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作文五篇

學識都 人氣:2.26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的作文五篇

三字經的作文 篇1

認識錢文忠教授是從《百家講壇》的“玄奘西遊記”開始的,那些講述和小說《西遊記》裏的光怪陸離、神乎其神截然不同——太多的艱險,太多的酸辛,西行一路,九死一生,絕沒有悟空、八戒開道保護,絕不乏劫匪惡官故意刁難,走一路,講一路,千難萬險,終得經卷無數,眼界開闊之餘,也讓周邊國家對大唐盛世有了更多的瞭解。通過電視,通過教授,知道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和女兒一起看《百家講壇》是絕對沒有想到的事情,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能聽得懂什麼?但錢教授解讀的《三字經》卻讓女兒徹底喜歡上了《三字經》,雖然這種“喜歡”可能是暫時的,但絕對是真實的、自然的。

看了兩集,還想接着看嗎?想!爲什麼?有意思!還有什麼?能跟着電視一起背句子,能聽到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還能知道古人都在學什麼......女兒如是說,我沒有這樣想,因爲教授的解讀是面向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的全國觀衆,而且內容豐富,節奏較快,對於一個從未接觸過《三字經》的孩子來說,肯定不能夠聽得那麼明白,還需要加深和鞏固。如何加深?如何鞏固?因故事而起,從故事入手。

情景一:

“小李,你知道嗎?今天中午寶貝兒和我一起看《百家講壇》了,講的是《三字經》,人家看得可用心了!”老公剛一進家門,我就趕忙替女兒“邀功”。“你不信?那好辦!寶貝兒,問問你爸‘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他還沒你知道的多呢!給他講講!”“老爸,我猜你就不會!好好聽老師給你講啊......”

情景二:

“寶貝兒,老師說了,每兩天要給媽媽講一個故事,今天準備給媽媽講什麼?”女兒在思考,在尋找,“哎,那還用想?《三字經》裏的故事講一個就很好啊,不要總是講那幾個老故事,沒意思,給媽媽的講個新的!”“哦,就是!那就給您講個‘周處’的故事吧!從前,有個叫‘周處’的人,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雙亡了......”“寶貝兒,打斷一下,‘雙亡’的‘雙’就已經代表了父親和母親,重複了。你可以說他‘從小父母雙亡’,也可以說他‘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過世了’。好了,重新開始,這次媽媽不再打斷你了!”突然意識到這樣給孩子糾正錯誤很不合適,就讓孩子重新、完整地講,以至於不打斷她的思路。“從此後,周處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的人,還當了一個很好的官,對老百姓很好。媽媽,故事講完了!講得怎麼樣?有進步了嗎?”誇獎一番之後,告訴孩子她的故事有些不連貫,這就說明並沒有把故事內容熟記在心,沒有像講《鴿子和雞》那樣反覆練習,如果下到功夫,給老師和同學講的時候纔會清晰流利。

情景三:

到了晚上,躺在牀上,再回憶一下《三字經》吧,記不起原文就從故事開始,邊回憶故事,邊想原文。講周處的轉變和曹氏四子的成長是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講唐伯虎拜師學畫告訴我們——“教之道,貴以專”;講岳飛學藝、顏氏家訓是告訴我們——“幼不學,老何爲”;講岳雲12歲進入岳家軍、玉器的製造過程、神童方仲永是告訴我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講師文和師襄、管寧割席斷交和禮尚往來是告訴我們——“親師友,習禮儀”......就這樣,和女兒一起回憶這些故事,重點講了方仲永和岳雲,讓孩子不羨慕神童、天才,讓她知道即使是神童,如果不學習就會退步,何況是一個普通平常的小學生?講岳雲,是因爲人生中跌倒的時候很多,而且很多時候是沒有父母在身邊的跌倒,喜歡父母在身邊安慰無可厚非,但沒有父母在身邊時要學得堅強,堅強面對失敗和挫折。

三字經的作文 篇2

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三字經》這本經典國學,使我受益匪淺。

自從我學了《三字經》受到了許多啓發,也影響了我的品行。記得一次我媽媽生病的時候,我倒水、拿藥給媽媽吃,還煮麪條給媽媽吃,媽媽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我說:“媽媽,《三字經》裏面不是說了‘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實禮儀。’還有‘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嗎?孝敬您是應該的!”

有一次,我叔叔帶來了一個小弟弟,到我家坐客,媽媽擡來了幾個蘋果!我拿了一個最大的蘋果,給了小弟弟,我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蘋果。叔叔說:“你真乖!你怎麼不拿最大的蘋果呢?”我說:“叔叔,《三字經》裏面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嗎?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給哥哥們吃,自己吃小的梨。我也要做一個像孔融一樣的好孩子!”叔叔說:“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經典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真是不可估量的啊。”

《三字經》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伴隨着我成長!

三字經的作文 篇3

“螢火蟲,掛燈籠,飛到西,飛到東……”每當螢火蟲飛起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在螢火蟲的光下讀書的故事。

那年暑假,我回老家小住。夜晚,我驚喜地發現,在草叢裏有許多螢火蟲打着一盞盞綠色的“小燈籠”,一閃一閃地,好像在玩捉迷藏的遊戲。我突然想起《三字經》中“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的句子來,我何不捉一些螢火蟲,放在瓶子裏,學學古人在螢火蟲的光下讀書呢?

