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學識都 人氣:1.32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分析

1、“功”的地位與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它雖然是在力學中引入的,但卻貫穿在整個物理學中,可以說一切自然現象都與功和能相聯繫,通過功(特別以後關於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充分揭示了物理學各部分間的內在聯繫。 作用:對功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功的研究爲以後學習功率、能量的知識奠定基礎。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2、課程標準解讀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3、學生認知發展

八年級學生學習的滬科版物理教材,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能夠對“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爲學生構建“功”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機械功的概念,能從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2)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規律,能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做功,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並能用來進行簡單計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的能力,能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樹立學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結合教材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點

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識那樣可以依靠直觀認識爲依託,因此教學中充分貼近學生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意聯繫實際,通過具體實例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學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設計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電教多媒體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0塊磚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投影圖片和課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提出“什麼是功”一問題,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以多媒體形式向學生介紹物理學中對“功”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談談對“功”一詞的看法,我從中重點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聯繫。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與觀察。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生活實例、課件演示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導學生緊抓“力的成效”來認識生活中物體做功的現象,讓學生分析怎樣纔算做了功,並舉例;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從而再以課件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力學角度分析出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同時給出實例,讓學生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做功,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加深學生對做功兩必要因素的認識。

在研究功的計算時,由於“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學中我注意聯繫實際,通過在課堂讓學生個別體驗,(搬磚頭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體分析引導,使學生獲得較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力越大,通過的距離越長,做功就越多;順勢引出關於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從而得到機械功的定義: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學習W=Fs並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 。同時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兩個練習題,並從題中引入W=Gh這一公式,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的運用,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於滬科版新課標八年級物理教材對功的原理沒有進行專門介紹,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是一個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針對教材特點,認爲本節課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學鍥機,引導學生閱讀本段內容,重新讓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爲機械功,同時又通過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機械做功多少的課件演示,讓學生討論書上FS=Gh所蘊含的意

義,從而得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的結論。

3、課堂小結:

(1)、知識內容小結: 要點由學生共同來總結。

(2)、學習方法小結: 總結如何抓住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板書設計

八、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在新課切入方式上,經過反覆研讀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滬科版新課標教材,覺得滬科版教材對於機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專業地指出了機械功的定義: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卻是在有力學基礎和能的知識前提下去構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對於目前八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鑑於學生認知水平,如何讓學生比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時又有較大興趣來投入學習,這是一個難題。於是我借鑑了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學思路,緊抓課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後才引導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同時以文中第二段內容爲鍥機,簡單讓學生認識到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常常容易會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本節內容是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可以說是前面所學的知識的延伸,又爲以後學習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並且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親切感和興趣,體現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這節課需要用1課時來完成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行簡單的計算。

⑶知道功的單位(J),瞭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分析和實驗瞭解功的物理意義。

⑵通過對實例的分析,會判斷物體有沒有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形成獻身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功的計算是即將學習的功率、機械效率的基礎,在中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進行簡單的計算作爲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斷一個力有沒有做功作爲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 15歲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仍需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初中物理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講練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的概念,能說出生活和自然環境中常見得溫度值。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象。

2.瞭解體溫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並學會攝氏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3.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過程與方法

養成使用儀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習慣,體驗學會使用一種新儀器的愉悅心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採集準確數據的好習慣。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4.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2重點難點

1.重點 溫度計的使用。

2.難點 溫度計的使用。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溫度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熱現象是指與物體的冷熱程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我們生活中都用哪些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學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冷、熱、溫、涼、燙等有限的形容詞來形容物體的冷熱程度。這樣是否就能準確區分物體的冷熱程度呢?

學生議論。

教師講述:這樣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開水和燒紅的鐵塊都很燙,但它們燙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區別(認同所研究的問題)。所以,在物理學中,爲了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冷熱程度,我們引入了溫度這一概念。用溫度的數值比較準確區分物體冷熱程度。

【新課教學】

一、溫度與溫度計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在生活與生產中常用攝氏度(℃)作爲溫度的單位。

在科學研究中使用熱力學溫度,有關熱力學的溫度,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加油站”的內容。

2.單位:

①常用單位:攝氏度(℃)

②SI單位:開爾文(K)

3.熱力學溫度(T)與攝氏溫度(t)的換算關係:T=273+t

教師講述:溫度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如: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使人們看到環境的污染導致“溫室效應”;“SARS”傳播期間,發病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體溫升高;許多食品、藥品的保鮮、保質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凍溫度範圍內;氣溫的變化影響着人們的身體健康,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科學研究的許多都要在一定溫度環境下進行……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有關溫度和溫度測量的知識。

教師講述:自然界中的物體,溫度高低相差很懸殊。請大家讀出圖各種物體溫度值,要求大家能說出生活中和自然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並能用溫度術語描述生活中的“熱”現象。

說明:引導學生參與探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講述:我們對於溫度高低的判斷往往用皮膚的感覺。現在請同學們來做個實驗探究。三隻燒杯中分別裝有熱水、溫水和冷水,現請一位同學將左手食指伸入熱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時間後,將兩個食指同時放入溫水中。

說明:一名同學上前面來操作,同學們認真觀察,比較兩手指的感覺,說明了什麼?

