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三字經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7.4K

三字經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小學生的三字經讀後感

小學生的三字經讀後感一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小學生的三字經讀後感二

小時候姐姐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由於那時侯還小,沒有背下來,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長大了,老師又給我們發了一張,經過爸爸,老師的講解,和網上查閱,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爲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小學生的三字經讀後感三

從老師教我們唱《三字經》這首歌開始,就深深的被她吸引,一遍又一遍的讀。

《三字經》包含了各類知識,它分爲六個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了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爲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使我明白懂禮儀,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讓我瞭解了一些名物常識;“煩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讓我快速瀏覽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我遊歷了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口而誦,心而惟”到“戒之哉,宜勉力”我深知只有學習勤奮刻苦,長大才能有所爲。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年紀雖小,卻懂得子女都應該孝順父母的道理。爲照顧父親,在炎熱的夏天,小黃香拿着扇子在爸爸的牀邊,把枕頭、席子都扇得涼涼的,把蚊蟲都趕得遠遠的,然後才恭恭敬敬地請父親去休息。冬天天氣寒冷,黃香每天晚上替父親鋪好被褥後自己先鑽進去,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涼的被窩,然後再去請父親來睡。小黃香九歲就能如此體貼的照顧父親,我們的九歲又在幹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