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彙總五篇

學識都 人氣:2.5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彙總五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 號,我說課的題目《 》,是人教版的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二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二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爲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三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爲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爲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教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同學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同學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同學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同學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同學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爲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同學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同學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同學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同學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同學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同學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同學的學習行爲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同學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同學的學習主動性;由同學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同學的創造性。

教法二:爲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啓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爲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同學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同學的主體地位,培養同學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爲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同學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爲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讓同學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同學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同學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爲最大限度的培養同學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爲: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麪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着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裏充的是_______。)

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同學學案、同學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爲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爲:

(以《浮力》一節爲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爲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同學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裏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着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繫,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同學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裏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同學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同學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同學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同學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同學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爲本,凸顯同學學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壓強是物理學的重要概念。壓強知識既是對前面所學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爲後面整個章節奠定了基礎,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本節內容又是初中物理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本身的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單位,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改變壓強的方法,瞭解壓強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⑵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進一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歸納、實驗能力;通過對壓強概念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比值定義法;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物理學原理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的概念,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着統領全章的作用)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形成。(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導出壓強的概念爲本課的難點。)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和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讓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爲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這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和啓發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學法:根據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學生的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爲: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歸納法,比值定義法,數學推理法。

三、 教學過程

1.讓學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體驗插入的難易程度引入新課;

2.複習彈力引入壓力,詳細講解概念、方向、作用點

先讓學生畫壓力示意圖,再畫重力示意圖,分析壓力與重力的關係

大小(通過鋼尺、砝碼實驗,讓學生明確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區別),

通過力的三要素可以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裏,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陷入泥潭的難易程度,進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氣球、鉛筆實驗讓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那些因素有關?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怎樣來探究呢?(控制變量)

演示實驗,完善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3.爲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壓強,讓學生明白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學生對所提供的三組情況比較壓強大小,從而引出壓強定義式;分析單位,得出國際單位帕斯卡,對生活中的報紙對摺展開壓強的大小進行介紹;

4.典型例題解題過程學生練習並分析、講解;

現實生活中要增大(減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舉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存在壓強的實例(打地基、沙發舒服,沙發變形增大受力面積、注射器),並說出是增大還是減小壓強,讓學生根據公式分析具體的方法,並把圖片拖至各種方法邊,一一對應;

6.鞏固練習;課堂小結

四.教學反思

本課成功之處:

1.充分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做實驗,這是後進生的強項,讓他們展示了自已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難心理,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3.在分析講解壓強的概念、公式時,用類比法步步深入,讓學生很自然的接受並理解壓強的概念,從而更好的突破了難點。

4.在增大和減小壓強方法的學習中,從公式、現象出發,並結合實例分析,不僅鞏固了壓強的知識,還進一步落實了“生活——物理——社會”的教育理念。

本課需要改進之處:

1.時間的控制需要加強。

2.課件做得再靈活簡潔一些,可以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問題。所以我會加強課件製作的學習,將多媒體技術更好的應用在物理教學中。

由於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細節把握的還不夠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當然我會繼續努力,懇請您的指導!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深化和具體化,又爲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學習作理論上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啓後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部分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一些解決電學問題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學習,也有一定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計算,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關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大小,形成節約用電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電子計時器,空調機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鑄就良好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物理量。

啓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多少;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電能。(類比於功率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意義。

談話:正是因爲100W燈泡比25W燈泡在相同時間內消耗電能

多,所以轉化爲內能(光能)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爲什麼100W燈泡比25W燈泡亮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用電器上銘牌,請

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電功率相同嗎?②誰電功率最小?③誰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爲電功率大用電器消耗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概念。併爲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爲1千瓦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電

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關係,有利於知識掌握。並且明確所求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電功率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教學後,本節課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收穫,體驗學習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裏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銘牌,解它們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附:板書設計

電功率

1.電功率: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功叫做電功率。

2.計算公式:P=UI P= 導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單位:國際制單位:瓦(W),常用還有千瓦(KW),1KW=103W.

4.電功率表示意義:用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物理量。

5.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

U實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容易被大電流燒燬

U實=U額時,P實=P額,用電器發揮其額定功率

燈炮亮度由燈泡消耗實際電功率決定,燈泡亮度越大,消耗功率越大。

6.電功率測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20xxx年10月19日,我在初二10班聽了王**老師的《光的反射》一課.

王老師先由生活中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爲例,啓發學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光線如何傳播,從而引入本節課內容---光的反射。這一引入是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出發,思考現象背後的物理本質,使學生明確光不是物體發出的,但是我們卻能看到物體說明物體上有光進入人的眼睛,從而抽象出光線反射的模型。緊接着,王老師讓學生上臺展示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用海綿和小棒模擬了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角,反射角的關係,這一模擬實驗的好處在於可以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地構建反射模型,更好的理解三線共面以及法線的作用和意義。

在驗證光的反射規律實驗中,王老師先對顯示光路,實驗操作順序觀察對象等進行了指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多動手嘗試尋找規律,並分組進行拓展實驗的探究,實現了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王老師語言富有親和力,問題設置合理,比如探究三線共面,當將擋板翻折時,看不到反射光線,就問,“反射光線是否消失了?”“如果沒有消失,那麼怎樣才能再次找到反射光線?”一個個小臺階的設置,使學生能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得成就感,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本節課的亮點當屬三個拓展性實驗:平移,轉動平面鏡觀察反射光線的變化,以及探究如何運用兩塊平面鏡獲得平行光線。這三個實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個人認爲獲取平行光的兩種方法可以對應數學中證明平行的兩種方法,把數學和物理相結合。從後來的評課來看,對這一塊的處理,不同老師有不同的做法。湯老師認爲拓展實驗應該與實際運用相結合,比如平移鏡面可以用來測量液麪上升下降的高度,平行光可以用來製作潛望鏡等;殷老師認爲拓展探究可以從現象出發,運用現有的潛望鏡模型,用激光筆演示現象,讓學生猜想潛望鏡內部結構,並用實驗進行探究驗證,這樣的做法將好過讓學生去製造平行光這樣的“任務式探究”,讓學生爲用而學,學以致用,使他們產生“我要學物理,我要做探究實驗”的強烈願望,並且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現象抽象思維得出物理概念和原理,切實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從評價來看,王老師這節課上的是相當成功的,我不禁要思考成功的原因。捫心自問,這節課要是由我自己來上的話,肯定不會如此精彩。而王老師的課也是經過了反覆思考,試上和改進,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磨課聽課的過程中,大量吸取別人的意見進行改進,逐漸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在區級的公開課上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展現出自身的風采,爲學校爭得榮譽。因此,我在後續的教學工作中也應該多聽課,多交流,反覆備課,在不同的班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