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學識都 人氣:9.29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1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啓蒙讀物《三字經》最爲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爲“南方纔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啓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2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書中的許多告訴讓我受益匪淺。在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源流長。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閱讀了《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十分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教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教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必須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我的父母與教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孟子所以能夠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到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三字經》不可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齊去讀這本好書吧。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3

寒假裏,我看了一本國學經典,名字叫《三字經》。

這本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應麟等寫成的。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化,其中中國傳統國學是我國輝煌燦爛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其中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釋義是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兩個兄弟,他們剛出生,一個哭了,另一個也哭了可是,他們辦滿月酒算卦的時候,一個孩子是狀元命,另一個是乞丐命。那個乞丐命的媽媽不信這命,努力教育孩子,最終變成了狀元。而另一個算卦是狀元命的孩子,媽媽忽視教育,結果則成了乞丐。他哥倆相遇的時,哥哥感到很羞愧。

我想根本沒有命中註定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不一樣,不是與生俱來的。因爲孩子從小都是一樣的,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可是是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才使他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釋義是戰國時期,孟子母親三次搬家,是爲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斷織機的布來教子。我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是孟子在治學方面有許多格言。學問之道,最貴用心,用心思索纔能有所收穫,不然就不會有所得。

這本書讓我懂了許多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能認命,要改變環境,主動找人學習,我以後學習會持之以恆,而不能一步登天。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4

我看過很多很多書,一半左右的書都是我從圖書館裏借來的,偶爾幾次還會借幾本三字經的書。一本三字經的書叫《財智三字經》,它的三字經跟我們學的三字經不一樣,這本書還有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在看過幾頁三字經的時候,也會偶爾相伴幾個故事,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都有兩個故事,第五單元有八個故事。三字經下面還有圖,圖下面還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有一頁是這樣的:人民幣和美元國與國幣流轉元角分十百千可積累能換算。圖上畫的是:有三個小朋友想交換錢,第一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100日元。”第二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一美元。”第三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6元人民幣。”第一個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幣,第二個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個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們三個都能交換。很多故事告訴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訴我有錢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會變成窮人;也有的告訴我,錢是一分一分的掙來的;還有的故事告訴我,富人教窮人,窮人也能成爲富人;還有個故事告訴我,我們不應該買不該買的東西,如果你買了,也許最後就是痛苦。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5

記得有一次,一向成績不錯的我早中段考只考了七十多分,媽媽很生氣,把我大罵了一頓,我當時感到很委屈,對媽媽大叫到:"是。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爲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爲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爲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爲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6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在耳畔繚繞,《三字經》至今仍被人們流傳誦讀。出於好奇,我拾起這本書看了看,想不到,還真得益不小呢!

《三字經》講述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告訴我黃香九歲就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驅趕蚊子,冬天爲父親焐暖被褥,這樣的孝行應該發揚光大。是的,我們要發揚這種孝行,要光大這種孝心,讓其生生不息,永不磨滅。這個如此孝順的黃香,不正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嗎?又如“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讓我知道孔融四歲時就能把大梨讓給兄長。做弟妹的應該尊重哥哥姐姐,這是從小就應當明白的道理。瞧,如此小小年紀就這般懂事明理,我自愧不如,該好好反省檢點自己呀!再如“唐劉晏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爲者 亦若是”使我明白唐朝的劉晏剛七歲就能吟詩作文受到皇帝的讚賞,被稱爲神童,並授予正字的官職。他年紀雖小,卻身居高位,你們這些讀書的孩子,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像上面所列舉的古人一樣勤奮好學的呀。與其對照,這些年,我的學業好嗎?不見得。所以,我要向劉晏學習,要勤奮好學,將來能夠有所建樹。

一句句簡練的三字經,彷彿一曲曲歌謠,滋潤着我們心靈花園;那一位位歷代名人,猶如一座座豐碑,激勵着我們奮發向上;那一個個動人故事,好象一盞盞明燈,照亮着我們荊棘之路.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當聽到這幾句,總能想起那膾炙人口的書——《三字經》。六字一句,十二句一段,朗朗上口,如兒歌一般。《三字經》教會了我學習,讓我懂得了做人。

學習

我的學習態度總是那樣懶散,做完作業桌上總是亂七八糟的,桌上散着書、文具。因爲有些厭煩了學習,那字影橫飛的語文作業,那耗腦力,花時間的數學作業,那英文四處跳的英語作業,還加上副科的書本作業,我總是覺得煩,老是“累啊!累啊!”地喊叫着。可是《三字經》中的一段讓我改變了學習學習態度。“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是啊!如果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沒有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這少年光陰,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有什麼用?這段話一直在我心裏,當我對學習產生厭煩時,我就想起了它。它提醒我好好學習,教我揚長避短吸取別人的優點,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做人

我從前對父母極爲不敬。遇點小事總是大吵大鬧,破壞家裏的東西,搞得幾天下來家裏陰沉沉的。我與哥哥處處作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老是動不動就對他大吼大叫,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做人的基礎,之後能文會算,這也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從這兩點做起。《三字經》中這兩句話讓我脫去了那套厚重的佈滿了灰塵的衣裳。我變了,我孝敬父母了,我不大吵大鬧了,我懂得心平氣和地與別人討論問題了。我變了,不再與哥哥作對了,而是與他和睦相處,有說有笑了。

《三字經》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子。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8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啓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爲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還講了許多孝子的故事,比如說“黃香溫席”講的就是黃香在寒風習習的冬天先上牀把被窩捂熱,這樣父親上牀睡覺就不會感覺冷了。這些孝子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確實,父親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陪伴在我們的身旁,養育我們、關愛我們、教導我們。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也要學會爲父母做一些事來回報父母。

除了上面的這些道理,《三字經》教育我們的還有很多很多。讀《三字經》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9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資料十分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爲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一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爲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能夠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我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我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一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樣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我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爲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啓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閱讀。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10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一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着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於《三字經》的資料沒有太多的理解,此刻,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彷彿又看到了我們的樣貌。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異常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爲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明白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立刻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初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齊,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隻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11

春假,我在家閒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爲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爲了大詩人。

一天裏,我讀完了整本三字經,他深深的吸引着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小學生三字經讀後感12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