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中元節的習俗

學識都 人氣:2.77W

中元節就要到了,客家地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的一篇“客家中元節的習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家中元節的習俗

在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節祭祖掃墓之俗,是全國較爲盛行的。而在贛縣客家地區,特別是農村,則把中元節看得較重,影響也更廣,祭祀儀式也最隆重。

中元節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祭祀的儀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遙祭;另一種較爲隆重些,是對前一年或當年去世的家人的墳前祭拜。

遙祭儀式較簡單,但也有講究。每到七月半,各家各戶都比較忙,上午一般要寫好包皮(即包裹冥衣信錢的,有固定寫法的草紙),宰殺鴨子,且要把鴨血沾於包皮中先人的名字上(相傳這是讓鴨子帶路,遊過奈河,把冥衣信錢送到先人面前),但切忌把鴨血沾在陽人的名字上,否則是有血光之災的。

下午則要把芭蕉米餜包好、蒸熟。據說,中元吃芭蕉米餜是因爲撕去的芭蕉葉可以讓先人在陰間有更多的衣服穿。中元祭祖最講究的就是包皮的寫法了。一般農村都是請村上有學問、懂風俗的老人代寫。

祭祀一般在七月十五的黃昏時分,準備好冥衣信錢、香燭鞭炮、牲酒茶飯、芭蕉米餜等,於門前空地上,對着先人墓葬的'方向,點香燭,燒信錢,放鞭炮,作揖祭拜,遙想親人。祭祀之人一般是家中子孫,女人是不靠邊的。

相比之下,墳前祭祀則隆重多了。祭祀之前先“掛衣”,七月初一至十五,各地親朋都會帶上草紙、香燭、信衣、粉幹、鴨子上門,表達哀思。但“掛衣”必須“滿七”方可,當年去世的,只有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後才行,如果不滿,則推至明年的中元。

死者的大女兒必須掛頭衣(即七月初一這一天上門),小女兒則掛尾衣(即七月十五這一天上門)。相比之下,大女兒的“衣”就要“隆重”些,除了上述東西外,還要有一些紙糊的丫頭,從頭到腳穿戴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等。小女兒的“衣”則可簡單些。死者的子孫需共同制一篾篔,到了七月十五的黃昏,把親朋奉送之物一起挑着,去墳前焚燒,燒香作揖,磕拜之禮必不可少。

中元祭祖是爲了寄託我們的哀思,緬懷先人的功績,以勉勵後人。作爲一種風俗,流傳下來的有些禮儀,自然跟封建迷信有關,但在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改革開放年代,我們要在形式上簡化與遵循,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去認識,以表達客家人對祖先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