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部長新年撰文透露退休人員參加社保或繳費

學識都 人氣:2.5W

2016年第一期《求是》雜誌發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文章《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文章提出,要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改革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合理分擔、可持續的醫保籌資機制,研究實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建立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醫保待遇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整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公立醫院去行政化改革,結合新型城鎮化,辦好鄉、村醫院,真正建立有序分級診療格局。

財政部部長新年撰文透露退休人員參加社保或繳費

據資料顯示,根據現行規定,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制度的初衷,是社會醫療保險要體現互助共濟。退休職工一般患病較多,而退休後收入低醫療負擔較重,考慮到退休人員在以前的工作期間,已經爲社會做出了貢獻因而不需繳費。同時,這一設計也可以均衡企業負擔,爲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

以下爲《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全文:

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從上中等收入國家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任務艱鉅。

無論任何國家,生產要素總量是相對有限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受要素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制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總會遭遇瓶頸,經濟增長、人均收入和財富水平提高最終要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將會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在“三期疊加”階段,針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本邊際效率下降、槓桿率較高等結構性問題,我國正在持續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結構性改革激發經濟增長潛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推進國企改革,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深化社保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力流動性和勞動力素質,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基本理念、重大舉措作出了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我們要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化解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結構性問題,着力推進制度創新,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構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成功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2015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全國居民收入增長繼續快於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呈現勃勃生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從上中等收入國家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任務艱鉅。亟待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爲核心,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一般經濟規律表明,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前者主要包括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入的增加,後者是指扣除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貢獻後,由技術進步、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要素使用效率等其他因素的改進與革新帶來的產出增加,反映了各生產要素的綜合利用效能,體現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影響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關鍵因素。從國際經驗看,一國經濟發展早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特別是資本投入,進入發展中後期階段以後,要素投入的貢獻下降,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這是因爲無論任何國家,生產要素總量是相對有限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受要素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制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總會遭遇瓶頸,經濟增長、人均收入和財富水平提高最終要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將會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我國過去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重要因素。據有關機構測算,1982—2010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 21.5%。但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導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未來一個時期,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核心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發展動力順利轉換。

二、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結構性矛盾

近年來,我國進入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抓住和利用好這一戰略機遇期仍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凸顯,制約着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和經濟穩定增長。

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2012年以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連續下降,預計“十三五”時期繼續減少1000萬人以上,人口紅利逐步消減。人口老齡化加劇,2014年末老齡化率達到15%左右,高出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約5個百分點。用工短缺,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貨幣工資年均增長13.2%,農民工工資年均增長13.5%,高於同期勞動生產率(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11.1%的水平,勞動力成本增長已快於勞動生產率增長。

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後,隨着政策刺激下投資大幅增長,資本邊際產出效率明顯降低。從2008年到現在,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的投資已經顯著上升。投資回報率低,直接影響了企業投資意願。投資結構也不盡合理,設備投資佔比不斷下降,從2008年的23.5%降至2014年的 19.4%,土木建築類投資上升,2014年佔比已達2/3,增加投資更多依賴政府和房地產投資。再加上前些年我國產業鏈基本以土木建築類投資爲核心來佈局,也造成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