(可用風吹草動,風吹樹葉動)是否可利用它對別的物體產生的效果來顯示呢?

學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輕小的物體(如紙屑)緊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學生改進實驗再做,並同樣回答前面的問題。

歸納: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爲具體,變細微爲顯箸的研究方法。

·實驗3用瓶子、小絨球做實驗

吹瓶子口,聽聲音。

問1:這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猜想可能是空氣的振動產生的。

問2:假如空氣在振動,你能看見嗎?怎麼辦?

學生實驗分工,一人吹,一人觀察小球,然後交換進行。

問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呢?

歸納:氣體振動可以產生。

·實驗4利用水產生聲音,並注意觀察水面的振動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並歸納總結。

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問:去年,我國航天員_______駕駛的“________”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時間,並與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了交談。聽到這一令人激動和振奮的好消息後,我禁不住要問大家:

你們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麼進行交談的嗎?他們爲什麼不能直接進行交談?

聲音在傳播的時候有什麼條件呢?

·學生討論列舉生活中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

空氣、玻璃、金屬、牆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課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同學們之間討論問題時彼此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說明了________的傳聲。

2.古代的偵察兵用一個鐵筒插入地下,耳朵貼着鐵筒就能知道很遠處隊伍行進時的步伐聲和馬蹄聲,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多名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齊一致的動作,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做到整齊一致嗎?說明什麼問題?

·提出問題

宇航員在宇宙中爲什麼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

·實驗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探究真空能否傳播聲音。引導學生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做這個實驗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中的現象。)

·總結:

氣體、固體、液體都____傳聲,而真空____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____。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放映水波的傳播。

我現在拿一張紙,它沒有發出聲音,問: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呢?

教師揮動手中的紙,引起紙的振動,紙發出了聲音。

問: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問:水滴使水面振動,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以什麼形式傳播呢?

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從而引入了聲波。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問:一根裝滿水的很長的鋼管,在一端敲擊一次,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敲擊聲?同學們猜想一下,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提示:有幾種介質)

(三)聲速

學生活動:閱讀小資料。

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音的傳播還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總結:

1.常溫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溫時聲音在_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小。(填固體、液體、氣體)

通過對聲速的學習,評議剛纔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進一步問:3次敲擊聲分別是沿着什麼物質傳來的?

(四)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在空曠的房間裏說話,爲什麼比在野外說話要響亮的多?

學生討論,交流意見。

老師說明: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使原來的聲音得到了加強),這種現象叫回聲。

五、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的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

關鍵詞:振動、介質、340m/s

六、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爲兩道題,第一題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列舉氣體、固體、液體傳聲以及回聲的實例,引導和強化學生“物理來源於生活”的學習意識。爲了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二題設計爲實踐活動題,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以細繩(棉線、棉繩、金屬絲)、紙杯(塑料杯、易拉罐、飲料桶)等爲原料,製作一個土電話,兩個人一組實驗,驗證固體能傳聲。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爲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重力》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二、說學情

我所面對的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物理的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對實驗也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很多同學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能力不強,需要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小組合作來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重力現象與日常生活聯繫密切,學生已經能夠定性的認識,但尚不能夠科學認知,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優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通過分析生活及實驗現象得出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困素有關的實驗過程,瞭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會根據G—m圖象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能正確書寫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式G=mg,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認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能夠應用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難點】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五、說教學方法

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等。

(過渡句)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1:新課導入

我會先通過多媒體播放“蘋果落地”、“瀑布”的動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同時思考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的產生?學生回答是因爲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導入新課。

【意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是因爲重力現象在生活中較爲普遍,從這種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定量研究重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而且能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環節2:新課講授

本環節總共分爲五個部分。

首先講解重力的概念。由導入中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總結出是因爲地球對它附近的物體的吸引作用,進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並給學生強調地球附近的所有物體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問學生重力有沒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並交流討論不難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則重力越大。但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時我會引導學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結合教材指導學生正確選取器材,設計並進行實驗,首先測量出一個鉤碼所受的重力,記錄數據。接着逐次增加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的重力,準確記錄數據。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我會要求注意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之後讓學生以質量爲橫座標,重力爲縱座標描點連線,並觀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

讓學生觀察鉛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和斜面的關係,以此來區分“豎直向下”和“垂直於接觸面”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此時教師可以從數學角度強調豎直也是一種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況,是與水平面垂直。

接下來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來。

我會先讓學生嘗試將鋼筆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並且能讓它們靜止不動。學生完成小實驗之後,我會提問學生是不是隨便怎麼放都可以做到靜止不動。學生會答出只有在某一個固定的位置纔可以。於是我在此基礎上總結: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個點上,我們把這個點叫做重心。

我會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位置是不是與它的形狀以及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學生通過尋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細均勻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實驗會總結出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最後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力的由來。先讓學生用細線牽着橡皮做一個“模擬”引力的小實驗,然後通過講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由於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引力,纔會出現多媒體上那些一系列物體在下落的現象。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個環節中,教師始終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環節3:拓展提升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斷桌面是否水平,還需要哪些物品?應該怎樣操作?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使得有趣的知識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學活用。】

環節4:小結作業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

【意圖: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教學反饋,及時加以疏導。】

之後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課後寫一篇“如果沒有重力,生活將會怎樣”的短文。

【意圖: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基礎上引入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方法,培養學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爲本節課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爲本節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行爲是由動機引起,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可以發揮明顯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法二:爲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啓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爲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爲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引入要類比速度)

爲更好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問題意識,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學案上自主預習題。爲最大限度培養學生最基本自學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目標,本節課設計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預習題可設計爲:1、浸在液體中物體,當它所受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小於所受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與所受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麪上。2、一個 50g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着這種古老辦法。4、排水量是1000t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裏充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爲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合作探究題和處理方法爲:

(以《浮力》一節爲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浮力分別爲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質量、體積和密度關係,在這裏三個球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着與液體密度相聯繫,找出問題解決辦法,即物體重力和液體浮力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關係。

問題(二):學生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狀態時,根據生活中木塊、鐵塊、水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受到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狀態,向力大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裏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浮力和物體重力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 號,我說課的題目《 》,是人教版的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二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二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爲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三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爲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爲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爲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瞭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於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徵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凸透鏡成像特徵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於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於優勢地位,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佔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

三、說教法

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啓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爲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導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鬆導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鬆的聊天方式,導入本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爲什麼能照相嗎?它是靠什麼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並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並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並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着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並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後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爲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製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並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着“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麼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並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並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麼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麼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並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置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置,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髮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穫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後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蒐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實例,並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蒐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