教師講述: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準確地判斷就必須進行測量,要進行測量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

二、測量工具──溫度計

教師講述: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使用溫度計測量過溫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些溫度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常用溫度計(實驗室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表)實物掛圖讓學生觀察,並讓用手捏住溫度計使它升溫,放手使之降溫,引導同學們思考溫度計的原理。

提問:溫度計中液體上升和下降跟溫度的變化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有這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交流後並回答,老師給予適當的點評和引導。

學生意見統一後,教師予以概括總結並用板書。

1.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根據( )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製成的。

提問:前面我們已經觀察過溫度計的實物和掛圖,都知道溫度計上都標有刻度,你們知道溫度計是怎樣刻度的嗎?

(引導學生找到溫度計刻度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作適當的啓發: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爲多少?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爲多少?

學生討論後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爲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100℃。

講述:攝氏溫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爲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爲100℃。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1℃如何刻度呢?

學生思考,討論,形成正確的觀點後彙報,在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師板書

2.攝氏溫度的規定

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爲0℃,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爲100℃,在0℃到100℃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溫度計是常用的溫度計,分別是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表。

教師讓學生再仔細看一看桌上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溫度計中的液體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溫度計的測溫物質應處於液態,才能正常使用。根據用途不同,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量程不同。參考值:實驗室用的溫度計:-20℃~110C;寒暑表:-20℃~50℃;體溫計:35℃~42℃;固態汞熔點:-39℃;液態汞沸點:357℃;固態煤油熔點:低於-30℃;液態煤油沸點:150℃;固態酒精熔點:-117℃;液態酒精沸點:78℃。)

※工作液體的選擇原則:一是液體存在的溫度範圍要寬,即凝固點要低,沸點要高;二是液體的膨脹係數要大;三是液體要純淨,不沾污玻璃,不侵潤玻璃。

3.常用溫度計的種類:

(1)實驗室溫度計

(2)寒暑表

(3)體溫表

①特殊結構:縮口

教師講述體溫計盛水銀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細的縮口,測體溫時水銀膨脹能通過縮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裏,讀體溫計時體溫計離開人體,水銀變冷收縮,水銀柱來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縮口處斷開,仍然指示原來的溫度。所以體溫計離開人體後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要使已經升上去的水銀再回到玻璃泡裏,可以拿着體溫計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體溫計的普通溫度計不能甩)。

②液體—水銀 量程:35℃~42℃ 分度值:0.1℃

體溫度計的使用規則:

①不能用常用溫度計直接測量火焰的溫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溫度超過了常用溫度計的測量範圍,另外火焰還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溫度計中的液體沸騰;

②寒暑表的測量範圍的上限不會超過50℃,而沸騰的水面上,水蒸氣的溫度會達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測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溫度;

③測量液體溫度時,如果溫度計的玻璃泡沒有放在液體的中間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側壁,而側壁因液體與外界發生熱傳遞,其溫度會低於或高於液體平均溫度,使測量不準確。容器的底部也會因爲加熱,溫度高於中間部位的液體溫度。所以,應該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放在液體的中間部位進行測量。

請同學們在綜合第十一章有關溫度計使用注意事項,總結如何正確使用常用溫度計。教師予以適當的指導。

說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怎樣正確使用溫度計,正確的予以肯定。

學生意見統一後,教師予以概括總結並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體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1)使用溫度計前:①選擇量程合格的溫度計,若待測溫度高於溫度計的最高溫度,溫度計會脹破;若待測溫度低於溫度計的最低溫度,則測不出溫度值。②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測量時能準確讀數。③確定零刻線。

(2)使用溫度計時:①應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待測液體中要稍候一會兒,待示數穩定後再讀數。③讀數時玻璃泡不能離開被測液體,否則示數會降低。同時,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視會產生誤差。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初中物理第一冊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爲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2、 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 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修訂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好學教育 - 專業,權威,高效,分享 - 打造國內領先的終身教育平臺!

好學教育: 二、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 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4、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像剪輯。

三、教材處理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於規律的總結歸納,並注意理論聯繫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學法

1、 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係,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瞭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採用觀察分析、啓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啓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爲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繫實際。

2、 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啓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初二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着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接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爲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爲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啓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