於是,我找二姐幫忙,當螢火蟲飛近了,二姐就拿扇子使勁一撲,它便掉到地上了,我連忙跑過去,把它放到瓶子裏。不一會兒,我們就捉到很多。我回到家裏,把瓶子掛在牆上,拿出爸爸剛給我買的《格列佛遊記》,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在那微弱的光下,我讀得是那樣認真的,那樣投入……

《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我在書香中,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樣學習,給我無窮的、上進的力量。我真心感謝它。

三字經的作文 篇4

從古自今,許多美德一直傳誦着,那一本《三字經》就是記載着我們中國炎黃子孫該有的.美德。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記得,大家都會那麼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你們知道嗎?理解裏面的字句含義嗎?都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也許你讀一遍的時候,你不知道它具體講的是什麼,你只知道它朗朗上口,卻悟不出其中一二;但如果你讀很多遍,背得滾瓜爛熟的時候,裏面的意思的精華,你就會感嘆,會永遠記得《三字經》那本書。也許是隨着時代的變遷,那《三字經》氾濫着舊時代的氣息,你不會要想到讀它。久而久之,若人人都不讀它,不學它,它就會被遺忘。它那些可愛的字句,最富有的教誨,以及最深得人心的東西都會被現代種種電子產品給埋沒。

我人生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那時候還小,起初我還不喜歡看書,總覺得字數太多晃眼,後來父親知道了便給我買來了一本書----《三字經》。書面挺好看的大大的三個字印在書面上,那時候我小學五年級,會識很多字,但在我那個年齡都很皮,像個男孩子似的,整天玩,也不喜歡看書,然而那本《三字經》就被我扔進書櫃裏了。我也不太清楚我是從什麼時候又把那本書拿起,大概是我升小初的時候,那時候14歲懂的東西很多了,那個時候的我挺喜歡看書的,尤其是魯迅和老舍朱自清他們的散文,還喜歡高爾基的散文,托爾斯泰寫的小說和現代各種青春勵志的小說。上中學那會初二那會總覺得讀書沒啥用,我也特犟,直接跟我父親犟起,被父親狠狠的訓斥,被父親第一次的扇耳光,讓我對父親很怕,後來我叛逆的心理慢慢改好,於是開始努力學習。有一天夜裏,父親從書櫃裏翻出那本《三字經》,上面略微有些塵土,父親把它遞給我,要我把它背熟,理解其中的字義。我才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於是我一頁頁的翻看着,慢慢的吸允着其中的一行一句,我才發現我以前是多麼的愚鈍、竟不知天底下還會有如此親切的字語。那一晚,我第一次忽然領會到以前那些看不懂的字句含義。我像海綿吸水那樣,拼命吸取面前這本書的精髓,慢慢悟出了其中,才知道每本書都有它的靈魂。雖然那簡簡單單三字式的語句,讀起朗朗上口卻意在其中,許多教誨人的道理,都讓我受益匪淺。

也就是這樣,我人生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伴隨着我至今,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出到社會上,我都時時刻刻牢記着它教誨人的話,是它教唆這我該如何做人做事,是它帶我走到一個滿是黃金的住處,影響着我的一生。無論是該感謝我的父親,還是感謝那本啓蒙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要不是父親找出這本書就不會有現在這般的我,《三字經》是父親所帶領我找到的,我的父親是我的第一導師,也是父親的教導領我走到一個滿是鳥語花香我所想的世界。

每每捧起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總會想起我的父親我的第一導師。

三字經的作文 篇5

我是家裏的獨生女,小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許多人都疼我,把我寵成了一個刁蠻任性的小“公主”。特別是爺爺,簡直把我當成了掌上明珠,只要我發號“施令”,他總是堅決執行。記得有一次,爺爺帶我坐公交車回家,到了站點,我卻嫌沒玩夠,怎麼也不肯下車,爺爺只得陪着我在公交車上擠了好幾個來回。回到家後,爺爺累得夠嗆。

有一天,媽媽送給我一件“禮物”,一本《三字經》,媽媽告訴我,可別看它整篇都是三字一句,裏面可包含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一聽有故事,我立馬有了精神。纏着媽媽馬上給我講一個,媽媽指着書上“融四歲,能讓梨,”這六個字說:“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時候,孔融都挑一個小的吃,大家都覺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當然應該吃小的了。聽了媽媽說的故事,我不屑地說:“不就是個梨子嘛,我不喜歡,都給他們吃好了!”媽媽又說:“這故事告訴我們要有謙讓和友愛之心,假如把梨子換成是你最喜愛的東西,你還會這麼大方嗎?這個……我猶豫了一下,爲了面子,我咬牙說“沒問題!”爲了表示我說話算話,我還和媽媽拉鉤約定做了保證。

過了幾天,媽媽的同事帶着她女兒可可來我家做客了,可可比我要小,媽媽讓我當好“大姐姐”,把我的玩具都拿出來給她玩,這下我可緊張了,可可拿什麼玩具,我就撲過去,搶回什麼玩具,生怕她把我的玩具給弄壞了,這下,可可不幹了,哭着找她媽媽去了。我呢,守着一堆玩具累得滿頭大汗。媽媽見了,問我:“融四歲,能讓梨,你呢?還記得我們之間的約定嗎?我只好帶着可可一起玩了,結果,我和可可越玩越開心,同樣的玩具,兩個人一起玩帶給了我更多的樂趣。告別的時候,可可依依不捨,媽媽的同事也誇我是個好姐姐,想到自己剛開始的“待客之道”,我的臉不由自主的紅了,我似乎真正明白了媽媽跟我說的:謙讓和友愛,不但可以幫助別人,更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了,我通過熟讀《三字經》,理解了其中很多的道理。我再也不是那個過去刁蠻任性的“壞公主”了。