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客家人春節飲食習俗

學識都 人氣:7.6K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對於崇尚傳統的客家人來說,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過年同樣是一年中最值得重視的節日,因此客家人過年的`食品花樣繁多、品種豐富且飲食習俗有不少講究。

客家人春節飲食習俗

通常來說,一進入農曆十二月,客家人就會着手開始準備過年的食物了。首先是臘味,有香腸、臘肉、臘雞、臘鴨和臘魚等,這是因爲臘的食品鹹、香、味道好,特別合客家人的口味,且方便保管儲藏和待客下酒。其次是要蒸上幾缸客家黃酒,一方面黃酒是以天然微生物純酒麴發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劑,酒精度低,是純天然綠色飲品,喝了不會傷身體。而且黃酒蒸得早、儲存久,更濃更香;另一方面春節肉食多,更需要多點下酒料。除此之外,還要準備好做黃粄的樹杈、做炸粄的米粉和做米糕、麻糕的原料等。客家人把農曆十二月廿五起稱之爲入年假,從這一天起,客家人過年就真正忙起來了,開始全力以赴作迎接新年的準備,浸米做煎粄、磨豆腐、炸油餈、炸花生、炸魚、炸黃豆、炸排骨和採購豬肉、雞、鴨、蔬菜糖果餅乾及各類水果等年貨。

除夕那天,客家人因忙於宰殺雞鴨,早上和中午都吃得較隨便,但用大木甑蒸“年飯”的習俗不能少,蒸的“年飯”可從除夕吃到大年初一,取意“年年有餘糧”。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最爲莊重,閤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餐桌上一般都要有肉丸、魚丸等,其象徵團圓之意。美味佳餚各地各家則不盡相同,但這餐有什麼好吃的都會搬到桌上來,傳統的有豬肉、雞肉、鴨肉、草魚和豆腐之類。餐桌上約定俗成會把雞腿、鴨腿給老人吃,把雞臂、雞心、雞翅膀讓給小孩吃,以示尊老愛幼,也意爲希望子女比得過別人、讀書有記性、能遠走高飛。同時把雞鴨的頭和爪子夾給外出做工或家裏的主要勞力吃,意爲吃了更能爬(掙)錢和出人頭地等。另外即使沒有回來的家人的碗筷也要擺在飯桌上,象徵閤家團圓。同時客廳桌上也會擺設有柑、桔、橙、柚和糖果等,取“大吉利市”、“甜甜蜜蜜”之意。

大年初一,以前客家人講究要吃素,意味齋一天圖一年吉利。這種奇特的習俗源自一個傳說,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個老人,生有十多子,長大後都分了家,老人獨自爲戶。有一年到吃年夜飯時,每個兒子都想到一塊去了:我不請父親吃飯,其他兄弟總會請他吃吧。於是,直至每個兒子家家都吃完除夕團圓飯,還沒有人喊父親吃飯。老人氣憤難消,大年初一便到一座廟出家去了。他還對子孫發出誓願:“凡我子孫,年初一跟我食齋者,發達吉昌;不跟我食齋者,早死早亡。”他這一招,其實是爲了使子孫不忘這件事,教育後人要孝敬奉養老人。從此每年年初一這天,很多人便食起齋來了。

現在多數地方改變了這一傳統習俗,並且在吃早餐時一般會有大蒜,意爲新年會打算;有蔥,意爲吃了更聰明,有芹菜,意爲吃了更勤快。同時還會煮一些吉利的菜色,如釀豆腐,意爲新年更富有;草魚,意爲年年有餘等。吃過飯,小孩串門給長輩拜年,說“新年好”、“身體健康”、“添福添壽”之類吉利的話,長輩一般還會賞給糖果、糕點、“利是”等。

客家人有句俗語說,“有食冇食,嬲到初十”。的確,對於客家人來說,由於是集一年的財力來過個新年,食品準備得十分充足。整個春節,讓人不吃飯也能酒醉肉飽。到了初七,客家人有吃七樣菜之俗,即把蔥、芹菜、韭菜、蒜等七種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聰明、勤勞長久、會划算等。客家人勤勞善持家,春節準備好的臘味、浸豆腐和炸粄、煎堆等便可儲存到春耕時節,確保整個正月都能休閒吃喝,以致到現在還有:“有吃冇吃,玩到驚蟄”,“有做冇做,玩到社過”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